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毛主席,我們每個人的心裏總是充滿著 說不完道不盡 的 敬意 :
他是中國近代革命的 「定海神針」 ,只要有毛主席在,似乎就沒有打不跑的敵人,打不勝的戰鬥;他是 中國共產黨的 領導核心 ,更是所有人的 主心骨 ,沒有他,四渡赤水、萬裏長征等傳奇也許永遠不會出現。
盡管他老人家已經逝世多年,但他依舊是所有人心中永遠都無法被替代的精神領袖! 毛主席在隊伍中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 這是一個無法衡量的問題,但根據與毛主席並肩多年的 周總理回憶的一件事,足以說明一個道理: 性格決定命運……
父親眼中的「惰者」
與當時大多數人一樣,毛主席也是出生在一個極其 普通的農民家庭 。父親 毛貽昌(字順生) 17歲掌家 的時候,家裏除了 六七畝的荒田 ,什麽也沒有留下來,每天起早貪黑地勞作,也勉強只能保證家裏人不挨餓。
毛主席原本是家裏的第三個兒子,但由於大哥二哥都早夭,排行老三的毛主席便成了二弟和三弟的「大哥」。而 毛順生與當時大多數的「 老父親」 一樣,對於自家兒子 並沒有太高的期望 ,只求將來長大之後能為自己分憂, 管好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便好 。
可 有些人生來便不會普通 ,出生在農村,但毛主席卻 異常喜愛讀書 。不論是在田裏還是在家中,是在飯桌上還是門口的石凳旁, 毛主席總是抱著書籍孜孜不倦、如饑似渴 ,但這可 愁壞 了毛順生 。
毛順生雖然當過兵,靠著軍餉再加上之前幹過小買賣也積攢了一些錢財,可 在封建思想的作用下,沒有什麽比土地更能讓他感到安心,於是,早些年積攢的錢財,統統被毛順生 換成了土地 。
田多了,農活自然也就多了,家裏這三個兒子,自然是不能閑著的。 據毛主席回憶說,自己 六歲的時候,就開始幫家裏幹農活 。能 幫襯幫襯父親 ,毛主席心裏自然是 願意 的,可他 更放不下讀書 ,走到哪裏,書就要帶到哪裏,一有空,便掏出來研讀。
兒子一心讀書,父親卻只想好好種地 ,有了矛盾點,父子倆自然就會產生一定的 「沖突」 。一次, 毛順生在田間找到了坐在擔子旁的毛主席 ,二話不說就開始高聲斥責:
「我看你讀書讀得鬼迷心竅,你把我的話當成耳旁風嗎?我讓你挑肥,你卻躲在這裏翻書,你應該清楚我的意思,我想讓你跟著我好好種田,你卻總是看這些閑書來氣我!」
面對父親的憤怒,毛主席似乎有一種習以為常的平靜,緩緩說道: 「爹,我會聽您的話,規規矩矩地幹活,但我也要看書,我可以保證,我會先幹完活,在看書,我已經挑了15擔的肥了,您也就別管我看書的事了。」
毛順生難以置信, 既不敢相信兒子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就挑了15擔肥 , 也實在是想不通書裏究竟有什麽「勾引」著他的兒子,讓他如此難以割舍 。回到田裏細數,兒子果然已經挑了那麽多的肥料,毛順生便不再多說些什麽。
從那以後,父子倆心照不宣地達成了 「君子協定」 , 只要幹完活,父親便不再幹涉兒子空閑時幹什麽事,看什麽 書。雖然父親十分嚴厲,但這對於毛主席的性格塑造來說,似乎也有一定的好處。
毛主席自己也曾說過: 「父親的眼裏,大概對我自己來說也有一些好處,這使我在工作上更加勤快了,也更仔細了,因為害怕被他抓住‘把柄’來阻止我讀書……」
其實,毛主席與父親還是很像的,毛順生掌家的時候,家裏不過六七畝良田,可是後來隨著毛順生的操持,家裏的田地不僅越來越多,日子也越過也紅火。他們 父子倆身上,都有一種 倔強的堅持 ,這也使得毛主席今後在革命的道路上,始終沒有萌生過放棄的念頭 。
革命隊伍中的「定海神針」
1910年,17歲的毛主席考入 湖南高等小學讀書 ,第一次接觸到了外面的世界。四年之後,進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習,受到 楊昌濟 (妻子 楊開慧的父親 )的影響,毛主席成為了當時進步報刊 【新青年】 的忠實讀者,思想上進一步得到了昇華。
1921年7月 ,毛主席與 何叔衡 一起作為 長沙共產主義小組 的代表出席 中國共產黨一大會議 ,作為當時參會的十三名代表之一,毛主席與全國其他五十多名黨員一起, 締造了中國共產黨 。
秋收起義受挫之後,毛主席更加堅定了 「槍桿子裏出政權」 的思想,帶著起義部隊,來到了江西茅坪,點燃革命的 「星星之火」——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朱老總與毛主席井岡山會師之後, 「朱毛」 就再也沒有分開過。也許正是從那時候起,毛主席成了大家心裏的 「定海神針」 。
