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正月十六,原本臥病在床的景泰帝朱祁鈺,病情突然好轉,便準備第二天召集眾臣商議皇儲之事。
然而,就在的當天晚上,一個密謀了許久的陰謀開始實施,以石亨、徐有貞等為首的官員發動奪門之變,擁立被囚禁的太上皇朱祁鎮復位,並將朱祁鈺軟禁。
這場圍繞皇位的爭奪戰本該是不合法的,有篡位之嫌,但實際上卻並未如此,因為政變得到了孫太後的同意。
原來,就在政變發生之前一天晚上,石亨、徐有貞等人為了使政變變得合法化,也為了讓更多人參與進來,於是讓宦官曹吉祥入宮稟告孫太後,孫太後當即同意擁立親兒子朱祁鎮復位。
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後,許之。
當時,孫太後是明朝權勢最大的人物,是朱祁鎮的親媽,朱祁鈺的嫡母,有她的同意,立誰當皇帝都是合法的。
然而,孫太後這個做法其實欠妥,因為無論這場政變是否發生,朱祁鈺沒有兒子是事實,皇位繼承權只能回到朱祁鎮這一脈。
並且,在朱祁鎮復位之後,以於謙為首的一群忠心且有能力的大臣要麽被殺,要麽被罷黜,朝堂被一群投機分子掌控,導致朱祁鎮時期的執政水平,遠不及朱祁鈺時期。
明朝歷史上,孫太後是個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同時也是個爭議很大的人物,他年輕時靠美色成為皇位,讓一代賢後胡善祥當了她的背景板。而在她當太後的27年時間裏,她見證了明朝由強盛走向衰落,並且她作為參與者,並未阻止這種頹勢。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孫太後貴為皇帝之母,沒有起到該有的作用,辜負了大明朝,這一點她遠不及婆婆張太後。
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孫太後的人生,看看她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一
明朝時期,有個地方與其他朝代不一樣,那就是皇帝的妃子大多不是高門貴女,而是出自於中低層官員之家,亦或是百姓之家。
這麽做,其實是為了防止形成強大的外戚,從而產生外戚幹政之事。這一點,在朱瞻基身上就有所體現。
我們都知道,朱瞻基是朱棣的嫡長孫,朱高熾的嫡長子,他在1411年的時候被封為皇太孫,從而確定了皇位繼承權,這一年他才13歲。
朱瞻基素有「好聖孫」的稱號,他深得朱棣寵愛,朱棣對他比對朱高熾可上心多了,在他19歲的時候,朱棣就開始為其選妃了,這在當時的大明朝,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原本,朱瞻基是有自己喜歡的人的,這個人就是他的發小孫氏,也就是日後的孫太後。
孫氏,本名無載,電視劇【大明風華】為其化名孫若微,我們姑且這麽叫她。
孫若微是山東鄒平人,永城縣主簿孫忠的女兒,出身並不顯赫。
不過,孫若微有個老鄉是皇親國戚,此人是朱瞻基的外婆,也就是朱高熾妻子張氏之母,封號為彭城伯夫人。
1410年,也就是朱瞻基12歲這年,朱棣認為孫子逐漸長大,可以開始為其選擇配偶了,便讓有司開始做準備。
這個訊息被彭城伯夫人知道了,就入宮找到女兒張氏,說同鄉孫忠的女兒孫若微賢德,張氏便找到公公朱棣,極力推薦孫若微,朱棣於是下令,將孫若微召入宮中撫養,作為皇太孫妃的備選。
就這樣,9歲的孫若微來到宮中,張氏親自撫養她,二人感情形同母女。
