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仓央嘉措的双面人生:白天是端庄的傀儡,晚上是风流的情郎

2023-12-05文化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诗句,在为后两句倾心之余不免有些疑惑:

怎么「佛」这样向来超脱尘世之上,最该远离人间情欲的形象会和爱情联系在一起?

这样一首分明是在歌唱男欢女爱的诗句,为何又言之「不负如来」呢,这不是对佛的亵渎嘛?

这首诗的作者叫做 仓央嘉措

藏传佛教里地位最高的第六世的 达赖 、佛教最虔诚的信徒,也是藏女眼中最浪漫的情郎,世间不羁的浪荡子。

农奴出身,红尘僧侣

说起藏传佛教,许多人对此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觉得佛教徒应该恪守清规戒律,潜心沐斋礼佛。但事实上却与此有些出入。

藏传佛教历史久远,派系林立,各自修行的佛教教规也自有其不同之处。其中就这这么比较独特的一支教派, 宁玛派

在藏语里,「宁玛」意为「古」、「旧」。

「古」的意思是指该教派历史渊源早于其他教派,「旧」则是指该教派以传承弘扬吐蕃时期译传的旧密咒为主。

该教派的僧人专门靠着念经念咒在人世间活动,戴着红色的僧帽,俗称 红教。

他们有的没有系统的佛教理论,不注重佛经的研究;有的则有佛教经典传授,有系统,有渊源。

宁玛派教徒与民间社会息息相关,对僧侣的要求并不严格,是可以娶妻生子的。

仓央嘉措的父母就是宁玛派的信徒。

仓央嘉措生于康熙历二十二年(1683年),门巴族人——仓央嘉措是历史上唯一一位非藏族、蒙古族出生的达赖喇嘛。

仓央嘉措的家境十分贫穷,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农奴。

他自幼就跟随母亲下地劳动生活,在此期间,仓央嘉措深受母亲宁玛派文化的影响。

身为农奴的子女,仓央嘉措的一生本该就这样,在贫苦而劳累的劳动中度过。

但是许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却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

五世圆寂,暗流涌动

多年前,刚刚竣工不久的 布达拉宫 屹立在群山环绕中的一座相对低矮的山峰之上,高原上的太阳缓缓西斜,苍劲的酒红色阳光洒在黄金的宫城墙面,宛如帝王的宝座。

宫殿最高最静处的望台上一位老者盘坐于夕阳的余晖中,安静地注视着那颗日暮的巨大恒星,他身后光线与阴影交斜处站立着一个挺拔的身形。

「咳咳,桑杰,我恐怕时日无多了,咳咳。」 老者话音刚落,气急之处又咳嗽了几声, 「我的转世灵童也还未寻到。我这一去,宫中羸弱,怕是蒙古那边不会视而不见。」

一片沉默,只有缓缓起伏的呼吸声,金色的阳光照在后面人影的脚背上,空气中满是纷飞的尘埃。

「我圆寂后,你将我秘密埋葬,对外宣称我已入定,进入了最高层次的无限修行,不见来人,不理往事。」 老者没有回头,只是定定望着外面。

「我的 转世灵童 你也应暗地寻找,勿加声张,此间你负责一切事务,待其长大后再将其奉回为王……」

人影仍然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看着老者的声息越来越低不可闻,最后老者脖子一歪,就保持着禅定的坐姿彻底没了动静。

那人依旧注视了尸体的背影许久, 随后转身踏步离去。

康熙历二十一年(1682年),藏传佛教权威教派 格鲁派 五世达赖罗桑嘉措 圆寂,他的弟子,负责管理卫藏政务的「 第巴」 (二把手) 桑杰嘉措, 对外宣称五世达赖闭关修行,尘世一切要务均由其负责。

多情诗人,秘选达赖

康熙历二十四年(1685年), 一队带着黄帽,背着巨大包裹的僧侣来到了西藏南部门隅达旺纳拉山下。

这里是门巴族生活的地方,门巴族是一个善歌善舞的民族,这里的族人虽然大多生活辛苦却总是充满激情。

这些巡游的僧人每到一个村子都会询问是否有幼童,几年生,若是有满意的,便让藏民们将孩童带来,让其在打开的包裹中挑选一件物件。

藏民们不知这是何意,但是黄帽的僧侣身份尊贵,藏民们也就一一照做,可是这些行僧们最后似乎总是不满意。

直到宇松地区邬坚岭,一个名叫 计美多吉协加衮钦 的婴儿,在慢悠悠的爬行中抓起一个物件之后,四周围观的僧侣神色大变,一时间黄色的帽檐耸动,诵经声响彻天际久久没有散去。

