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這個大明才子縱使經歷4次鄉試和7次會試的失敗,依舊活出了自己

2024-01-23歷史

前言: 華夏向來講究「中庸」之道,「中」說的是適度,「庸」說的是平常,合在一起就是中正平糊。道理都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人都有七情六欲,當利益、矛盾、困窘、挫折和世態等擺在自己面前時,保持理智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就拿「辦公室文化」來說,很少有人能在各種陰招、陽招下保持一顆平常心。

俗話說,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時代雖然一直在進步,但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及背後的邏輯並未有本質性的變化。遇事之時,我們不妨看看古人是怎麽做的,比如大明才子-祝枝山,他就是一面很好的鏡子,他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讓他失意的事情有很多,可他的心態卻保持得很好,活出了自己。

祝枝山塑像

一、祝枝山不考科舉了

1、連敗連戰

祝枝山原名祝允明,因其出生時右手有一只 「枝生」 手指(即通常講的六指),方才自號枝山。他出身書香門第,他的祖父 祝維清 是正統四年的進士,累官至正四品的山西右參政。他的外祖父 徐有貞 是宣德八年的進士,累官至正一品的內閣首輔。良好的出身環境決定了他的起點不會差,史載他4歲可寫大字、8歲能作詩,周圍的人都誇他為神童。

就這麽一個贏在起跑線上的人,卻在科舉路上連連失利。他11歲開始學寫八股文,19歲中秀才,事情到這一步還算比較順利。20歲考鄉試,落第,這畢竟是是第一次,無傷大雅。23歲繼續考鄉試,第二次落第,且他父親和祖父都在這一年去世,心情上的沈悶多少會有些。26歲再戰鄉試,想著事不過三,這次應該希望很大,結果依然落第。

明朝科舉流程

直到他32歲時遇到有 「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 之美譽的 王鏊 擔任主考官,方才考中舉人。秉著趁熱打鐵的原則,他第二年入京參加會試,可惜沒能再遇到像王鏊一樣賞識他的考官。從33歲到54歲,他連續參考了7次會試,皆不中,期間他的兒子 祝續 不僅順利考中了進士,還官運亨通。時人不解,為何兒子能考中,而才學更勝一籌的父親卻屢試不第?

無獨有偶,他的嶽父 李應禎 (明朝書法家)自23歲考中舉人後,到死都未能考中進士。他的好友 唐寅 (即唐伯虎)自28歲考中解元後,終身未中進士。他的另一好友 文徵明 更慘,從弘治朝考到正德朝、嘉靖朝,整整9次都未能考中舉人。佛說 ,「執著如塵,是徒勞的無功而返」 。7次不中後,甭管周邊的親朋好友如何規勸他,他都決意不考了。

唐寅塑像

2、科舉有問題

面對科舉失利,有的考生會將問題歸結於自己,有的考生則覺得天道不公,祝枝山則不同,他既沒有怨聲載道,又沒有否定自己。他從實際出發,從朝廷選才的角度考慮,提出了一些制度上的問題,比如當時的科舉只重程朱理學等。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明朝的科舉是出了名的古板,考生答題只能用聖人之言,不能有什麽自己的思想。

既然改變不了環境,就努力去適應環境,像這樣的雞湯誤導了多少人?如果環境本身有問題,然後所有人都不思改變,環境的問題豈不是越來越嚴重?如果因為環境的問題而導致自己屢遭挫折,天天還想著是自己沒能適應環境,最後不僅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出現自卑和自暴自棄等心理問題,還失去了批判不合理環境的勇氣。

明朝將四書五經作為科舉考試的唯一經典

對於祝枝山來說,甭管他能否改變存在問題的科舉環境,他該批判就批判,該放棄就放棄,不因此而給自己增加思想包袱。至於他是不是人才,已經不需要科舉來證明什麽了,他堅定自己是個人才,甚至朝堂上的很多大臣也知道他是人才,不然不會讓他以舉人之身參與編撰【孝宗實錄】。

任何人只有跟著自己的心走,才能最大程度地實作個人價值。祝枝山在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大環境中考了大半生的科舉,他曾經的堅持被擊得粉碎,可他沒有倒下,他照樣開心地迎接每一天的朝陽,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寫寫詩、練練字,並因此在書法上愈發精進。換而言之,他輸了科舉,贏了心態。