在毛主席的運籌帷幄中,在「朱毛」的帶領下,紅軍先後粉碎了數次敵人的「圍剿」。最後迫於無奈,才帶領警衛班離開了於都城,踏上了 兩萬五千裏 的征途 。長征剛開始,紅軍隊伍便在 湘江之戰 中遭遇重大挫折。
面對敵人在前方已經布下的 「天羅地網」 ,毛主席審時度勢, 抗住壓力 ,做出了 「避開湘西,轉向敵人較為薄弱的貴州地帶前進」 的決策。不僅為革命隊伍保存了有生力量,同時也為組織解決「內部問題」爭取了時間。
遵義會議上, 毛主席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班子隨即確立 。在有了正確思想的指導下,紅軍隊伍再一次踏上了征程。在毛主席的帶領之下,中央紅軍一路「 過關斬將」 :
四渡赤水 ——在川黔滇邊境機動作戰,粉碎敵人全殲紅軍的狂妄計劃; 巧渡金沙江 ——靠著七艘小船,在當地農民的幫助下,七天七夜將部隊毫發無傷地送至了金沙江的對岸,徒留敵人在背後急到跳腳; 飛奪瀘定橋 ——戰士們前仆後繼,以血肉突破天塹,越過大渡河,再一次瓦解了敵人的進攻。
這一次又一次的勝利,毛主席都起到了 「中流砥柱」 、 「定海神針」 的作用,都說毛主席 「驚為天人」 , 盡管身不在戰場,卻總能料事如神 ,一次又一次帶領中國紅軍化險為夷,開天辟地。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 但如果沒有毛主席,也許,就沒有人能夠帶領中國人民走向革命的勝利 , 周總理 曾說過: 「只有毛主席,才能帶領中國革命走向最終的成功,換成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實作。」
毛主席在隊伍中的威信,已經不能用言語來形容 ,人們總是堅定不移地認為: 只要有毛主席在,就什麽都不用怕 。而 最能體現毛主席威望 的一次「戰鬥」 ,卻是 以敵人的「勝利」而告終 的 ,那就是 延安保衛戰 。
自 從長征結束之後,黨中央就幾乎一直駐紮在陜北一帶 ,後來延安局勢穩定之後,毛主席便一直待在延安指揮戰鬥,延安當時雖然已經是陜西一帶比較大的城市,但對於一直盤踞在上海、南京等大型城市的蔣介石來說,延安依舊是 「貧瘠之地」 。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想法,蔣介石於 1947年3月 展開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首要目標便是 「革命聖地」——延安 。為了拿下延安,蔣介石派出了 嫡系 將領 胡宗南 ,率領 20多萬 國民黨部隊,向只有 西北野戰軍 3萬 多人 駐守的延安開來。
延安保衛戰進行了整整 七天七夜 ,胡宗南率領的 14萬 先頭部隊面對 彭老總 率領的西北野戰軍 楞是 沒撈到一絲油水 ,但敵人對於延安始終是不願輕易放手,面對嚴峻形勢, 毛主席 淡然自若 ,與黨中央其他成員展開會議討論,最終確定了 「誘敵深入,適時放棄延安」 的決定。
從延安撤退的訊息一經傳出,部隊上下 幾乎所有人都不理解 , 大家都已經做好了與延安共存亡的決心,為何卻又突然 「放棄「延安 呢? 盡管不理解,但 所有人都 沒有猶豫 ,根據上級的安排,有序撤出了延安 。
誰也不願意放棄延安,但 沒有人會懷疑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決定 ,盡管不明白此舉的真正意圖是什麽,戰士們始終堅信一點: 毛主席和黨中央的任何指示,都要不折不扣地完成!
臨走時,毛主席看著身後的待了數年的地方,對彭老總說: 「他們進攻延安,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最多兩年,最少一年,我們還是要回來的!」
敵人本想透過占領延安,從而一舉擊潰黨中央的中樞所在,但隨著占線的逐漸拉長, 就算是享受著最優厚待遇的嫡系部隊,也逐漸開始面臨 兵力不足 的情況 。彭老總率領的西北野戰軍開始的 「敵疲我擾,逐個擊破」 的戰術,磨得敵人「彈盡糧絕」之後,便 集中優勢力量之一擊破 。
僅僅是 青化砭戰役 ,解放軍們就殲滅了 3000多 的敵人,還活捉了對方的 旅長 。直到重新在陜甘寧一帶展開戰鬥之後,戰士們才真正明白了毛主席當初「放棄」延安的真正意圖, 有時候真正的勝利,並不在於占領地區的多少,而是 在於戰爭的主動權,究竟在誰的手上 。
結語
「延安保衛戰」不僅打出了 解放軍的雄風 ,更展現了 毛主席與黨中央的雄韜偉略 ,同時也彰顯了 戰士們對於毛主席和黨中央的信任 ,而 毛主席在隊伍中的影響力,也被彰顯得淋漓盡致 : 盡管不明所以,但所有的戰士依舊願意無條件相信毛主席,相信黨中央。
這也許,就是 革命黨人之間, 最大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