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桡哲著【物演通论注释】 第二十三章 代偿无效导致灭归或灭亡

2024-01-02国风

作者简介:

桡哲,独立学者。10余年来,致力于东岳哲学的革新、研究、传播和发展。

现著有原创哲学理论:「外在生存结构论」、「群团化分工论」;哲学通史【物演哲学史】;【三大起源通论】(含生命起源、精神起源、社会起源);心理学基础理论【狭义心理学】、【物演人格论】;美学基础理论【物演美学论】。

编辑丨杨宏

前言:

要知道,一味训古式的研究【物演通论】原著,或单纯用王东岳老师的视频、【物演通论】前后文去注解【物演通论】,亦或是将【物演通论】的思想直接硬接到的各个学科并进行对应的注解,更 甚或是不断增加冗余而又没有必要的信息量。 这些都可以让你对「物演思想」有所认识,但你绝无法借此方式所写的注释来真正建立一套「物演」底层思想。

而唯有基于【物演通论】,以及对其补充的内容去解决基础学科的重大问题或者革新基础学科,譬如解决生命起源、意识起源、社会起源,心理起源等等,然后向【物演通论】注入大量的基础学科信息量,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理解「物演思想」,「物演」思想这也才能与「学术界」接洽,而不再是飘在「学术界」之外。

还有,学习物演通论是有方法论的,如果方法不对,必然会走大量弯路。

注:蓝色字体是原文

详解版:着重是对词项、句、段的精细解读,以及对归纳句段的精细解读和延伸、拓展,目的是尽量阐述每一个概念和每一句段在本文、以及在整本书乃至延伸后的深度解释;归纳版:着重概括、总结,明框架。

代偿无效导致灭归或灭亡

由于各个层次的物态存在实际上是一个因弱化而代偿、又因代偿而弱化的衍运过程,甚至可以将某一层位存在之内的点滴变化,都视为无数代偿的「量变」积累,或不同分层方式的「质变」跃迁,因此在任何孤立系统内,代偿过程的逐步贯彻就呈现为递进不止的「过度代偿」或「失代偿」状态。(1)

注释:物演进程是一个存在度递弱、代偿度增加的无极变量的演化进程,所谓的不同「存在形态」的分层是任何主体特有的感知规定性呈现出来的产物,但不论如何分层,每个层级内部的递弱代偿进程都是连续的,都是同一始基质料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织体。也就是说,这个递弱、弥补、加重递弱、代偿又再扩展的过程是一个在纵向非时空的衍存上是一系连续演进的过程,任何武断分层的各个层级中都是无数代偿的「量变」积累达成的分层。

而所谓的「孤立系统」,在热力学之中指的是与其他物体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的系统称为孤立系统,任何能量或质量都不能进入或者离开一个孤立系统,只能在系统内移动。也就是这里可以理解为在纵向演化的存在阈区间中,任何横向的物类一定总是趋于「过度代偿」或「失代偿」状态,也就是一旦达到任何新层级的物类开端一定是比较稳定的,但是随着发展的继续就必然会趋于「过度代偿」和「失代偿」状态,这是任何物类不可避免的。

而何谓过度代偿和失代偿是必然存在的,因为存在度是自变量,其必然不可改变,所以可多可少的必然就是代偿的过度或缺失。所谓「过度代偿」就比如说人类特有的进步文化主导的主动创新和发展,而一旦过度代偿就必然导致人类的早衰,就像得了早衰症的婴儿看似七八十岁的老人,但是过度代偿又是越后衍存在要实现存续或要维护自身物类的稳定存在所必然需要的。

而「失代偿」有两种情况,第一、指代偿效价不足无法正常稳存,缺失代偿,需要结构属性、感应属性的丰华,以获得稳存,比如有一些人类的婴儿天生智力残疾,一辈子需要其他人的照顾,这就是先天代偿效价不足导致的「失代偿」状态;第二、则指的是代偿无效性显化,也就是纵向的代偿终极无效,表现为广义逻辑失洽,这是过度代偿后终极无效的失代偿显化状态,比如越是后衍的科学就越容易被证伪,其达成的确定性就越不稳定;

