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主席赴蘇存取,赫魯曉夫問有人接替嗎?毛主席肯定的回答:有

2024-01-24歷史

前言

1957年11月2日,毛主席受蘇聯邀請,率中國存取蘇聯,並參加蘇聯紀念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紀念活動。

一次同蘇聯領導人談話中,毛主席聊起了準備辭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職務。

赫魯曉夫下意識地問了一句:「有人接替嗎?」

「有。」毛主席十分肯定地回答道。

「我們黨裏有幾位同誌,他們都不比我差,完全有這個條件……」

毛主席的深思熟慮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

大會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規定了黨的任務,並選舉產生的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

陳獨秀為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李達負責宣傳。

不過在中國革命時期,由於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上的不成熟,前後遭遇過幾次失敗,加上蘇聯的影響。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組織曾多次發生變動。

就是在不斷的曲折中,我們探索前行,最終找到了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會議,這也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次獨立的召開會議,並實際解決中國革命的重要會議。

由於時間緊迫,遵義會議沒有全面地討論政治路線,而是首先解決了組織問題和軍事問題。

遵義會議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團」,中革軍委朱德、周恩來負責軍事指揮。

2月5日,川黔滇交界的一個村子中,中央政治局常委又討論了分工問題。

最終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責中央總的責任(習慣上稱總書記),毛澤東作為周恩來的助手,協助指揮軍事。

並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新「三人團」,

事實上遵義會議形成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也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從政治上走向成熟。

1942年,黨中央在延安開展整風運動,為即將召開的中共第七次代表大會打下了基礎。

1945年4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會議上選舉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為中央書記處書記。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來集體正式形成。

為了中國革命前途計,毛主席很早就開始註意有關接班人的選擇。

1947年3月,蔣介石派胡宗南率軍進攻延安。毛主席當機立斷率領黨中央撤離了延安。

3月27日,中央轉移到了棗林溝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今後的戰略方向。

任弼時提出:

「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關乎戰略全域,現在胡宗南二十幾萬大軍在這裏,太危險了,還是遷到晉西北去吧。」

任弼時的建議是,讓黨中央的領導機構全部撤離陜北,以保障黨中央領導人的絕對安全。也是為全國革命考慮。

可劉少奇有不同意見:

「我們丟了延安,本來就已經人心浮動,要是黨中央離開陜北,老百姓會以為我們甩手不管了,恐怕難以穩定人心啊。」

朱德整理了軍容,盯著地圖看了半晌後提出:

「從軍事上看,中央留在陜北就拖住了胡宗南,可以大大減輕山東和華北戰場的壓力。不過,蔣介石要是知道毛主席留在陜北,一定會讓胡宗南猛撲上來的。」

毛主席主動提出:

「這樣吧,我跟恩來留在陜北,拖住老蔣的‘西北王’,讓他不敢把胡宗南投到別的戰場上去。」

朱德還要再爭,卻被毛主席打斷了,這次政治局擴大會議,毛主席最終決定:

「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留在陜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工作;朱德、劉少奇、董必武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東渡黃河,負責完成中央委托的工作;葉劍英、楊尚昆在晉西北地區負責中央機關的後方工作。」

事實上也可以看出,毛主席這次安排的深意。

留在陜北,就要面臨胡宗南的數十萬大軍,當時彭老總的西北野戰軍總共不過兩萬余人,雙方軍事上有巨大的差距,很有可能會遭到厄運。

毛主席一方面勇於承擔責任,堅持留在陜北,而另一方面又安排好後手。

一旦遇到意外,以中央書記處書記劉少奇、朱德為首組成的中央工作委員會,就可以代行中央的職責,繼續領導中國革命。

對劉少奇的重視

1942年3月18日,在華中工作了兩年零八個月的劉少奇奉了中共中央的命令,返回延安。

根據事後統計來看,劉少奇這一次回延安,冒險穿過了敵人103道封鎖線。

劉少奇回延安,是為了參加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事實上無論是誰,在穿越這些封鎖線,跨越重重障礙時,內心不可能不焦躁。

進入魯西敵占區後,劉少奇一行人在當地武工隊隊長的護送下前往下一站,由於天黑路遠,加上天上下著蒙蒙細雨,這一行人出發居然迷路了。

負責帶路的武工隊隊長擔心劉少奇一行人的安全,氣得直罵娘,他怒罵精靈:「怎麽搞的?這麽半天還沒走出去!眼看天快亮了,被敵人發現了就麻煩了!」

劉少奇聽到有人抱怨,主動上前勸慰:

