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與朱元璋相比,朱棣對於禁止扮演帝王後妃,更是熱情高漲

2024-06-01歷史

與朱元璋相比,朱棣對於禁止扮演帝王後妃,更是熱情高漲

元朝的皇帝出身遊牧民族,對於中原漢族鉗制思想的做法,學得很不到家。因此,元朝不知籠絡羈縻知識分子的好處,長期拒絕科舉考試,由是,大量知識分子沒有機會染指政權、分享權力,日子過得落魄。這就是所謂的「九儒十丐」,可見知識分子的地位,連娼妓都不如,僅僅比乞丐稍稍好一些。浪跡江湖的知識分子,沒有了什麽指望,就寫出了大量的雜劇,抒發心中的不快。但不管他們的雜劇裏寫什麽,元朝的皇帝也不聞不問,或許聞了問了,也不懂。

這樣的局面,在明朝就結束了。明朝的朱元璋目光銳利、嗅覺靈敏,從戲曲中看到了不利皇權的異端邪說。他一上台,就制定了嚴厲的戲劇政策。其大要是,只許特定人士,也就是戶口隸屬樂籍的賤民優伶,才可以唱戲,其他任何人唱戲都屬犯法;嚴厲禁止傳唱、演出淫穢之音樂戲曲,如【西廂記】;嚴厲禁止在戲曲中扮演歷代帝王後妃、忠臣烈士、先聖先賢,以保衛帝王後妃、忠臣烈士和的先聖先賢英名不被玷汙褻瀆。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透過讓隸屬樂籍的樂人,必須穿戴特殊的服飾,譬如,讓優伶戴綠帽子,禁止優伶與良人婚配等措施,讓社會形成賤視戲曲演員的風氣,從而遏制人們對於戲曲的興趣。「綠帽子」一詞,就這樣在朱元璋的戲劇政策中誕生了。

說到樂籍,還需多說幾句。中國古代,大概從商鞅時期開始,就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而樂籍則是官方管理妓女,倡優之類賤民的專屬戶籍。在明朝朱元璋時期,妓院不但是合法的,而且是官辦的,國營的,是必須為皇朝創造利潤的。從業者戶籍列入賤籍,永遠低人一等。

朱棣政變奪權後,甚至把政敵的妻女賣入妓院,貶為賤民,從事唱戲和賣淫之類的賤業。

人們或許會認為,這些規定一定沒有很好地實行。其實不然,在朱元璋和兒子朱棣時期,這些禁令都威力巨大。對於違背禁令的人,處罰也是極端嚴酷,毫不手軟的。朱元璋在大街上建造高樓,讓士卒在上面偵察,聽到誰家有弦管之聲,就立即派人抓捕歸案,然後,倒懸著綁縛樓上,不斷灌水,直到他死亡為止。府軍衛千戶虞讓男和虞瑞,吹簫唱曲,被人舉報,朱元璋大怒,命人逮捕歸案,割去上唇和鼻尖,並且通令全國:以後但有軍人學唱的割了舌頭;下棋的打斷雙手;踢球的卸掉腿腳。這種嚴厲措施面前,誰敢馬虎?

與朱元璋相比,朱棣對於禁止扮演帝王後妃,更是熱情高漲,或許這個靠野蠻殺戮,從侄子手中奪來江山的暴君,格外敏感於人們對歷史上的一些暴君的議論,對號入座是其一根筋的偏執思維。他下令燒毀一切有關帝王後妃之類的劇本,並且惡狠狠地釋出指示說:「這等曲詞,出榜後,限他五日都要幹凈將赴官燒毀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殺了。」這個非常口語化的指示,確實是明朝的聖旨,明朝的聖旨大多是這樣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寫成的,非常典型地體現出明朝皇帝粗鄙無文的特點。

朱元璋禁止人們演有關帝王後妃的戲,朱棣則連人們藏有這樣的劇本,都要治罪殺頭,而且,要殺全家人的頭,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朱元璋父子的禁戲政策,後來松動了。明朝中後期,有大量極其優秀的戲曲作品誕生,譬如,【牡丹亭】等能夠創造完成,就是政策松動的明證。「戲禁」政策的松動,是因為看戲聽曲是當時最先進最時尚的娛樂方式,政府對社會控制力減弱,已經無力壓制人們的文化娛樂追求。到了明朝的中後期,那些沈溺於享樂主義的皇帝自身就非常喜歡看戲,朱明皇族還有一些藝術水平極高的劇作家,一些藩王家裏有水平很高的演藝班子,聽曲看戲是整個社會從上到下的愛好,朝廷也就預設放任了。

有趣的是,取明朝天下而代之的滿清統治者,對於明朝朱元璋父子的禁戲政策,卻是照單全收。從康熙年間開始,朝廷對於戲曲的內容、演出、角色,甚至觀眾、服飾、化妝,都實行嚴格限制,並進行劇本審查和演出特許。

【大清律例】規定說,「凡樂人做雜劇戲文,不許裝扮歷代帝王後妃及先聖先賢、忠臣烈士神像,違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裝扮者,與同罪」。大清王朝還規定,禁止一切晚上演出活動。無論城市鄉村,有人晚上演戲,就要將為首的人,不但打一百大板,還要枷號一月(就是讓犯人帶著沈重的枷鎖當街示眾一個月);地方保甲不予查拿,也有責任,也要挨八十大板;當地的其他官員,還要被上級追究責任,給予處分。在清朝這樣的禁令面前,一度出現「寺院無婦女之跡,河下無管弦之聲,迎神賽會絕編」的現象,正是戲曲界,萬馬齊喑,一片蕭條。

和明朝後來的皇帝不能恪守祖宗規定一樣,清朝後來的皇帝也難於把禁戲的政策堅持到底。清朝那個自命風流的乾隆皇帝,本身就是一個戲迷。當然,和明朝的皇帝不一樣,他雖然是戲迷,但他並沒有放開戲曲,而是又發明出種種新法子,對於戲曲,一面限制,一面利用。

限制方面,他照樣禁演【西廂記】以及【水滸】等戲。禁【西廂記】,是因為皇帝認為它涉黃,有傷風化;禁【水滸】戲,是怕人們從戲曲中得到啟發,起而反抗。乾隆畢竟是個老謀深算的皇帝,深深知道戲曲這種東西本身是一種工具,完全可以為我所用為我服務。乾隆皇帝要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戲曲,宣傳和灌輸他的意圖,讓目不識丁的老百姓,在耳濡目染之中,接受皇朝的價值觀。於是,他組織大量禦用文人,一面按照皇帝的需要修改歷史上的名劇,一面也創作合乎皇帝口味的新作。

這樣,乾隆皇帝時期,終於又一次迎來了中國戲曲發展的熱鬧局面,致使今天,人們仍熱淚盈眶地回顧徽班進京之類盛事。但是,熱鬧繁華之下,戲曲本身卻非常不幸地淪落成為專制皇權塗脂抹粉的油彩,中國人根深蒂固的等級思維、綱常倫理、三綱五常、忠君愛國之類價值觀念,絕大多數就是從這類戲曲中口耳相傳而來的。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