换言之,每一步代偿其实都是对原有存在度的一次丢失或亏蚀,它使得任一演进步骤都不免面临着代偿终极的逐渐逼近或突然抵达,是谓「衰竭」或「灭亡」。

注释:「衰竭」更强调存在效价角度,「灭亡」更强调代偿效价角度,两者都在表达特有物类的中途灭归,以及整体存在效价趋近于「0」时发生的灭归,只是从不同角度去阐述。因为存在度的缺失,所以代偿度会对应的发生变化,而物态存在的暂时稳定存在仅仅限制在一定的临界值内,一旦超过或低于这个临界值就会跃迁形成其他的物态存在,也有可能衰竭或者是灭亡(灭归),也就是说每一步演进都可能会带来代偿的过度、缺失或存在效价的失度、衰竭:

就个类存态而言,「衰竭」是存在度趋向于「失度」(即过度代偿或失代偿)的表现;就整体存续而言,「衰竭」是存在效价趋近于0的指征。

注释:衰竭一方面在个体上指的是过度代偿,从而使得个体的存在度衰竭,这就使得个体灭亡,即是说个体的存在度本来是有的,但是个体居然能剧烈或过度的代偿,这就使得个体的存在度衰竭。譬如当下的某些人类个体,本身存在度是不为零的, 但是疯狂过度的去追究代偿,从而使得自身已有的存在度衰竭,造成灭亡。失度或失代偿则包括代偿度无法对应的弥补存在度的缺失,从而导致的自身物类「失度」。如动物的先天性智力或体质残疾导致的代偿不足使得自身无法稳定存在;再如动物园的很多动物已经失代偿而完全依赖人类照顾才能维持当下的存续;以及代偿无效性显化,也就是纵向的代偿终极无效,表现为广义逻辑失洽,这是过度代偿后终极无效的失代偿显化状态,比如越是后衍的科学就越容易被证伪,其达成的确定性就越不稳定。衰竭另一方面则指的是物类整体的存在度趋近于「0」,譬如人类后衍的超人工智能,他就是存在度趋于0的产物,它的存在效价就趋于零,即「衰竭」是整个物演体系中的末位存在其存在效价趋近于0的指征,整个物演进程步入有限衍存区间最后的衍存临界点,此时存在效价趋近于0,也就表达为最后衍的存在方生方死状态。但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体的存在度衰竭都会引发灭亡。

「灭亡」就是代偿效价发挥到个类存在度或整体存在度所限定的极致的结局。

注释:「灭亡」强调的是从代偿效价一侧去阐述存在度不为0时的过度代偿或失代偿,以及存在度为0的终极代偿无效。譬如人类阶段,个体和整体的存在度不为零,但是个体和整体都是过度代偿,最终导致个体和整体的灭亡,譬如人类晚级社会中,西方主导的进步论文化将人类引向过度代偿的状态,导致快速步入代偿无效性显化的状态。还有就是个体和整体的存在度都已经衰竭为零了,这个时候个体和整体本身就处于代偿效价发挥到极致的结局了,如超人工智能。

总的来说,衰竭强调从存在度角度来阐述个类或整体的灭归,而灭亡强调的是从代偿效价或代偿度的角度来指谓个类或整体的灭归。

在宇宙演化的初期阶段,由于存在效价相对饱满,代偿增量比较单薄,因而物理物态和化学物态的兴衰过程就表现出本质性的平滑过渡的直线动势;及至宇宙演化的后期阶段,由于存在效价流失久远,代偿增量逐渐厚重,因而生命物态的生死轮回随之呈现为非本质性的起伏跌宕的波状曲线;而且,愈晚近的物种,愈显示生死关头的大喜大悲。【反之,回顾原始形态的单细胞生物,几呈无生无死的平直延续,其分裂增殖的方式,简直是将「生死交替」化为「生死同一」。】