可是激动过后这些僧侣却只是问了婴儿的名字和父母,家住何地,然后就匆匆离去,再也没了消息。

有一天,藏民们起来后惊奇地发现这一家人竟然人去屋空,一时间议论纷纷。

时光荏苒,匆匆岁月后的门隅达旺纳拉,不知何时多了一位吟唱诗歌的少年。

他有时游荡在群山之中高声颂唱自己的诗句,歌声同云雾一起蜿蜒盘绕于群山之间;有时又盘坐在附近错那城中的角落,向来往行商和舞女倾诉自己的柔肠。

少年就是曾经的那名婴儿,如今他已长大。

少年在城中颇有些名气,他穿着朴素的衣服为往来的藏女诵着动人的情诗,对注视他的女孩们报以温情暧昧的目光。

虽然对每个女孩都有或多或少的心动,但是少年有一个最喜欢的姑娘。他把她称作「雪」,高原上最纯洁美丽的灵魂。

雪有着一头长发,眼眸含情动人,每当少年望着她时都不自觉地被雪的眼睛吸住。

雪是错那城中地位低下的农奴,这位少年眼中最纯洁高贵的人在别人眼里却是最不洁的东西,百般受人刁难和唾弃,连带着与她亲近的少年也受到过许多人的冷眼。

直到十四岁那年,又一队地位崇高的黄帽僧人在全城人的围观和注视下,立在了正在角落和雪亲昵的少年面前。

他们表示自己是受藏王之命,前来迎接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六世达赖的继位者。

全城哗然,而少年自己也在惊愕中跟着僧侣队伍,踏上了去往拉萨的旅途。在转身之余,他凝望着雪,眼角泛光:

「第一最好是不相见,如此便可不至相恋。」

「第二最好是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说完,少年便在全城的注目和少女的凝视中,随着黄帽僧侣们走出了错那城。

时年九月,少年自藏南被迎至拉萨,途中经过浪卡子县时,以班禅罗桑益喜为师,剃发受沙弥戒,取法名仓央嘉措 。

那队黄帽僧人自是佛教教派格鲁派的僧人,该教派僧众穿黄帽因而得俗名: 黄教

「格鲁」一词意为「善规」,顾名思义,该教派倡导僧人应恪守戒律清规。

从小受到红教(宁玛派)教义熏陶的仓央嘉措却成了黄教(格鲁派)的僧侣。

同年的十月二十五日,仓央嘉措在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礼,成了 名义上的六世达赖

名为活佛,实为傀儡

在布达拉宫内,年轻的仓央嘉措被要求接受严格的佛经学习,可是自幼逍遥多情的他,哪里能接受黄教如此严苛寡淡的修行?

他经常不顾阻拦走出庭院散心浪游,而那些教书的老僧却神色诚惶地冲出教亭,祈求达赖回去继续读经苦学。

黄教还严禁僧侣近女色,更别说结婚成家了!

仓央嘉措如何接受的了这种对其来说堪称「荒唐」的规矩,为此他烦闷痛苦了好一阵子。

话再说回来,为什么仓央嘉措被称为「名义上的六世达赖」 呢?

这不得不从当初五世达赖圆寂之前说起了……

早在明末清初,当时的黄教教派为了取得西藏的统治权,竟然联合了蒙古的四大部落之一,借助蒙古部落的强大战力一举击溃了当时执政西藏的佛教教派。

但是在取得战争胜利黄教当政后,蒙古部落却长期屯住西藏不退,意有统治之意。

黄教的实力与蒙古相差悬殊,始终没有彻底地夺回大权。

五世达赖圆寂后,第巴桑杰嘉措借助五世的名义开始掌权黄教,他为了击败蒙古部落,以五世达赖的名义向清王朝请求册封 藏王, 又企图借助 准噶尔汗国 的的力量。

康熙历三十五年(1696年),当时的康熙皇帝在平定准噶尔的叛乱中才得知,五世达赖早已圆寂。可桑杰嘉措却迟迟不寻找扶持转世灵童,还与准噶尔相勾结。

康熙龙颜大怒,当即致书严厉责问桑杰嘉措。

原来当时转世灵童不仅需要经过僧人们的一系列流程和寻找,还需经过清王朝的册封和认证,才能正式继位。

桑杰嘉措这一举动无疑于欺君之罪,迫于压力,他向康熙帝请罪并称转世灵童早已寻到,然后于次年才昭告天下,派人把十四岁的仓央嘉措接到了布达拉宫,做了六世达赖。

可即便如此,黄教的大权仍然掌握在桑杰嘉措的手里。

仓央嘉措虽然有着六世达赖之名却无达赖之权,只能做个政权上的傀儡和佛教的吉祥物。

仓央嘉措内心郁闷,索性无视黄教教规,放纵自己的本性纵情声色。他在自己的诗句中写到:

「住在布达拉宫里,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黄教刻板的教规和寡淡抑郁的宫廷生活,使得仓央嘉措备受折磨,他十分怀念在错那城的流浪生活,脑海中也时时浮现出雪那勾人的眼眸。

后来他还说服了自己的贴身喇嘛,外出与情人相会。

有一天夜里突然下起了大雪,一个喇嘛清晨起来打扫时,看到了有人外出的脚印,便逆着脚印寻回,最终走到了仓央嘉措的寝宫门口。

最后僧侣们严惩了仓央嘉措的贴身喇嘛,并将其情人秘密处死。

之后的仓央嘉措却愈发地纵情声色,有传说他一到晚上就化名达桑旺波,以贵族公子的身份流连于拉萨街头的酒家。

「身穿绸缎便装,手戴戒指,头蓄长发,醉心于歌舞,夜宿于女子之家。」

政变突生,下落不明

康熙历四十年(1701年),蒙古部首领 固始汗 的曾孙 拉藏汗 继承汗位,与桑杰嘉措的矛盾日益加深。

康熙历四十四年(1705年),桑杰嘉措决定下毒杀害拉藏汗被发现,拉藏汗大怒,领兵击溃藏军,捉住并杀死了桑杰嘉措。

随后拉藏汗奏书清王朝,状告桑杰嘉措谋反,又指责桑杰嘉措所立达赖仓央嘉措整日沉溺酒色,不理教务。请求皇帝给予废除。

康熙皇帝当然不在乎谁当达赖,他要的是西藏的安定,既然拉藏汗已经掌管西藏,不如顺其意愿使其效忠,于是下旨: 「拉藏汗因奏废桑杰所立六世达赖,诏送京师。」

康熙历四十五年(1706年)拉藏汗派士兵押送仓央嘉措进京。

在仓央嘉措途径五世达赖曾久居的 哲蚌寺 时,被众多的僧兵营救至寺庙内。

士兵和众僧人战斗了几天几夜,僧人死伤无数,仓央嘉措不忍看到众人牺牲,于是便主动走出哲蚌寺。

走出哲蚌寺之前他对众僧说道: 「好好活着,不要为我而活,也不要为佛经而活,要为自己而活。」

随即他吟出了自己的绝笔诗:

「白色的野鹤啊,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

后来仓央嘉措的下落却不明所以,据传他在押解途中,病逝于青海湖附近,而后人却对此有许多争议。

有的说他在路上被政敌拉藏汗秘密杀害;有的说他被清帝囚禁于五台山郁郁而终;有的说是虔诚的解差在青海湖边私自将其释放。

而最有依据的说法,是蒙古喇嘛阿旺多吉写的【仓央嘉措秘史】和「秘传」【琵琶音】的说法:

「于火猪年当法王(即仓央嘉措)25岁时,被请往内地。」

「次第行至东如措纳时,皇帝诏谕严厉,众人闻旨,惶恐已极。担心性命难保,无有良策以对。于是异口同声对我(仓央嘉措)恳求道:‘您已获自主,能现仙逝状或将形体隐去。若不如此,则我等势必被斩首。’」

众人求告再三。

面对此情景,仓央嘉措无限悲伤,话别之后,遽然上路,朝东南方向而去……

此后,他经打箭炉至内地的峨眉山等地,开启了朝山拜佛的生活。

然后,又到前后藏、印度、尼泊尔、甘肃、五台山、青海、蒙古等地云游,讲经说法,广结善缘,创下无穷精妙业绩。

清圣祖康熙历五十六年(1717年),游历北京,半年后返回蒙古阿拉善旗,以此为驻锡地而活动于蒙古、青海一带。

乾隆历十一年(1746年)圆寂 ,终年六十四岁。

仓央嘉措身为佛政斗争的产物,本身对政治和佛学都不甚感兴趣,他的一生所著诗歌众多,在藏民间流传甚广。

仓央嘉措在当初错那城离别之际说的那句情话,也有被后人翻译成汉语古诗版本: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后来在人们口中广泛流传的「十诫诗」,就是众多作者先后在这两种版本的翻译基础之上增添加工而来的。

他这悲凉而浪漫的一生,充满了身不由己和无奈,真叫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