在此後數年時間裏,孫若微時常與朱瞻基一起玩耍,兩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經歷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二
時間來到1417年,這一年朱瞻基19歲,朱棣也年近六旬了,於是他再次下令,為朱瞻基挑選皇太孫妃。
其實,朱棣也不過是走走過場而已,因為孫若微早就被內定了,禮部也開始為冊封做準備。
不料,司天監在夜觀天象後,卻稟報朱棣說,「後星直魯也 」,意思是上天暗示皇太孫妃應該是山東人。
這讓迷信的朱棣有些坐不住了,便下令在山東選妃,最終選中了兗州府濟寧州人胡善祥。
胡善祥,1402年出生,光祿卿胡榮第三女,女官胡善圍之妹,史書稱贊她「天性貞一,舉止莊重,頗有賢名」。
朱元璋時期,胡善圍曾在宮中擔任女官,頗受朱元璋信任,曾一度掌後宮事,在宮中很有名氣, 胡善祥之所以會被選中,或許跟她的名聲好有一定關系。
胡善祥入宮之後,朱棣見了也很滿意,於是以其為皇太孫正妃,孫若微只為嬪。
對於這個結果,孫若微並不滿意,盡管朱瞻基也不滿意,但他很聽話,接受祖父的安排。
很快,朱瞻基就舉行了婚禮,作為正妃的胡善祥自然萬眾矚目,而作為妃子的孫若微,星光自然暗淡了不少。
不過,在如何對待兩位老婆這件事上,朱瞻基還是很有偏向了,她更喜歡孫若微,盡管對胡善祥也很好,但只是表面工作,是做給朱棣看的。
1426年五月初九,朱瞻基繼位為帝,同時他冊封胡善祥為皇後,孫若微為貴妃。
但是,在冊封典禮上,朱瞻基偏愛孫若微的表現就很明顯了,她給孫若微也準備了一套金冊金寶,這並不符合規矩,因為只有皇後才有資格擁有金冊金寶。
1427年,孫若微生下一個男孩,這是朱瞻基的第一個兒子,也就是朱祁鎮,朱瞻基都三十多歲了才有了兒子,他感到非常興奮,對孫若微的寵愛就更多了,並且他產生了強烈的更換皇後的想法。
事實上,孫若微和胡善祥,其實是很不一樣的人,史書說孫若微「幼有美色 」,而胡善祥則更加端莊秀麗,言外之意就是孫若微比胡善祥漂亮,而胡善祥則比孫若微更沈穩。
在做人上,兩人也有很大的差別,胡善祥經常以正妻的身份,在一些事情上規勸朱瞻基,這也是她分內的事,但朱瞻基卻很厭煩;而孫若微則更善於迎合朱瞻基,讓朱瞻基很舒服,自然更得寵了。
在古代,如何評判一個妻子是否合格,長相其實並不是第一位的,品行才是,胡善祥很符合這一點,而事實上她的口碑也一直很好,朱棣和朱高熾等長輩都很喜歡她,宮女太監們也都誇贊她是個好人。
但是,古代還有「不孝有三,無後乃大」的說法,孫若微為朱瞻基生下孩子,加之她更受寵,因此朱瞻基想要立她為皇後。
事實上,在【明史·後妃傳】中,卻有不一樣的記載,說朱祁鎮其實並非孫若微所生,而是宮女所生,孫若微不過是「借腹生子」。
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寵益重。
而朱瞻基是孫若微所生則被記載在【明實錄】當中,考慮到【明史】是清人所寫,因此多認為前者可信度高一些。
不管怎麽說,孫若微有了兒子之後,就有了扳倒胡善祥,從而取而代之的籌碼,加之她以美色魅惑朱瞻基,朱瞻基便更加迫切地想要換後了。
三
為了廢後,朱瞻基找來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人商議,說他三十多歲還沒有兒子,是孫貴妃為我生下兒子,正所謂母以子貴,應當改立孫貴妃為皇後。
此話一出,卻遭到了群臣反對,都說胡善祥有賢名,又沒有過錯,怎麽能無故廢後。
朱瞻基當然不幹了,便說了很多胡善祥的過錯,雖然不知道真假,但群臣也無法查證,搞得大臣們也無話可說。
當時,孫貴妃也在場,朱瞻基詢問她的意見,她卻假惺惺地說,現在皇後生病,等病愈了肯定能生兒子,我的兒子怎麽能先於皇後的兒子呢?
