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傅作義勸閻錫山留大陸,閻錫山婉拒

2024-01-30歷史

閻錫山,字「萬喜子」,名「錫山」。錫山二字出自元朝楊載的詩句「一個道人手持錫杖探訪名山」,寓含其名寓意道人遊歷名山,寓意深遠。

他生於山西五台河邊村,與徐向前元帥的故鄉永安村僅一水之隔。據徐向前晚年回憶,閻錫山出生時家境並非十分富裕,僅屬小康。

閻錫山比徐向前大18歲,閻家的繁華景象是其發達之後的成果。閻錫山的父親名叫閻書堂,是個小地主和商人,家境殷實,因此將兒子送到私塾讀書。

閻錫山7歲那年,正值光緒15年。

閻錫山曾在私塾苦讀多年,這段經歷為他後來考中舉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不僅聰明好學,成績優秀,還具備惹禍的潛力。

15歲時,閻錫山被父親帶到店裏當學徒,一方面幫助分擔商業壓力,另一方面為他日後繼承父業做準備。同年,他迎娶了同年同月出生的發妻徐竹青,她的家族在五台大建安村也是望族。

然而,1900年,閻書堂的生意遭遇危機,他們被迫逃離家鄉,度過了艱苦的日子。這段經歷讓閻錫山深感家道中落的無奈,他後來掌管山西時,多次提醒下屬要關註家道的興衰。

為了補貼家用,閻錫山開始在街上賣大餅,但他覺得丟臉,連吆喝都不敢。為此,當時的人們創造了歇後語:

面對國家動蕩,盜匪橫行,永和村成立了一支自衛隊,閻錫山被推舉為首領。然而組建自衛隊需要資金,閻錫山便私取繼母陳太夫人的首飾進行籌措,用以糾合壯丁,手持刀矛土槍農具進行自衛,保護了本村和鄰村免受大害。

雖然此舉讓閻錫山付出了代價,但他勇敢面對困難,決心改變生活。後來,他成為了山西省長,回家向繼母承認了此事,並賠禮道歉。

閻錫山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決定報名參加武備學堂的考試。然而他的父親閻書堂卻認為,在太原找個差事,賺錢還債才是當務之急。

但是閻錫山認為,人生應當有所作為,有益於社會,因此決定追求自己的夢想。

閻錫山的認真態度和不懈努力改變了他的命運,這一年,他成功考入山西武備學堂,成為一名未來的軍人。在校期間,他對各種訓練全力以赴,與同學們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因此被選為班長。

清政府為了培養新生代的新軍力量,不遺余力地選派學生赴日留學,閻錫山就是其中的第六批。同批被選中的山西學生共有19名,臨行前,山西巡撫張曾等高官告誡他們不要與革命黨人親近,並對他們進行了嚴格警告。

然而,當閻錫山抵達日本後,他看到了清朝與日本的巨大差距,日本明治維新已經過去近30年,國力強盛,經濟繁榮。

而清政府的戊戌變法卻無法推行,所謂的「新政」也大多徒有其表。這使得閻錫山深感「清政府誤國太甚」。當時,康有為、梁啟超等「保皇黨」也在日本活動,閻錫山閱讀了他們的刊物【中國魂】後認為他們的辦法無法解決問題。

經過深思熟慮,閻錫山最終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

在精神上與清政府決裂後,閻錫山決定投身於推翻滿清政府的革命事業。他對學生徐向前將他趕出山西的決定感到非常感慨。

作為同盟會較早一批的成員之一,閻錫山曾有機會當面聆聽孫中山先生的教誨,對孫中山革命綱領中的「平均地權」一條,他曾向孫中山請教,並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記錄下這段經歷。

孫中山用沙灘地價的變遷,闡述了平均地權的重要性,他認為不應將土地歸於地主,而應歸於國家。孫中山強調人力改良獲得的利益應該歸出力者所有。

他的智慧和謙和給閻錫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閻錫山在東京振武學校學習期間,他的教官是板垣征四郎,隊長是岡村寧次,同學中有土肥原賢二。

這些人後來都成了侵華戰犯。1909年,閻錫山結束了他5年的留日生涯,乘船返回了山西。他加入山西軍界,同時也是同盟會成員。

他成立山西軍人俱樂部,暗地籌劃起義事宜。武昌起義後,他率部攻進山西巡撫衙門,槍殺山西巡撫陸鐘琪,一舉奪得山西政權,並被推舉為山西都督。

他的這些行動使他成為了「山西王」,開始了自己長達38年的統治。那時,他只有28歲。

閻錫山在回憶錄中提到,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的短短半年內就取得了成功,這主要歸功於閻錫山和山西的力量。孫中山在存取太原時,曾對眾人發表演說,他說如果沒有山西起義,可能整個中國北部的命運都難以預料。

