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董宇辉访谈余华、苏童及【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总结完整文字版

2024-02-29文化

以下文章是董宇辉老师在2月28日访谈余华老师、苏童老师以及【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的总结文字版本。

第一,我喜欢看文字,因为速度可以自己掌控,第二,我现在兴奋睡不着,索性就整理出来。第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么好的总结值得分享。

董宇辉老师总结部分

(1)今天一开始,两位老师神采飞扬地回忆了他们的文学少年,后来到文学青年。

误打误撞地或者是非常幸运的跟收获结缘,然后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学自信,也因此,后来有自己的文学审美。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在文学中想要干什么的时候,这个人就会在文学路上走特别顺当。

余华老师总结作家写创作时候的一种怜悯和同情,也许就是带着这种怜悯和同情,他后来写了很多非常经典的作品,那些作品中我们对主人公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其实最后也实现了这个效果,

虽然当年都是非常年轻的作家,但是非常的新锐,然后迅速受到了欢迎。

所以如果是镜头前很多朋友,大家自己想写作,你有时候也不必过过度妄自菲薄。

有一句话不是这样说嘛,叫做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

伟大的作家也是从一篇篇尝试出来的,没有人生下来就风光万丈,天空一声巨响余华老师闪亮登场,那也挺吓人的。

(2)苏童老师刚才提到,他现在回想起来很浪漫,一代文学青年,无比亲密地走在一条路上。

你看直到现在,在岛屿上读书,还亲密地晚上一起喝酒喝茶到半夜。

亲密了这么多年,所以说明文学是有把人拉近的一个功能的。

我也在想,在互联网上,其实一般情况下大家很快就会遗忘一个热点。

但我们其实在互联网上快有两年多了。大家一直在关注,我觉得就是沾了文学的光。

就是因为一直在介绍文学作品,一直在跟作家访谈,你聊到这个书,他觉得哎呀共鸣,聊到下本儿又在共鸣。

持续地从文学中把那些共鸣,然后物象化,物象化成了这个logo,这个人或者是直播间这张桌子都有可能。

所以文学真的是会把人变亲密的,所以当你想要跟一个人有更加亲密的关系的时候,跟他读一本儿书,可能会增加你们之间的亲密。

收获平等地拥抱了每一个亲近文学的人,文学史记忆的罅隙里,惊喜地藏着当年那些文学家爱好者的欢呼雀跃。

都能想象的那样一个下午,知道自己的文章被【收获】收录了,高兴到手舞足蹈,蹦蹦跳跳地回家了。

(3)当然刚才主编也回忆了从伤痕文学到改革文学,到寻根文学到先锋文学。

到现在持续的这些变化,文学对于自己想表达的命题的探索其实从来没有停过。

这个路还会一直走下去,因为人不同阶段思考的问题不一样。

就像大家现在都研究一个社会有垮掉的一代,有未知的一代。

人是在变的,人思想的命题不一样,时代给你的困难不一样,所以文学有时候要突破的这个障碍就不一样了。

我们也相信优秀的杂志会不断的引领人类发展向前,因为它会提升人的审美。

(4)主编提到他觉得一篇好文章肯定要有思想性,有艺术性。

因为文学要坚持自己的审美,文学的审美有时候是要领先于并且高一点点现实生活的。

要不然文学就会失去它号召的作用,它也不会在文学青年里头成为高地了。

(5)文学有生理年龄,文学也会有意外,这是苏童老师刚提到的,作家在不同年龄想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后来可能年龄越大,想表达的东西就会越来越高。

苏童老师刚才非常谦虚,说他现在写的是心里想表现的75%,其实倒不是说现在比例不够了,反而是可能心力太高。

心力太高之后,你那种触达感就越来越难。因为人对于脑海中宏大的画面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大。

文字有发展阶段,但想象力可能没有阶段。

(6)对年轻作家的培养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刚两位老师提到了在北师大他们现在教的学生,其实没有一个准确的画面,教之前我就知道我要把他培养成谁,培养成怎么样的,写什么文章?

我也不知道,教着教着发现,哎,这孩写也挺好,我帮他这个改一改,他会成为这个方向。往那个方向改改,他从那个方向。

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老师,我之前教了八年,但我教的只是高中英语,高三英语。

我教的学生都是每天叫苦连天的,要考试,要升学。

那愁眉苦脸的,每天来都是:「老师考不上了。」

那很少见孩子们笑过,唯一笑的就有时候考试考好了,但是你知道永远是少数孩子在笑,因为大学孩子是考不上的,对吧?

所以,你知道我当时那个工作时常给我的是更多的沮丧。

参加高考1000多万人,每年985、211加上一本录取他就100来万人出头儿,那剩下的孩子都是一次毫无意义的挣扎。

所以那些工作里头,我一直在想,我的工作的价值是什么?