妃偽辭曰:「後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後子耶?」
胡善祥本不是貪圖權位之人,她得知朱瞻基要廢後,便主動上表辭後,這正中了朱瞻基的下懷,當即批準了其要求,改立孫若微為皇後。
至此,在經歷了11年的「潛伏」之後,孫若微成功扳倒胡善祥,成為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後,而被廢的胡善祥則退居長安宮,以「靜慈仙師」的法名開始了修行生涯。
孫若微成為皇後之後,並不意味著她就多受待見了,因為她的婆婆張太後更喜歡胡善祥,而不是她,因此她在宮中只能夾著尾巴做人。
事實上,朱瞻基要廢後的時候,她的母親張太後其實並不同意,說起這事,張太後還真算是個明白人。
當初,張太後受朱棣之命撫養孫若微,兩人確實培養了很好的感情,但等到胡善祥被冊立為皇太孫妃的時候,為了兒子著想,她竟然舉雙手贊成。
因為這事,彭城伯夫人還找張太後鬧過,但明事理的她並沒有接受母親的意見,反而開始與胡善祥親近起來。
在永樂、 洪熙兩朝,朱瞻基的家庭和睦,讓朱棣、朱高熾感到放心,這也是朱瞻基地位穩固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正是因為朱棣和朱高熾的存在,朱瞻基一直不敢廢掉胡善祥,等到朱瞻基自己當皇帝了,就沒人管得了他了,他這才敢廢後。
朱瞻基廢後之時,張太後曾出面阻止,但拗不過兒子的強硬,只得隨他去。
等到胡善祥被廢,張太後就很不高興,對孫若微沒什麽好臉色,反而經常召胡善祥到自己的宮中做客,設宴款待胡善祥,有時候孫若微也在場,但也只能坐在胡善祥下席。
因為這事,孫若微很受打擊,覺得自己即便當了皇後,也還是不如胡善祥,更是把婆婆也給得罪了。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孫若微都是小心謹慎的,生怕惹得張太後不高興。
當然了,除了在張太後那裏不受待見之外,孫若微在其他事情上也沒什麽不順利的,他的兒子朱祁鎮不到一歲就被立為皇太子,家人也都受到朱瞻基恩寵,要麽入朝為官,要麽獲得爵位,總之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孫若微的受寵程度,還可以從朱瞻基的子嗣數量上知道,除了朱祁鎮,以及孫若微和胡善祥生下的三個女兒之外,他就只跟其他嬪妃勝過一個孩子,即二兒子朱祁鈺。
可以說,在當皇後的七年時間裏,孫若微還是很風光的,只不過她不敢太張揚,以免引起張太後的不悅。
四
1435年1月31日,也就是朱瞻基在位的第十年,他就因病去世了,死時38歲,他的嫡長子朱祁鎮繼位為帝,孫若微則晉升為太後,張太後稱太皇太後。
那時候,朱祁鎮還很小,根本無法處理朝政,根據朱瞻基的遺詔,朝政由張太後做主,三楊作為輔政大臣。
在此後七年時間裏,孫若微依然只能低頭做人,而明朝在張太後和三楊的帶領下,變得越發強大起來,張太後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並且,在這七年時間裏,張太後將日後興風作浪的太監王振死死壓制,讓其不敢做出出格的事情來,從未維護了明朝朝堂的穩定。
1442年,張太後去世,第二年胡善祥也去世。隨著兩人的去世,孫若微終於媳婦熬成婆,成為明朝地位最高的人,取代張太後執掌朝政。
不過,孫若微有一個很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她雖然喜歡權力,但不喜歡政治,或者說她不是太懂政治,所以不關心政治。
孫若微當權的時候,朱祁鎮也差不多成年了,她便大膽放權,讓朱祁鎮處理朝政,那時候三楊要麽離世要麽退休,王振因為巴結朱祁鎮,掌握了朝堂的實權。
在王振的蠱惑下,朱祁鎮幹了不少荒唐事,朝政很快就被荒廢,邊防則逐漸松弛,明朝開始出現了倒退的跡象。
這個時候,如果孫若微出面,阻止王振蠱惑朱祁鎮,及時糾正朱祁鎮的行為,明朝或許不會走下坡路,也不會有日後朱祁鎮被俘之事。