閻錫山也對此表示感謝,並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為輝煌和正確的時刻。然而,二次革命期間,各地都有人響應孫中山的號召,比如南京有黃興,上海有陳其美,安徽有柏文蔚,廣東有陳炯明,湖南有譚延闿,福建有許崇智。

閻錫山解釋說,孫中山意識到山西處於北方,被北洋勢力包圍,因此希望在山西保留革命軍的火種。因此,張鳳翙作為陜西都督並未起事,反而通電指責討袁大軍,這也是得到孫中山默許的。

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閻錫山曾對此事進行解釋,但由於孫中山已經病逝多年,加上「秘密派人」,因此無法進行對證。

然而,閻錫山仍被袁世凱任命為「同武將軍督理山西軍務」。在1914年,閻錫山奉命前往北京向袁世凱述職,然而他在與袁大總統的幾次見面中,對袁世凱的印象並不好。

閻錫山認為袁世凱雖然具有英雄本色,但在治理國家方面卻缺乏經驗和誠意。他喜歡炫耀自己的才能,並且在處理事務時經常使用手段,而不是真心實意地為國家著想。

在閻錫山看來,袁世凱的稱帝行為是一時的沖動和糊塗,直到晚年,他都沒有意識到稱帝的真正必要性。據閻錫山回憶,段祺瑞曾向他透露一件關於袁世凱的往事:袁世凱臨終前,他的親信山西巡按使金永有給他上了一份奏折,奏折中提到了一些事情。

段祺瑞向閻錫山透露,假如袁世凱有幸看到那份奏折,他必定會將你罷免,並派出軍隊討伐你。只是當時項城已病入膏肓,尚未完成奏折的閱讀就將其遺落在地上。

袁世凱去世後,閻錫山投靠了段祺瑞,並尊稱其為導師。在此後的歲月裏,閻錫山在山西實行「不幹涉外省事務」和「保境安民」的政策,推行「六政三事」和「義務教育」,讓山西進入了一段相對穩定的時期。

1922年,著名學者梁漱溟先生在山西考察時,曾在山西國民師範發表過一次演說:「現在全國各地都亂到極點……如廣西、廣東、湖南、四川……哪裏不是民不聊生?

相比之下,山西這方面,無論如何我們總是可以稱贊地方政府有一種維護治安的功績。」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征北伐,首先進攻兩湖,緊接著又攻占江西,最終拿下了福建和南京。

同年12月,閻錫山請求加入國民革命軍,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革命軍北路總司令。然而,27年6月,閻錫山釋出全國通電,不久後,閻錫山和蔣介石因為「國軍編遣事件」發生沖突,閻錫山通電要求蔣介石下野出國,從而引發了中原大戰。

閻錫山曾形象地把自己在抗戰中的尷尬處境比喻為「在三個雞蛋上跳舞」,在中原大戰因張學良的加入而倒向蔣介石,戰敗後的閻錫山宣布下野,但一年後9·18事變爆發,蔣介石為了拉攏閻錫山,許其官復原職。

閻錫山曾不無惋惜地說:我山西人才輩出,文有薄一波,武有徐向前,可惜他們不能為我所用。在抗戰初期,閻錫山也曾聯共抗日,但1939年,閻錫山與薄一波領導山西犧盟會發生沖突,造成雙方關系破裂。

1949年3月29日,閻錫山乘飛機離開太原去了南京,一個月後,山西獲得解放。在山西解放前兩個月,北平已經達成了和平解放的協定。

傅作義作為閻錫山的老部下,曾有心拉這位老上司一把,讓其投入解放軍,留在大陸。

閻錫山晚年:隱居陽明山的10年時光,身邊有50多位舊部照顧生活,他們感念舊情時常前去拜訪,1960年閻錫山病逝,張日明、井國冶等幾位老侍衛負責整理故居和墓園。

閻錫山的遺囑將兩棟房子留給了他的原配妻子徐竹青,但他的子女未能繼承任何遺產。曾追隨閻錫山生活在陽明山的部下們,以閻錫山生前承諾給他們山上農場的產權為由,與徐竹青進行了法庭對峙。

閻錫山去世後,他的五個兒子中只有老四回來奔喪,其余兄弟因無力承擔路費未能回來。據說,閻家的後代大多居住在國外,鮮少有人回來為閻錫山掃墓。

閻錫山去世10年後,徐竹青病逝,她與閻錫山葬在了一起。

張日明老人,一位80多歲的老侍衛,曾長期跟隨並保護閻錫山。如今,他決定將閻錫山故居捐獻出來,以示對過去的紀念。

張日明老人15歲參軍,19歲開始擔任閻錫山的警衛,數十年來始終不離不棄,直到1960年,閻錫山病發,死在他的懷中。

這些歷史資訊,來源於【閻錫山年譜】【閻錫山回憶錄】【閻錫山傳】以及景占魁的【師哲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