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中国哲学基础概念:浩然之气、正气、养气、大体

2023-12-06文化

浩然之气 战国孟子用语。指通过内心修养逐渐积累道义精神而产生的一种正义气概。【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厚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南宋朱熹注:「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盖天地之正气。」(【孟子集注】)它盛大无限,不可屈挠,可以发挥出气吞山河的伟力。并认为具有浩然之气,可「使其行之勇决,无所疑惮」、「事皆合义」、「无所愧怍」(同上),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道德境界,也体现了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美。后世视为高风亮节和天地正气。

正气 亦称「浩然正气」。通常指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气节操守。源自孟子的「浩然之气」。是通过修养集义与道而生的一种恢弘的精神气质,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气概。后儒称之为「德操」、「名节」、「风骨」。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身陷囹圄,不畏强暴,坚贞不屈,写下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当其贯日月,生死无足论!」把「浩然之气」表述为「正气」——「浩然」,升华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人格操守。随着【正气歌】和文天祥英雄事迹的广为流传,「浩然正气」成为大义凛然、坚持真理,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崇高品格和民族气节的代称,成为志士仁人和革命战士的精神支柱。参见「浩然之气」。

养气 战国孟子的一种修养方法。即「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其「气」指一种无所畏惧、不可动摇的正气(或正义气概)。认为,养气首先要「持其志,无暴其气」,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可动摇对道义的意志和信念。同时,「配义与道」,遵循道德规范,注意平时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积累。做到「心勿志,勿助长」,「直养而无害」,久而久之,使气达到「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境界。参见「浩然之气」。

大体 战国孟子用语。指心。与「小体」相对。【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东汉赵岐注:「大体心思礼义,小体纵恣情欲。」(【孟子注疏】)南宋朱熹注:「大体,心也;小体,耳目之类也。」(【孟子集注】)意谓心是思维的器官,能思仁义,使人成为君子;耳目之类易被利欲蒙蔽,使人陷为小人。孟子还认为:「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