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島,到底是屬於誰的?」這座城市到底發生了什麽,有什麽變化?
咱們去查一查。
康有為,字鴻鈞,號昌蘇,廣東南海人。如果要說他的人生經歷,可以用四個字來總結:讀過兩本大學,參加過改革,後來又跑了。
「兩上書」說,一八八八年十月,康有為見國難當頭,便向清廷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設想。
一八一五年,【馬關條約】簽署時,他與北京的上千位舉人一道,向清廷提出,不要簽署中日和約,將首都遷出,與外敵作戰,實行改革,增強國力。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在一八九八年帶頭提倡革新,向光緒帝提出變法主張。在得到光緒帝的首肯後,新政實施了,但僅僅百日不到,慈禧便將新政鎮壓,史稱「百日維新」。
一八八八年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後悍然發動「戊戌政變」,將光緒皇帝打入監牢,並下令將其斬盡殺絕。
「一逃亡」,這是陸隱第一次看到的。康有為聽聞此事,便秘密逃離北京,此後16年在國外被流放。
在外國,他曾四次橫渡太平洋,九回橫渡大西洋,八回橫渡印度洋,又在北冰洋上航行了七天,這一切都使他感到愉快。如果說康有為是被流放的,那還不如說他是周遊列國的。
康有為曾說,在這十六年間,他曾到英國,到法國,到意大利,到日本,到美國,到加拿大,到墨西哥,到埃及,到過一共四十二個。
更令人驚奇的是,康有為無論到哪裏,都會入住高級飯店,享用最高級的菜肴。
康有為這樣一個被流放的人,是如何生活的如此富有的,他的財富究竟是從哪裏來的?事後有行家說:康有為有一項絕技,那就是善於演說。
康有為口才好,一開口就是一大段話,而且是一大段一大段。無論走到哪裏,他都要到處宣講,所到之處,中國人爭先恐後,人山人海。
這篇演說試圖聯合許多中國人,使他們成為「保皇會」的一員。
康有為尤其善於進行宣傳和動員,在他的演講中,許多中國人也跟著他一起發言。
除了捐錢之外,許多中國人都在積極地向康有為捐贈。「保皇會」籌集了大量資金之後,康有為又辦起了十多個公司,然後他便大力發展自己的事業,同時也投資於地產和證券。
憑借非凡的商業才能,康有為成為了海外的富翁。每天吃香的喝辣的,周遊全球對他而言根本不算什麽。
一九○四年,康有為到瑞典遊覽,覺得瑞典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接著,他又在斯德哥爾摩市的東南海岸,在巴登附近的一個小島上,購買了一座小島。
他在這裏建了一座中國式的小樓,還取了一個很好的名字,叫北海草堂。從那以後,這島就被稱為「康有為島」。
康有為之所以在瑞典購買那座島,理由頗多。他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私人島,這樣他就可以擺脫各種政治、社會的束縛,獲得自由。另一方面,康有為認為這島是他夢寐以求的熱帶園林,他渴望在這裏實踐他對農耕和生態學的看法。
最終,這也是對他所尊敬的西方世界的一種尊重,讓他們看看中國的財富與力量。
康有為在瑞典購下一個島嶼之後,對這島作了許多修改,使它成為一個獨特而迷人的地方。他把中國的寺廟、宮殿和花園的風格都搬了過來,讓島嶼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東方的國家。
他將中國的藝術,還有中國的文化,都帶到了這裏,讓這個小島,成為了一個東西方交融的象征。
為了使知識與文化得以溝通,康有為在台灣設立了一座圖書館、一座美術館。
日子一天一天地流逝,康有為所購的島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島一開始還是康有為的私有之物,但在他去世之後,卻由他的後人繼承了下來。
但這島很難維持,也很容易被人繼承,最終被瑞典當地的一家公司買走了。
而現在,這座島上已經被改造成了一個露天的地方,供人觀賞。
康有為在瑞典的島嶼上,並不是單純的為了投資,而是另有深意。這個島嶼象征了康有為對自由、環保和文化的向往。
這就是中國與西方文明的交融和交融。
康有為在瑞典購買那座島的時候,可是鬧出了很大的轟動,這不僅僅是因為他有錢,也是因為他的夢想。
盡管這座島的歸屬已經發生了變化,可這座島的歷史和象征卻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這個小島是康有為偉大事業的見證者,也是中國和西方文明之間的一個標誌。
雖然現在的情況已經發生了改變,但其豐富的價值和特殊的含義依舊在影響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