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诗仙」的长江情缘

2024-08-21国风

「诗仙」的长江情缘

长江,这条横贯中华大地的巨龙,孕育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也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梦想。在众多吟咏长江的诗篇中,李白的诗作尤为突出,他以豪放飘逸的笔触,赋予长江以无限的诗意和生命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李白的诗篇,从中感受长江的波澜壮阔,领略长江文化的深厚内涵。

李白画像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李白的一生,与长江有着不解之缘。他11次畅游金陵,6次游历江夏,5次往扬州览胜,7次赴宣城观景……在李白的笔下,有挟持九派、滔滔东逝的长江,有横冲直撞、冲断天门的长江,有拥抱海潮、逆流倒卷的长江,还有波平如镜、明朗开阔的长江。可以说,长江的水早已融进了李白的笔墨,成为了他诗词中最壮美,也是最灵秀的存在。

25岁时,李白第一次辞亲远游,夜发清溪,直奔长江三峡。虽然心中充满着对乡土的留恋,但这并没有消磨他的少年侠气。明月当空,抒发心志,这首著名的【峨眉山月歌】横空出世: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年少的李白抱着与明月争胜之心,立四方之志,出蜀远游,气魄不凡,犹如大鹏振翅高飞。

长江三峡

而当李白真正置身于长江三峡的巍峨绮丽中,胸中的一腔豪情被奔腾的江水彻底唤醒。「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长江三峡之美汇聚笔下,写也写不完。

多年后,当年迈的李白再次遇到三峡时,他的那份豪情,依旧不减当年。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夜郎,当船行至长江上最险峻的一段时,行船的缓慢与内心的悲苦缠绵交织,便有了【上三峡】中「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的感慨。但苦难终究无法磨灭李白心中的浪漫,行至白帝城时,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李白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行至江陵,一首饱含喜悦心情的【早发白帝城】喷涌而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彼时,三峡水急滩险,船只溯流而上,只觉滞重不堪,而今顺流而下,李白倍感心情畅快,行船轻如无物,雷霆雨露,在他的诗句里都别有情趣。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白27岁。他行至湖北安陆,盘桓十年之久,以诗酒会友,逍遥度日。在此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结为挚友。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相会,也就是如今的武汉。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写下了一首才情横溢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

岁月百转千回,万物相伴地老天荒。如今,当我们来到长江岸边,天边依然流转着朝霞彩云,脚下还是那道流淌的江水,眼前还是当年的山川田野,但李白的诗句却能一次次地将我们带回到当年他笔下的柳荫和浪涛中的扁舟,带我们伸手去摘千年前的那片月光,带我们伴随壮美的诗篇去亲近这条古老江流。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统筹丨罗景月

责编丨王子月

文案丨燕乃一

美术设计丨杨桦

校对丨罗景月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中国水事」微信公众号,从菜单栏—主题栏目—夜读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