「你們不要抱怨精靈同誌,他負著很重的責任,找不到路,已經很著急,不要去攪亂他的信心,要讓他冷靜地去慢慢想辦法。」

接著劉少奇又跑去安慰精靈:

「不要著急,這一帶地方你很熟,仔細想想,會摸清方向,會找出路來的。」

在劉少奇的安撫下,一行人很快穩定了情緒,最終在天亮前進入到抗日遊擊區。

據跟隨劉少奇返回延安的江明回憶稱:

「的確,自從和少奇同誌行軍以來,無論遇到了什麽意外,從未見他著急過,憂愁過。……他常常教導我們:‘護送我們的同誌,他們既了解情況,又和當地群眾有密切的聯系,他們的決定都是經過慎重考慮後才作出的。我們只有聽從他們的安排,要我們怎樣行動就怎樣行動,你如果提出不同意見,或表示懷疑,那就很容易動搖他們的決心,這樣反倒容易把事情辦壞。如果萬一他們布置有錯誤,那也必須在一定的場合,作為經驗教訓,適當地提出。’少奇同誌就是這樣信任和尊重同誌。」

從細微的小事,也能看出劉少奇的能力。

劉少奇1920年就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參加中國共產黨,之後在蘇聯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學習。

無論是從理論知識上,還是革命經歷上,劉少奇都具有豐富的經驗。

1941年皖南事變後,新四軍遭遇了很大的挫折,在這一危難關頭,劉少奇出任中共中央華中局書記兼新四軍政委,和陳毅一起領導新四軍扭轉了不利的局勢。

新四軍不僅沒有被打垮,反而從9萬人發展到了30萬人的規模。

毛主席很早就註意到了劉少奇,遵義會議時,劉少奇就曾站在毛主席這一邊,堅持毛主席正確的主張。在毛主席心目中,劉少奇要算是一個合格的、理想的接班人。

在劉少奇返回延安途中,毛主席曾多次電示沿途黨政軍負責人,一定要保證劉少奇的安全。

劉少奇抵達延安後,毛主席提議劉少奇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

1945年8月,毛主席赴重慶談判期間,授意劉少奇代理中央委員會主席。

對劉少奇,毛主席寄予了無限的期望。

毛主席考慮中央領導來集體的新老交替

1945年8月,毛主席、周恩來赴重慶談判。

中央書記處增補了陳雲、彭真為候補書記。

解放戰爭時期,陳雲、彭真負責開拓東北戰場,中央書記處始終維持了五人。

1956年9月13日,黨的七屆七中全會召開,會議討論了八大召開的具體事項,並著重探討了選舉問題。

還是中央各個領導同誌的分工問題。

劉少奇之前會議上曾提議,設立一位主席、四位副主席

「否則原來一個主席,一個副主席,感到孤單。」

毛主席也同意這個提議,並著重點了五個人的名字:

「 上一次也談過, 中央準備設四位副主席,就是少奇同誌,恩來同誌,朱德同誌,陳雲同誌。另外還準備設立一個書記處。書記處的名單還沒有定,但總書記人選準備推舉鄧小平同誌。」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毛主席輕松幽默的點出了這個問題:「對於我們這樣的大黨,這樣的大國,為了國家的安全、黨的安全,恐怕還是多幾個人好。」

「除非一個原子彈下來,我們幾個恰恰在一堆,那就要另外選舉了。如果只是個別受損害,或者因病,或者因故,要提前見馬克思,那末總還有人頂著,我們這個國家也不會受影響,不像蘇聯那樣史太林一死就不得下地了。我們就是要預備那一手。同時,多幾個人,工作上也有好處。設總書記完全有必要。」

在這些重大問題上,毛主席展現了非常清晰的頭腦並且也考慮到了將來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建議設立名譽主席一職。

「我說我們這些人(出生),包括我(1893 年)一個,總司令(1886 年)一個,少奇同誌(1898 年) 半個,不包括恩來同誌(1898 年)、陳雲同誌(1905 年)跟鄧小平同誌(1904 年),他們是少壯派。」