注释:所谓非本质性的起伏跌宕的波状曲线,在非生命阶段,因为其高存在度所以无需激进的代偿就能维护自身存在形式的稳定,如物理存态和化学存态的无机物存态越稳定,因为其存在度相对更高,而且属性变化也少,所以从粒子过度到原子、原子过度到分子是非常平滑顺利的,呈现为本质性的无波动或少波动;而到了生命阶段,其生物存在越来越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是存在度持续衰减的外化表达,必须要非本质性的起伏跌宕的波状曲线的代偿才能勉强维护物类存在形式的存续,也就是所谓物类中个体不断的生死轮回、起伏跌宕的波动才能勉强维护自身存在形式的存续。所以随着演化的进程,越是晚近的物类其波动的幅度越大,生死轮回愈益迫切。比如说,针对于某个原子、分子,他们会破溃,但是原子、分子质量巨大,根本不需要原子、分子本身太多代偿,就能维护住原子、分子物类存在形式的存续,而到了单细胞生物阶段,对于某个单细胞同样会破溃,但是新的单个细胞能迅速成为上一类单细胞,所以就可以看成是生死同一,以实现单细胞物类存在形式的存续,再往后的比如草一岁一生,蝉数月鸣亡,乌龟短暂数十年,长则数百年乃至千年。所以如果把存在度递弱曲线视为一根下垂线,那么非本质性的波状曲线就像是一条没有规则的起伏跌宕的曲线分布。因为低等生物、中等动物、人类等,必须依靠更多不同的代偿方式才能维护住其存在形式的存续。而且后衍存在如人类社会或个体人类都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非本质属性波动,这种波动本身就是后衍存在达成存在阈特有的实现方式,也就是通过属性不稳定的活跃与动荡实现存续,但无论在生死轮回呈现为何种非本质性的起伏跌宕的波状曲线,存在度始终是单向度弱化的。

总之,以上所谈皆是以物类存在形式的存续为基础,越是前衍的存在越容易维护其存在形式的存续,波动幅度越小,越后衍的存在越难维护物类存在形式的存续,其生死轮回的波动幅度越大,后衍存在正是通过这幅度越来越大的波动来达成物类稳存的存在阈。

可见,直观上较为切近的盛衰波动型衍存曲线,其实仅仅表现了代偿属性的浅层形象,并借以掩盖了存在本性的深层动势:即自然存在效价一往无前的直线下倾规律。(2)

注释:所谓波动就是,是否更易使得自身的存在形态达成存在阈或者说维持自身稳定处于阈存在的特定动荡方式(生死轮回波动(生死周期)、繁殖数量波动(繁殖数量)、心理波动(神经生理反应的幅度和频率)等),这种动荡是基于后衍存在都是前衍存在的叠加,残弱加剧的后衍存在就势必更动荡、动摇。而前衍的存在者波动幅度越小,越容易达成稳定的存在阈,维持此存在形态不被整体分解;而后衍存在波动幅度越大,表达自身越不容易达成稳定的存在阈,整体的存在形态更易被分解,幅度越大促成求存意志增大,于是相应促成逻辑序列、结构属性的繁华与强大。

但要知道属性呈现的波动都是表象,都是横向观照世界下对代偿属性的浅层归纳。比如在横向大尺度上看,任何相对存在都是有限的并且会周期性的出现或消失,现象为周期性的波动分布,必然不同的物类的繁殖潜能和实际生殖量是有波动的(比如人类个体一生最多10胎,极端情况,而蚊子一次就远超人类),不同的物类生存时效也是有波动的(比如海龟动辄上百年,而蝉则数月不足)。在个体小尺度上看,就如同后衍的生命存态,所有生物的成长都是由弱而强,再由强而弱,慢慢衰老最后死亡,个体的生命时效是波动的,不仅不同种物类有类似的波动幅度,即便同种也有波动,也是幅度偏小,但这仅仅表明了生命的有限,这是个体现象层面的属性波动表达,并不是存在度的表达。但无论大尺度、小尺度的波动含义,只是对象的存在是有限的或失稳状态的现象表达是一种普遍失稳的现象存态,不是表达存在的本质,存在的本质是物演进程中存在度的一路衰减。总之,「波动」只是弱化的后衍存在保持自身处于阈存在的一种特定动荡存在方式。

质言之,从存在到失存,是物质演化运动不可逆转的唯一走向。这就产生了有关「失存」概念的内涵问题:存者何所「失」? 失者何所「存」?(3)

注释:在单向度的存在度衰减趋势下,任何相对存在必然不可逆的走向失存,而且也唯有代偿属性背后那个一往无前直线下倾的存在度效价衰减才是更为本质的万物演化的根本动力因。也就是说,任何存在必然失存,这是演化运动的必然。于是,我们就必须要知道,存在「失」的是什么,失者「存」的又是什么?即失的是存在度,存的是代偿属性。

本文节选自桡哲著【物演通论注释】第十一版

【物演通论】字句段精研学习组

正在招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