但是,孫若微卻什麽也沒幹,她似乎很信任自己的兒子,相信兒子能跟丈夫一樣,成為一位還算英明神武的皇帝。
但是,孫若微失算了,1449年朱祁鎮在王振的蠱惑下率領數十萬大軍倉皇出征,結果中了瓦剌的埋伏,全軍覆沒不說,朱祁鎮還被俘虜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明朝的精銳損失殆盡,有能力的文臣武將,也基本上在這次戰爭中都葬送了,明朝由此走向衰落。
訊息傳回北京,滿朝震驚,孫若微在震驚之余,也意識到自己早該出手的。
但世上沒有後悔藥,盡管被抓的是朱祁鎮,但孫若微也犯下了一個大錯,那就是作為朱祁鎮的母親,沒有起到監督作用,她對不起朱瞻基對她的信任。
當然了,朱祁鎮被抓,孫若微非常著急,但她的第一想法,竟然是幫朱祁鎮保住皇位,為此她采取了幾個措施:
第一,命朱祁鈺監國,這個是朱祁鎮出征前就定下的;
第二,派人送大量金銀財寶給瓦剌首領也先,試圖讓也先釋放朱祁鎮;
第三,立朱祁鎮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即便朱祁鎮回不來,朱見深也能當皇帝;
第四,讓於謙擔任兵部尚書,與朱祁鈺一起組織北京保衛戰。
說到底,孫若微既想讓朱祁鈺替自己做事,又想幫親兒子保住皇位,她的小心思自然逃不過群臣的眼睛。
就在瓦剌大軍即將進攻北京之時,群臣請求孫若微立朱祁鈺為帝,理由是國不可一日無君,並且,只要朱祁鎮不是皇帝了,瓦剌就不能用其身份威脅明朝了。
孫若微起初並不同意,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這個時候如果拒絕群臣,萬一丟掉江山,事情可就鬧大了。
最終,孫若微將朱祁鈺立為皇帝,但同時她保留了朱見深的皇太子之位,說到底她還是將朱祁鈺當做「臨時工」,皇位遲早要交給朱見深。
五
還別說,孫若微雖然不太懂政治,但搞算計玩套路,還是很有一手的。
在朱祁鈺和於謙的努力下,明朝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只不過她沒有預料到的是,由於朱祁鈺的表現很好,征服了以於謙為首的群臣,群臣都對其非常支持;加之皇位已定,不可輕易變更,朱祁鈺就這樣坐穩了皇位。
可以說,在很短的時間內,朱祁鈺的羽翼就豐滿了,讓孫若微也無可奈何,即便是朱祁鎮回來後被朱祁鈺圈禁,孫若微也難以幹涉。
後來,朱祁鈺為了讓皇位由自己的子嗣繼承,於是廢掉朱見深,改立親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
但是,朱見濟沒當幾天皇太子就死掉了,朱祁鈺由此失去了唯一的兒子,但他卻不想再立朱見深為皇太子,這種自私的做法,終於引起了群臣的不滿,朝中開始出現他的反對者。
當然了,朱祁鈺的種種舉措,讓孫若微也很不滿,兩人的關系很難調和,一度到了不怎麽見面的地步。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群支持朱祁鎮的大臣,開始暗中以孫若微為首,到了1457年的時候,奪門之變最終爆發,在孫若微的支持下,朱祁鎮成功復辟,朱祁鈺則在被廢後暴斃而亡。
正如前文所言,奪門之變其實對明朝沒什麽好處,因為皇位遲早是朱祁鎮一脈的,而奪門之變的影響卻很惡劣,冤死了民族英雄於謙,造就了一大群投機小人,並且朱祁鎮的才能不如朱祁鈺,明朝在他的帶領下,也沒有得到太大發展。
可以說,無論誰當皇帝,孫若微的太後地位都不會改變,但換一個皇帝給朝堂和天下百姓帶來的影響卻是極大的,因此在這件事情上,孫若微依然是自私的,沒有以江山社稷為先,遠不及張太後的識大體、以大局為主。
再說朱祁鎮,為何沒有成為他父親那樣的人,跟孫若微的教育應該有很大的關系。一個家庭的孩子,母親是什麽樣的人,在潛移默化當中,對子女的影響是最大的。明英宗朱祁鎮之所以不「英」,我想孫若微應該是有責任的。
朱祁鎮復位之後,又當了七年皇帝,不過在1462年的時候,孫若微就去世了,享年61歲,第二年朱祁鎮也去世,死時只有3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