「我是準備了的,就是到適當的時候就不當主席了,請求同誌們委我一個名譽主席。名譽主席是不是不幹事呢?照樣幹事,只要能夠幹的都幹。」

在毛主席的心目中,對於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他把自己、劉少奇、周恩來擺在第一線,擺在第二線的是年輕的委員陳雲、鄧小平。

鄧小平早年曾留學歐洲,有豐富的學識,更為關鍵的是在中國革命中,鄧小平具有豐富的經驗和認識,而且還是軍政全優。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為了統管全域,11月16日,中共中央與中央軍委決定成立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人組成的淮海戰役總前委。

鄧小平為總前委書記。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以及地方部隊。

1951年,毛主席在與一位民主人士談話時,曾高度評價鄧小平:「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論文論武,鄧小平都是一把好手。」

1952年8月7日,黨中央毛主席將鄧小平從大西南調往北京,擔任政務院副總理。

到政務院(1954年改稱國務院)工作後,鄧小平成為了周恩來的得力幫手。1952年8月13日,鄧小平主持召開政務院第148次工作會議時,周恩來曾說:

「在我奉毛澤東主席之命赴蘇聯存取期間,由鄧小平代理總理職務。」

鄧小平進京後,不僅要擔任政務院主持日常工作的副總理,有時周總理不在,還要代行總理之職,就連毛主席也說:

「凡政府方面要經中央批準的事件,請小平多管一些。」

而且從年齡上來講,鄧小平無疑是很年輕的。到1956年,也不過52歲。

黨的七屆七中全會上,毛主席為鄧小平做了特別的介紹:

「我看鄧小平這個人比較公道,他跟我一樣,不是沒有缺點,但是比較公道。他比較有才幹,比較能辦事。你說他樣樣事情都辦得好呀?不是,他跟我一樣,有許多事情辦錯了,也有的話說錯了;但比較起來,他會辦事。他比較周到,比較公道,是個厚道人,使人不那麽怕。我今天給他宣傳幾句。他說他不行,我看行。順不順要看大家的輿論如何,我觀察是比較順的。」

在黨的八屆一中全會上,鄧小平代表全黨做了修改黨章的報告,並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

討論培養年輕幹部

在七屆七中全會上,被提議擔任副主席的陳雲也提出:「我當副主席不適當,可以不必加我。」

毛主席為此還在開會時特意強調:

「至於陳雲同誌,他也無非是說不行、不順。我看他這個人是個好人,他比較公道、能幹,比較穩當,他看問題有眼光。我過去還有些不了解他,進北京以後這幾年,我跟他共事,我更加了解他了。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問題尖銳,能抓住要點。「

毛主席在七屆七中全會上的安排,就是把過去的中央書記處書記,改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只是比原來多設了一個總書記。

考慮到將來中央委員的規模也會擴大,毛主席認為中央政治局委員的人數也要增多,書記處也要擴大,書記、候補書記可以有十幾人,將來所有的事情都要在那裏處理。

毛主席之所以這樣處理安排中央機構人員,一方面是為了將來年齡大了結束中央領導來集體做準備。二方面則是能更好的處理國家事務。

在後來漫長的幾十年中,毛主席不止一次地強調,要培養年輕幹部的問題。

1964年6月8日,毛主席在談到年輕幹部培養問題是曾強調:

「你不註意培養後代怎麽行?現在,就是不讓青年人上來,有些人占著位子,都是老年人。」

「總之,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幹部配備也要有一、二、三線。不能一個人死了, 沒人管事了, 要準備幾線。」

1972年5月,周總理因身患膀胱癌,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已經無法事必躬親的處理國家事務。

而毛主席這時再一次想到了鄧小平。

在聽取了政治局匯報後,毛主席同意恢復鄧小平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

「我還可以再幹20年。」

1973年3月29日,精神飽滿的鄧小平在周恩來的陪伴下,見到了久違的毛主席。

對鄧小平的精神狀態,毛主席很明顯十分滿意,對他說了一句鼓勵的話:

「努力工作,保護身體。」

1975年1月,中共中央釋出由毛主席圈閱的一號檔,任命鄧小平為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

緊接著在四屆人大上,鄧小平被任命為國務院第一副總理。

四屆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後,周恩來在隨後的國務院工作會議上宣布:

「我身體不行了,今後國務院的工作由小平同誌主持。」

在艱難的歷史關頭,鄧小平受黨中央委派,毅然決然的扛起大旗,為國家的興旺發達,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