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中國醫學精英人物(第十九篇)

2023-12-14養生

55、王肯堂

(1552年-1613年),字宇泰,一字損仲,號損庵,又號念西居士。 明代金壇(今江蘇金壇縣)人。南京刑部右侍郎王樵之子,山東按察副使王臯之孫。中國明代大臣、醫學家。

其所著有的【證治準繩】44卷,論及的科目和病種十分廣泛,每一證先綜述歷代醫家治驗,後闡明己見,條理分明,目立論平正,不偏執幹一家,故廣為流通,多為後人所習用。還有【肯堂醫論】3卷是其在內科雜病,婦科治驗方面的臨證心得和對醫學的評論。所輯刻的【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收集了自【內經】起至明代以前各朝較有代表性的醫著44種,為現存較有影響的醫學從書。

56、吳昆

字山甫,號鶴臯,又號鶴臯山人、參黃子、參黃生,徽州府歙縣澄塘村人,明代醫家,新安醫學名家之一,生於1552年,卒年不詳。吳昆師從余午亭,以醫為業,從三吳出發,遍歷江浙、荊襄、燕趙等地,「師醫道賢於己者」,自此之後醫學大進。共撰述醫書6種,其中【 醫方考 】6卷、【脈語】2卷、【素問吳註】24卷、【針方六集】6卷4種現存於世,【十三科證治】、【藥纂】2種成書年代不詳,已經亡佚。

57、張景嶽

(1563年-1640年),本名介賓,字會卿,號景嶽,別號通一子,因善用 熟地黃 ,人稱「 張熟地 」,浙江 紹興府山陰 (今浙江 紹興 )人。明代傑出醫學家,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實際的創始者。

幼隨其父遊京城,十四歲時從京華名醫金英學醫,盡得其傳。中年從軍,曾到過燕、冀、魯等地,後回鄉致力於醫學。於醫之外,亦旁通 象數 、星緯、堪輿、 律呂 等學。

張景嶽積30年辛勞研究【 素問 】【 靈樞 】,終於撰成【 類經 】。【類經】以類分門,詳加註釋,條理井然,便於尋覽。在醫學理論方面,張景嶽根據【 黃帝內經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提出「陽非有余」及「 真陰不足 」、「人體虛多實少」等理論,主張補益真陰元陽,慎用寒涼和攻伐方藥,在臨證上常用溫補方劑,被稱為「溫補學派」。時人稱他為「醫術中傑士」、「仲景以後,千古一人」。著有【類經】【 類經圖翼 】【 類經附翼 】【 景嶽全書 】(含【 新方八陣 】)、【 質疑錄 】等中醫學經典著作,其學術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