古代讀書人的追求

二、祝枝山不當官了

1、當官就當好官

按明制,舉人亦可入仕為官。正德十年,55歲的祝枝山透過謁選,得到了一個興寧知縣的職位。有人說,他都放棄科舉了,為何還要入仕? 「造福百姓,兼濟天下」 是讀書人追求的目標,而進士是實作這種目標的有力保障。祝枝山放棄考進士並不意味著他放棄仕途,舉人出身的官同樣是官,只是上升空間比進士出身的官要窄很多。

史載他在廣東興寧縣任職期間表現優異,獲評 「政績可頤」 。他一方面以儒家文化改造當地原住民的思想,一方面以鐵腕打擊匪盜。與此同時,他還常常冒著被上官責罰的風險,寬限百姓交稅的時間。他的原則是既然當官了,就要當好官。可他發現絕大部份的官都不是像他這麽想,吏治問題遠比他之前想象的要嚴重。

祝枝山任職的廣東興寧

正德和嘉靖兩朝的風氣很確實差,祝枝山的感覺沒有出錯。擺在他面前的有兩個選擇,要麽隨俗浮沈,要麽卓爾獨行。前者違背了自己的良知,後者又不合乎宦海規則。有一次某貪官讓他幫忙寫兩副對聯,他實在忍不住心中的那股嫉惡如仇,寫下了 「終年倒運少有余財」 「此地安能居住」 等句,可見他並非是一個 「懂規矩」 的人。

沒當官的時候,想當官,當了官又備受煎熬。就這麽個狀態,祝枝山都只用了3年就升為正六品的京府通判。不過他才上任不到一年就主動辭官了。試問有多少舉人出身的正六品官願意主動辭職?祝枝山是思而後行,宦海讓他覺得不舒服,那他就遵循自己的心選擇辭職,既然下了決心,那他自然毫不留戀。

正德+嘉靖=玩主+道士

2、不當官就過自己的日子

有句話叫做,欲望越少,身心越自由。現下很多人內心總不得勁,最大的根結不在於他們受了多少打擊,而是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滿足。一些大師便適時開出各種成功學的藥方,上面寫著只要努力成為成功人士,所有問題都將迎刃而解。祝枝山不是這麽做的,他不是增加欲望,而是降低欲望。

官當得不舒服,他辭官。寫字很舒服,他就寫字。書上說他時而會脫衣練書法,不衫不履,正是憑借這種由內而外的舒暢,他的狂草成為明朝第一,正所謂 「枝山草書天下無,妙灑豈特雄三吳?」 士紳富商紛紛上門,動輒以巨資求他的字,他能做到不為錢財所動,隨心而發。 「多賄妓掩得之」 說的是他, 「金帛至門,輒辭弗應」 說的還是他。

祝枝山草書欣賞

祝枝山對金錢的態度著實瀟灑,他的原則只有一個, 「有錢就花」 ,但凡身上有倆錢,就會請朋友吃飯,錢不花完不算盡興。沒錢用的時候就找街坊鄰居借,據說他出門的時候,身邊常有一群追債的人,而且他有一種本領,他會讓追債的人愁眉苦臉,他自己則不憂反喜。都說字如其人,祝枝山是人字合一。

嘉靖五年,剛過完66歲生日不久的祝枝山永久地閉上了雙眼,他應該是沒有遺憾的,就在他走的頭2個月,他寫下了書法論著【書述】以及緬懷一眾好友的【懷知詩】。這是祝枝山最好的收筆,這也是祝枝山的曠達本色和名士風采。一切都是發自於心,循心而行,往前進是時代的英雄,往後退是自己的英雄。

祝枝山的【懷知詩】節選

結語

綜上所述,祝枝山的人生雖然並非一片坦途,但是他卻循著自己的本心,活出了真實的自己。甭管別人怎麽評價他,他都是真實的,不像那些戴著面具、活在別人眼中的人。當我們身處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的衣食住行常常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是想著讓別人覺得自己過得很不錯。

至於自己內心是否幸福,好像並不重要。人是有社會內容,可人生卻是自己的。甭管別人怎麽說、怎麽做,乃至背後使壞,自己都不應為別人而消沈,當我們能夠不在意這些、扔掉身上的枷鎖時,我們就做回了自己。 總而言之,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參考文獻:

【明史】

【明通鑒】

【蘇州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