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唐宣宗李忱:在位十三年,「小太宗」之名,實在是言過其實

2024-05-08歷史

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駕崩,宦官勢力代表 馬元贄 為了可以繼續把持朝政,選擇擁立唐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子 光王李忱 為帝,是為唐宣宗。

為何選擇李忱呢?安史之亂後,大唐外部面臨藩鎮的挑戰,內部也要面臨尾大不掉的宦官勢力威脅,本來宦官擅權已經夠頭疼了,再加上掌握神策軍,宦官們更是如虎添翼,廢立皇帝如同兒戲,至於其他宗室也被視為玩物。

唐宣宗(聶遠扮演)

李忱是宮女所生,在宮內地位並不高,為了保全性命,從小就扮演不慧的形象,就這樣,一直膽戰心驚做了三十六年的傻子,徹底騙過了所有人,除了唐武宗李炎。

唐武宗一直認為李忱裝瘋賣傻,為了揭穿他,先丟在亂馬之中,又丟在雪地裏,結果李忱大難不死,活的好好的,也讓唐武宗更加認定他的裝傻行為。

這次他準備來個狠的,將李忱留在永巷的茅坑裏,幾天過去了,李忱依舊「老實」的待著傻笑,宦官 仇公武 就勸唐武宗把他殺了。

唐武宗為了以絕後患,命仇公武全權負責。

但仇公武真的要誅殺李忱嗎?其實並不是,此時的唐武宗身體早已不好了,為了繼續把持朝政,宦官們打算扶持李忱這個「傻王」稱帝。

為了實作這個計劃,仇公武將李忱送出宮,回頭謊稱李忱已死,騙過了唐武宗,直到唐武宗病危,才派馬元贄把李忱迎回,立為皇太叔。

可以說李忱就是靠著演技騙過宦官才得以稱帝的,而且又被唐武宗持續打壓,上台後的唐宣宗急需鞏固自己的正統地位。

論演技,唐宣宗在大唐帝王裏可以排前三

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證明自己是唐憲宗的直接繼承人。

登基後不久,唐宣宗就不斷渲染自己和唐憲宗之間是多麽父子情深。

說實話,唐憲宗會對這個宮女的兒子高看一眼嗎?加上唐宣宗小時候一直裝瘋賣傻,更不會關註。

而且唐憲宗死的時候,唐宣宗不過才十歲,對於父親的記憶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

但唐宣宗不管,就是各種追思悼念,甚至提高唐憲宗在太廟裏的地位,此時唐憲宗已經駕崩二十多年,但唐宣宗卻靠一手操作,讓世人「誤以為」唐憲宗才剛剛駕崩不久而已。

父子情深是假,借用唐憲宗的名頭渲染自己皇位繼承於唐憲宗是真,就是意圖跳過唐穆宗一系。

果然不久,他將 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 四朝定性為「偽朝」,宣布他們是不合法的繼位,甚至想將他們神位遷出太廟。

然而唐穆宗一系畢竟統治大唐二十多年,貿然剔除必然引發朝廷動蕩,如果他們是偽朝,那麽這些在四朝科考、四朝做官的官員該如何定位自己呢?所以必然會被群臣抵制。

唐憲宗和唐穆宗削平的藩鎮

但唐宣宗也有辦法,就是「追查」唐憲宗的死因,一口咬定是郭太後和唐穆宗母子二人聯手弒君,並以此開始牽連「被懷疑」的物件。

追查活動一直持續到大中八年(854年),而唐宣宗在位一共才十三年,光株連就搞了大半個時間,就連郭太後都最後死的不明不白。

而後不久,唐宣宗又開始一刀切,反對唐穆宗一系的所有政策。

唐宣宗認為,只要清除「偽朝」之策,自己就可以坐穩撥亂反正的位置了。

唐穆宗、唐敬宗和唐文宗三朝也就罷了,作為並不多,但偏偏唐武宗在位六年,和宰相李德裕聯手,打造的「 會昌之治 」頗有成效,大唐漸有起色了。

唐武宗在位不過六年,藩鎮和回鶻被成功壓制,就連一向令朝廷頭疼的河朔三鎮居然也聽從朝廷調令了,尤其是盧龍節度使,甚至歸順朝廷,更別說滅佛解放人口,增加了收入。

不僅如此,唐武宗和李德裕又獎掖孤寒,提拔人才,就連囂張的宦官都被壓制,權力被大大削弱,下一步就是要收回神策軍軍權。

唐宣宗為了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為了反對而反對,不管好壞,一刀切,嚴重偏離了大唐正常的軌域。

