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中央軍主力撤退,拋下10萬雜牌斷後,幹脆起義讓路,誰都走不了

2024-02-02歷史

1949年末,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僅剩一隅之地,數十萬殘兵敗將在川西平原聚集,妄想和解放軍進行最終的決戰。

其中,中央軍是蔣介石的精銳部隊,而解放軍的進攻如同雷霆萬鈞,迅速在川西將他們包圍。

1949年末,國民黨反動政權的統治即將終結。10月1日,北京舉行了盛大的開國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門上莊重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標誌著國民黨反動政權的終結。

隨著解放軍的二野大軍向大西南地區進軍,國民黨掌控的最後一片大片地盤,只剩下大西南地區。面對如此局勢,蔣介石命令心腹愛將胡宗南率領10萬多軍隊,放棄秦嶺防線,快速退守川西。

蔣介石希望胡宗南的這支嫡系兵力能在川西整合其他國民黨殘部和地方軍閥部隊,與二野大軍在川西平原上決戰,以保住大西南這塊最後地盤。

而原本坐鎮重慶的蔣介石,眼看解放軍快速逼近,不得不撤離重慶,飛往成都。在成都,他大肆吹噓自己的戰略撤退是為與共軍在川西平原上決戰做準備,不願被外界認為是臨陣脫逃。

在川西平原上,除了胡宗南的三個主力兵團外,還有其他從各地敗退歸來的軍隊。這些軍隊加在一起共有30多萬人,包括大約8個兵團和20多個軍。

蔣介石在成都召見了胡宗南等川西諸軍將領,鼓吹他們在川西與共軍決戰的有利條件和重要意義。蔣介石準備任命胡宗南統攬川西軍政大權,指揮匯集在川西的各支部隊。

然而,胡宗南對此感到困擾。他在一線帶兵,親眼見識過川西諸軍的實力。他知道,這些軍隊的底細並不如他們表面上看起來那麽強。

胡宗南是蔣介石的得力幹將,他的部隊是嫡系中的嫡系。在解放戰爭的幾年中,雖然他的部隊頻繁遭受我軍的打擊,但他們的裝備和兵員都優先供給,實力保存最為完整。

尤其是他的幾支主力部隊,如第一軍、第三軍、第三十八軍和第六十五軍,一路退守歸來時都沒有經歷過大的戰鬥,元氣未喪,兵力充足,武器精良,尚有一戰之力。

胡宗南的各級軍官都是他多年的黃埔嫡系將領,他們對蔣介石忠誠無比,軍隊的穩定性也極高。

因此,蔣介石視胡宗南領導的這十余萬嫡系軍隊為大西南地區的軍事支柱,有了這支部隊的支持,他才有勇氣與共產黨在川西進行決戰。

然而,胡宗南與人民解放軍多次交手後,雖然他知道自己的軍隊相對於國民黨雜牌軍更為精銳,但與人民解放軍相比仍顯得不足,因此他不敢直接與人民解放軍對抗。

在川西,各種勢力混雜,國民黨的軍隊有羅廣文的第十五兵團、陳克非的第二十兵團、楊森與楊漢烈的第二十軍、孫震與孫元良指揮的第十六兵團、朱鼎新的第三兵團、郭汝瑰的第二十二兵團,這些軍隊都曾經被解放軍嚴重挫傷,編制不全,戰鬥力較低。

再加上四川地方軍閥部隊劉文輝部第二十四軍、鄧錫侯部第九十五軍,他們長期以來被視為蔣介石的「炮灰」,裝備落後,且有許多士兵吸食鴉片,戰鬥力極弱。

除了胡宗南的部隊,其他軍隊士氣低落,軍官們或想逃離,或私下與共產黨聯絡,意圖起義,軍心不穩。

因此,胡宗南以雙方兵力差距懸殊、川西地勢無險可守為由,向蔣介石建議,不要在川西與解放軍作戰,而是將部隊轉移到康滇地區,利用險惡的地勢進行抵抗。

蔣介石對於自己坐擁大軍,卻無法保住川西這塊地盤,感到十分憤怒。他寄希望於世界局勢的改變,希望透過在川西擊敗解放軍,保住大西南,然後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借此機會反攻大陸。

然而,他的這個美夢並沒有實作,他無法接受其他不同的意見,頑固地堅持要求胡宗南在川西進行決戰。然而,解放軍已經開始了向大西南的進軍,這讓蔣介石感到十分困擾。

解放軍在東、南、北三面向川西國民黨軍發起大規模圍殲戰,很快就消滅了剩余的敵人。在川西的國民黨軍陷入了解放軍的三麪包圍。

面對無法阻擋的大勢,作為四川地方軍閥部隊代表的劉文輝和鄧錫侯秘密離開成都,並在彭縣公開反蔣,雲南昆明也正式宣布脫離國民黨陣營,投向中共。

這些反正的軍隊堵住了川西等部西撤的通道,使得川西的國民黨軍隊成了甕中之鱉。在這種形勢下,蔣介石被迫逃往台北,但他依然不願放棄大西南,因為這意味著他在大陸的徹底失敗。

在登上飛機逃亡前,他命令胡宗南在成都與解放軍決戰,等待國際形勢變化。他還宣布由參謀總長顧祝同兼任西南軍政長官,胡宗南任西南軍政副長官代行長官職權,統攬西南軍政,指揮在西南的所有國民黨軍隊。

