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从此看一个人的本质

2024-04-30文化

民以食为天,对于老百姓来说,吃饱肚子可是天大的事;所以,对待食物,我们都应该有认真的态度。而又恰恰是许多人把食物仅做为日日充饥的口粮,只是习惯的动作,且不说仪式感,连起码的尊重恐怕都没有哩。那么讲一个关于食物的故事,或许能改变部分人对于食物、对于吃的态度吧。

马伯庸的新作【食南之徒】,讲述的就「最贪吃的大唐使者唐蒙,来到了最会吃的南越国」所经历的一系列故事。马伯庸,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其作品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致力于对「历史可能性小说」的探索。新作是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复原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并在这活化了的场景里展开众多小人物们的生活经历,并最终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以真实与虚构交相支持的结构,令我们读来欲罢不能,在真实历史中找证据、在虚构人生中找体验,沉浸式的阅读,不禁感叹唏嘘:美食不会骗人,每个人在它的面前,都会露出本性。

大汉使者唐蒙起始于「躺平」「摸鱼」的公务人生,对于吃是讲究的,烤肉时「肉块的大小要切均匀!穿串的时候要肥瘦相间!」,而对于功劳「过大于过,要受罚挨打,不合算;功大于过,下回上司有什么脏活累活,第一时间会想到你,也是麻烦多多。只有功过相抵,上司既挑不出你的错,又不敢大用,才能落得个清静。」,有如此做人处事的智慧那是极致的「摸鱼」啊!更是在书中以唐蒙对于食物执著的热爱,探索出无数的岭南美食,令我们垂涎三尺,就如同那食物端于眼前;而每个人热衷于某一事物的背后,一定会有必然的原因,这才是我们对于唐蒙内在探索理解后生起的第一层敬意,于他的会吃懂吃是一种喜欢;

年少时,他帮助过饥饿的姐弟「原来食物不光能让自己开心,也能让别人如此开心。镜子能映照出人的面目,食物能映照出的心情。那对姐弟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给我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吃饱的人,原来是这样的。」当唐蒙家遭遇变故,这对受过帮助的姐弟回过头来「把我从尸堆里拽出来,把乞讨来的一点点粟米加上野菜熬煮,给我喝下去,勉强救醒我……可我不知道,那是他们最后一点点存粮。我没别的办法,就给他们讲我研究过的美食,从食材到烹饪厨序,从摆盘到滋味……他们脸上带着笑容,幸福安祥,仿佛那是全世界最美味的东西。…… 发现姐弟俩已经没了。」

直到唐蒙为家族证明了清白,申张了正义的名份,但最后还是被官府要求「大局为重」,妥协结束了事件。所以他才说「高官厚䘵、仁义道德都是虚的,我生平仅见,只有那一对姐弟吃麦粥时的满足表情,才是最真诚的。」这个把自己隐于追求好吃的食材的人生态度,是与人无争的真善良。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这个大汉使者,介入南越的系列事件,为何会从置身事外,到全力以赴。

我读这本书到最后,是令我忍不住落泪了;小甘蔗一家的命运,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无疑是如同一粒尘,落在凡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大山,纵算是如此,那永远不断的亲情也通过小小的蜀枸酱联系在一起。故事跌宕起伏,在所有事件的背后其实都是人性,而在事物面前,人性是藏不住的,它总会在不经意里显现本质来。

「你可以责难我的人生态度,但别质疑我对食物的眼光。」唐蒙说,也终究是因为一个爱吃的人骨子里的善良,他终究也是看走了眼,这就是故事里最大的反转,你以为可能的盟友(就会被遮蔽眼睛和叛断)或许对你的敌人更阴险。最终,唐蒙是悟了「干成了一件普天之下没人能做到的奇迹」,「请求开拓夜郎,打通西南」,「这一修,就是足足二十二年时间」,唐蒙对这条路,为何怀有如此强烈,乃至于超乎理性的执念?一切的缘起,就只是因为他是一个懂得吃的人,是因为一罐「蜀枸酱」;而「英雄的心愿,没有人会忍心拒绝。」

「只的一处故人的坟冢,这么多年,也不知在不在。」唐蒙:「昔日有人要我以大局为重,今日我便以大局还报之,也算是践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