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书·路——甘藏古籍展」在甘肃省博物馆开展

2023-12-19国风

甘肃地处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独特的地理区位决定了这一地区文化遗存丰富多样且独具异彩。全省各级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古籍收藏单位70余家,古籍总藏量约百万册件,包括汉文文献70余万册,少数民族文献30余万册。其中独具特色的简牍文献约6万枚,时间从战国至西夏跨越9个历史时期;敦煌文献约700件,除包含大量汉文文献,还有吐蕃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粟特文等民族文字的文献;地域文献更是内容庞杂,蕴藏着大量的地方志、地方人士著述等。

「书本是天下之公器」,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甘肃省博物馆携手甘肃省图书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张掖大佛寺文物研究所、高台县博物馆甄选全省馆藏反映书籍发展史的古代文物和书籍善本140余件(套),囊括甲骨、简牍、绢帛文书、敦煌遗书、纸张笔墨及印刷等文物实证,加之文溯阁四库全书、永乐北藏、甘肃地方志、丛书以及经史子集各类珍稀善本。通过「序厅」「缀简为册」「染潢为卷」「装订成书」「以书为路」五个单元,梳理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书籍发展史,揭示书籍启迪智慧、拓宽胸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特别增加盲文出版物,关注盲人和视力障碍者的阅读权益。

展览「序厅」,以汉字之起源为题引,通过对馆藏甲骨、彩陶刻划符号以及金文拓片、甘博馆藏肃府本淳化阁帖仓颉书的展示拉开中华文脉之序幕。

第一单元为「缀简为册」。简策是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形式,是中国独有的图书形态。简策的起源可追溯到殷商或更早,但真正作为成熟图书的载体,始于春秋战国之时。简策沿用1600余年,形成了最早的书籍制度——简策制度。简策制度对后世书籍制度的影响很深,现代出版工作中的许多习惯用语、名词、概念,如「册」「编」「篇」「删削」等,即沿袭至此。甘肃省是「简牍大省」,上百年间曾出土简牍6万余枚。展览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仪礼」简、「医药」简、「医药」牍、「秦木板地图」等珍贵文物,辅之以简牍刻写工具等文房四宝。梳理囊括社会文化各方面的简牍书体系。

第二单元为「染潢为卷」。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被称为中国书籍史上的「写本时代」,这一时期,造纸术已经成熟,雕版印刷尚未全面流行,中国古典书籍大多以纸质写本形式传播。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书籍和文书数量很少,主要有敦煌遗书、吐鲁番文书及其他少量传世或出土的文献,因而弥足珍贵。此单元以兰州市博物馆珍品「东汉墨迹纸」开篇,以张掖大佛寺文物研究所【大明三藏圣教北藏】收题,辅之以造纸术、写本装帧形制等专业知识,集中展现写本时代文化繁茂之社会情状。

第三单元「装订成书」。从我国另一项享誉世界的发明创造——「印刷术」入题,展示大量涉及雕版、套色、活字的书籍、文物实物,将中国古代册页装帧知识溶于其中,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关于中华书籍版本的探索。

第四单元「以书为路」。中国古代军事、医学、农业、百科等实用著述蔚为大观,按类汇集,依丛编排,形成百科全书体系;历代史官记录君臣言行、重大事件,形成史籍档案;古代文赋诗词曲小说等,在「崇文」传统中开出璀璨花朵,历代总集、别集等浩如烟海,共同构建起博大精深、自成一体的中华传统典籍文化体系。此单元以甘肃省图书馆馆藏文溯阁【四库全书】开篇,将哲学、科技、文化、军事、政治、历史、地理分门别类逐一展示。

为改善书籍展展品单一的不足,本次展览大量采用手绘插画、注解图示的图版补充文字说明,增强了展览的通俗性和观赏性,并且在展厅中设计增加了雕版印刷活动体验区,增强观众参与感和体验感。

本次展览是甘肃省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系列展览」之一,是继「流花流水—甘肃彩陶」、「车尘马迹—丝绸之路文明」、「甘肃魏晋画像砖」等展览之后策划的又一重要展览。该系列展览致力于整合各级各类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资源优势,提高了藏品的展示利用率,集全省之力,打造出反映甘肃特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主旋律、增进文化自信的优秀展览,让文物真正地「活」起来,从而实现省市县三级博物馆联动、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同频,博物馆与其它文物收藏单位共振的效果。同时,在展览策划过程中,各参与博物馆业务人员在大纲编写、形式设计方案确定、青少年教育项目策划以及文物布展撤展等环节充分讨论、群策群力,实现了本系列展览以展代训,为基层博物馆培养展览策划业务人员的目标。

展览于2023年12月15日在甘肃省博物馆一楼书画展厅开展,将于2024年3月15日闭展,展期3个月。

来源丨甘肃省博物馆 奔流新闻(出镜/郑重 视频/何星)

编辑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