唐宣宗剛登基,先罷免了 李德裕 薛元賞 ,以及滅回鶻的功臣 石雄 ,而被貶謫的 牛僧孺、李宗閔、楊嗣復 則全被調回,李黨徹底失勢,牛黨全面復辟。

李德裕

牛李黨爭貫穿晚唐,本質來說李德裕屬於改革派,主張強化中央集權,而牛僧孺則偏保守,主張因循守舊。

在江河日下的晚唐時期,朝廷要做只能是改革,唯有改革才能有出路。

哪怕皇帝不喜歡某個大臣,但喜歡歸不喜歡,改革還是要繼續的,不可能將所有有改革傾向的人都貶謫。

但唐宣宗卻做到了,不分青紅皂白,全部放逐,看似結束了唐穆宗以來激烈的黨爭,但一刀切的做法無異於火上澆油。

除此之外,由於對父親的迷信,唐宣宗還特別喜歡任用唐憲宗一朝的名臣子弟,當朝大臣 令狐绹 白敏中 裴肅 杜勝 牛叢 等等,都是唐憲宗一朝後人。

可以說朝廷內外,到處都有唐憲宗一朝臣子後代擔任要職,唐宣宗一朝似乎成為了唐憲宗時期的朝廷一樣,意圖讓朝廷看起來如同唐憲宗一朝的延續而已,再次證明自己是唐憲宗真正的繼承者。

唐宣宗所作所為,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唐憲宗的繼承人

其中令狐绹更是擔任唐宣宗一朝宰相長達十年,成為整個宣宗朝任期最長的宰相。

可惜他們只是頂著名臣子弟的光環,實際能力大都一般,以至到了唐宣宗後期幾乎沒有賢相良將:

徒快私憤,自坯長城,即此一端,已覘器小。所用宰相如白敏中、令狐绹輩,皆阘茸無能。雖察察為明,遇事節儉,只合作盛世守成之主,迥非挽回危局之材——【隋唐史】

這是著名史學家 岑仲勉 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

任人唯親的後果就是導致大唐江河日下,中唐之後嚴重的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的局面始終未能得到改善,至於黨爭,看似沒了,但只是一刀切,依舊暗流湧動。

那為何唐宣宗還能在史書裏留下美名呢?