顧祝同作為西南軍政長官,和蔣介石一起逃往台灣,只留下胡宗南在成都。就這樣,大西南這塊燙手的山芋,落到了胡宗南的手中。

「胡宗南在接任西南軍政長官公署代長官的職務時,內心十分猶豫和迷茫。雖然蔣介石要求他在成都堅守並決戰川西,但由於對解放軍的恐懼,他沒有勇氣和解放軍進行激烈的對抗。」

胡宗南不敢違抗蔣介石的命令,只能硬著頭皮進行保衛成都的軍事部署。解放軍在川西平原發動猛烈攻勢,三路軍隊從不同方向對胡宗南形成包圍。

從重慶西進的二野三兵團已經攻占鄧睞、大邑,與劉文輝起義部隊會合,阻斷了胡宗南西退的路線。

而從貴州入川的二野五兵團則一路攻占了宜賓、樂山、峨眉和眉山等地,切斷了胡宗南從成都經樂山退往西昌的路線,雙方已經隔河相望。

解放軍十八兵團攻克川北天險劍門關,直逼成都外圍。川西成都的國民黨軍隊已被解放軍重重包圍,覆滅之日已經近在眼前。

胡宗南未曾料到解放軍行動如此迅速,他根本來不及調動軍隊進行有效抵抗,此時他已顧不上蔣介石堅守成都的命令,緊急向台灣請求放棄成都,率部突圍。

眼看川西局勢已無法挽回,台灣的蔣介石也只能惋惜不已,最終他還是接受了胡宗南的請求,同意他率部突圍。

在蔣介石的批準後,胡宗南立即開始了突圍的軍事部署。成都周圍的軍事形勢已經無法挽回,整個大西南都可能落入共產黨的手中。

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退往四川盆地的邊緣,靠近西藏的西昌地區,在那裏還有一絲生機。在川西的部隊中,除了胡宗南自己的主力部隊外,還包括羅廣文的第十五兵團、陳克非的第二十兵團和孫元良的第十六兵團。

面對這些部隊,胡宗南開始考慮:解放軍已經將成都三面合圍,從任何方向突圍都非常危險,一招不慎就可能走上不歸路。

那麽,如何保證自己主力部隊的安全呢? 胡宗南立即想到了利用非主力部隊吸引火力,掩護自己的主力部隊撤往西昌的方案。

他打算安排非主力部隊向相反方向突圍,這樣解放軍的火力就會集中在他們身上,自己的主力部隊就可以從容撤退了。

至於那些非主力部隊的生死,胡宗南並不在意。在他看來,現在留下的這十幾萬雜牌部隊早就沒有戰鬥力,而且軍心不穩,把他們推出去送死,還能為自己的主力部隊爭取突破的時間,簡直是廢物利用的最佳方案。

胡宗南制定了分批突圍的軍事計劃,要求羅廣文的第十五兵團和陳克非的第二十兵團向東突圍,吸引解放軍主力。同時,孫元良的第十六兵團部署在成都以北,阻擋解放軍北進。

胡宗南的第五兵團和第十五兵團則在這些雜牌部隊的掩護下,順利向西進發,突圍出成都後轉進西昌地區,建立反攻基地。

盡管這個計劃看似周密無懈,但胡宗南還需要說服這些非嫡系部隊去冒死執行。他向羅廣文和陳克非承諾,突圍後可以轉向貴州,再向雲南邊境轉進,等待國民黨反攻大陸。

然而,這些空洞的承諾並不能蒙蔽這些非嫡系部隊的雙眼,他們看穿了胡宗南的企圖,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嫡系部隊。

這樣的部署激起了官兵們的不滿,軍心不穩。

胡宗南自以為萬無一失的部署卻讓他誤了最佳的突圍時機,他先一步離開成都飛往西昌,但他卻未能如願在西昌接應他的部隊。

由於惡劣的天氣,他的飛機無法在西昌降落,只好降落在海南島上。這個訊息的傳出,無疑讓人心浮動,尤其是在他撤離後,那些一直被當作炮灰的雜牌部隊更是人心惶惶,不再願意為腐朽的國民黨政權賣命。

在這種情況下,第十六兵團率先起義,一些軍官們與共產黨取得了聯系,並在1949年12月21日通電起義,而兵團司令孫元良只能帶著警衛團逃走。

羅廣文將軍的第十五兵團和陳克非的第二十兵團是胡宗南的主力,他希望用這兩個兵團來分散共軍的火力。羅廣文將軍是這兩個兵團的統一指揮者,他在黃埔軍校曾擔任過少校教官和軍官隊長,並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色。

他以正直和專註軍事而聞名,從不涉足政治。然而,由於他對國民黨腐敗的不滿,他曾為民眾發聲,這引起了蔣介石的不滿。

羅廣文將軍對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已經失去了信心,他並不願意為了胡宗南部隊的突圍而率部送死。在他的戰友和下屬們的勸說下,他最終同意通電起義。

在川西戰場上,胡宗南留下的嫡系兵團被起義的雜牌軍擊敗,他自己也被迫逃往海南。之後,他試圖在西昌建立反共基地,但解放軍很快就開始進攻。

他的殘兵敗將四處逃散,而他自己也灰溜逃出了大陸。胡宗南自以為的精明其實只是暴露了他的蠢笨和膽小怕死。他試圖讓10萬雜牌軍作為炮灰,但這些雜牌軍卻選擇起義反抗,最終讓蔣介石的部署成為了一場笑話。

國民黨以蔣介石為首的那些人,都是自作自受的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