最主要就是因為他的表面功夫,畢竟靠裝瘋賣傻隱藏了幾十年,繼續維持某種人設也不是什麽問題,至於人設,自然是模仿唐太宗了。

在位期間,唐宣宗處處模仿唐太宗,甚至重用魏征五世孫 魏謨 ,意圖將自己一朝打造成另一個「貞觀之治」。

可惜只有神似,而且唐宣宗模仿的過於刻意,認為靠讀【貞觀政要】,學唐太宗「善於納諫」,就可以取得唐太宗一樣的成就。

唐宣宗對唐太宗的模仿堪稱拙劣

但唐宣宗一無唐太宗能力,二無唐太宗用人之量,靠邯鄲學步,終究是一場夢罷了。

如果沒有意外,唐宣宗大概只能在大唐帝王裏屬於中下那一檔的,畢竟唐宣宗自恃權術,靠平衡獨掌大權,比一幫大權旁落的皇帝還是好很多的。

但有時候運氣來了,擋也擋不住,比如收復河湟地區。

安史之亂後,吐蕃趁著大唐內亂,趁機侵占了河西、隴右地區,對於失地,唐朝一直想要收復,奈何藩鎮林立,為了削藩,唐朝花了太多的精力,也一直顧不到這裏。

但沒想到唐武宗時期,如日中天的吐蕃居然陷入內亂,雙方爭權奪利,大打出手,是收復的好時機,唐武宗立即召集群臣商議收復河湟,但還沒來得及實施就駕崩了。

而後到了大中三年(849年),吐蕃大將論恐熱在內訌中戰敗,打算將占據的秦州、原州和安樂三州以及石門七關歸還大唐。

河湟之地歸附前

河湟之地歸附後

為何選擇這三個州呢?原來這是唐憲宗時期和吐蕃媾和的條件而已,正好給尋求繼承唐憲宗合法性的唐宣宗一份大禮。

但沒想到牛黨一系居然反對,不斷勸諫,但這次,唐宣宗不納諫了,罷免反對的官員,而後將功勞歸給唐憲宗。

宣宗已復河、湟三州七關,歸其功順宗、憲宗而加謚號——【新唐書】

唐宣宗以此認為是自己完成了唐憲宗的夙願,子承父誌,天命所歸啊!

而後沙州大族 張議潮 又送來大禮,趁著吐蕃內訌發動起義,又收復當地十一州。

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派兄弟入長安,請求歸附,而後唐朝在當地設立歸義軍,授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

至此遺失百年的河湟之地再度歸附大唐,然而唐宣宗收復河湟,純屬運氣,河湟的回歸 一靠吐蕃內亂,二靠張議潮起義 ,然後主動歸附,放在任何一個帝王身上都可以。

莫高窟【張議潮將軍統軍出行圖】

當然不能說唐宣宗沒有功勞,只是功勞有限,畢竟這個功勞運氣成分實在太大了。

至於老大難的宦官問題,唐宣宗一朝也沒啥成效。

唐宣宗時期雖然靠制衡壓制宦官,但唐宣宗剛剛駕崩,宦官勢力集體反撲,再次擁立皇帝了。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唐宣宗因過量服用丹藥病重,臨終前,打算讓 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和宣徽南院使王居方 三人擁立唐宣宗四子 李滋 為帝。

但李滋素來和文官交好,掌握兵權的 左神策護軍中尉王宗實 撇開這三人,率軍擁立唐宣宗長子 鄆王李溫 為帝,李溫後來改名為 李漼 ,是為 唐懿宗 ,而後偽造聖旨,處死王歸長三人。

而唐懿宗剛繼位,就爆發了裘甫起義,顯然,唐懿宗剛繼位就為老父親背鍋。

事實上唐宣宗時期,各地軍變頻繁,就連晚唐後期的經濟中心江南也起義頻繁,最主要原因就是放任地方藩鎮橫征暴斂,以期地方更多的上貢。

可以說唐宣宗所謂的「大中之治」的華麗外表下,大唐早已千瘡百孔了。

再說回裘甫起義起義,唐懿宗用的是唐宣宗一朝的人馬平定的,前前後後花了八個月時間才徹底平定。

如果唐宣宗在世,他能平定裘甫起義嗎?或許時間和效果和唐懿宗一樣吧,也虧唐宣宗死的巧妙。

唐宣宗死後二十年,黃巢起義爆發

當然,唐宣宗的缺點在其他帝王身上也有,甚至很多都是帝王的通病,不是沒事非要黑唐宣宗,只是讓他回到一個原本的位置上罷了,畢竟頂著「小太宗」的光環,卻幹了和唐太宗相差甚遠的功績。

諸盜皆生於大中之朝,太宗之遺德餘澤去民也久矣,而賢臣斥死,庸懦在位,厚賦深刑,天下愁苦——【新唐書】

看起來什麽都重視,什麽都幹了,但實際上卻啥也沒幹。

客觀來說,唐武宗和李德裕把大唐這破破爛爛的房子進行了加固,唐宣宗一朝直接砍了柱子,後世評論唐亡實亡於宣宗,或許真的一點也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