我后来说,你带不走成绩,你带走梦想也行。

你带不走知识,你当个好孩子,你当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也行。

所以,我总是在课堂里头试图传递更多的这些,这也是为什么我刚想问一下两两位老师,您在带学生的时候会想要干什么啊?

可能对于学生来说,胸中一点墨,然后老师给他一点点引导,就可以笔下万里河。

年轻的作家会在一些巨人的肩膀上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也因此成长速度会更快的。

我们也期待两位老师所带的学生能够之后有更好的作品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

(7)文学会滋养人心。路的那一头儿,年轻的自己总是会追问一个问题,这是我当年的实际情况。

在当年那样贫穷,真的是贫穷和有些苦闷的生活里,我有时候感到窒息,时常想逃。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刚提到的说平凡的世界那套书是能让人喘息的,是救命的,黑暗里也能洒光了。

他告诉你,你不必为此深深的歉疚和自责,你也不要为难自己,生活就是这样子,你浪漫一些的,诗意的去面对,带着有一种豪迈的气质。

愁容满面,步履徘徊,但是如果你能够看到路的那一头,给年轻的自己一个拥抱,再送他一本书。

因为文学真的是能够改变人的,就是改变不了他的生活也能改变他的心地,你得给他一点值得念想的东西。

(8)卡夫卡,对余华老师说,写作是自由的,威廉福克纳告诉他让心脏停止跳动,让眼睛睁开,因为难的是心理的描写。

包括刚才提到的罪与罚里头,就靠大量的写动作也能把人的心理写好。

一个作家的成长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读者的这个成长也是有迹可循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直播间里其实推荐了很多作家和很多书。

余华老师刚提的一个点是互联网有时候会单一放大一个点。

然后,在一个点占据99的注意力的时候,其实剩下99占了一的注意力,因为它会把马太效应放大。

我们有时候会害怕自己的文学审美是偏狭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在读书,一有机会,只要是作家愿意来,我们都愿意访谈。

我们想聊越来越多的作品,聊不同人的文学启蒙和文学发展,聊各种各样的写作初心和写作路径。

现在有51.3万人,今晚聊的这些话,不可能对镜头前的每一个人都有感触,但是他会有一部分人。

我们想让今天晚上聊的能触到一些人,前段时间聊的触到一些人,我们也想让这个直播间变成一个超大的,只不过没有砖和墙的实体书店,这是我们的愿望。

(9)【如此苍白的心】、【夜间故事】这两本儿书,您如果能买到,您买,如果您想让我们找,我们迅速找。

(10)黑暗的人性也可以描写,三观尽碎,苏童老师刚才用了一个听起来比较惊悚的词。

但其实这表达了一个新的文学作品带来的心理震撼,就是好的文学作品就是看完之后鸡皮疙瘩四起,毛骨悚然。

我相信好多人读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候,一开始就会那种感受了。

必读书也不一定是必须读完的书,或者必读书不是立马要必须读完的书,不是书不好,也不是你不好,是你们还没有到相遇的时候。

就像你年轻时候相遇,后来分开了,不是你不好,也不是他不好,是时间没到。

你遇见一本书就跟遇见爱的人,是一样的。

(11)既是折磨又是欢愉,创作的过程往往如此,但是很开心的是两位作家,他们直到现在还仍然在这个路上,在享受着自己,同时享受着创作。

余华老师把痛苦全留给读者,快乐全留给自己,但苏童老师在这点上就相对能够委婉一些了。

感谢苏童老师没有通过文艺作品来折磨读者。

我们在转型成功之前,三月的时候,我有次就跑中关村新华书店。

还是在读右岸之前,我实在没事儿干,我当时每天觉得工作这干啥呢,晃晃悠悠的,神经兮兮的,根本就不想卖货。

我感觉我当时就是强迫自己做一件我非常不喜欢的事情。

然后我就说去书店看书吧,一进门那块儿摆个畅销书【活着】。

我说这还畅销着呢?因为我好多年前读了,我说这还畅销呢,看来畅销书是有畅销的道理的。

我就过去拿了一本,坐到角落里,然后一下午看完,出来时候眼睛都哭红了,你知道吗?

晚上还回来直播了,当时直播间人也不多,大家说:「哎呀,你这个眼睛怎么了?」

我说:「今天风太大了,大家不要来北京,北京风老大了。」

确实风大,那天下午活着又把我在书店里捶了一顿,你知道吗?

那时候我说我有天见余华老师了,我必须跟他声讨一下,何必折磨我们。

(12)文学没有消失,在主编的观点里,他其实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或者换了一些不同的主题。

新的文学总能找到出路,新的文学总会穿越人海牵你的手。

文学跟你的相遇是不经意,是那一瞬间的事情。

(13)同情和怜悯之心,在余华老师看来,是一个写作者应该有的一个发心发愿的一个起点。

如果缺乏了怜悯,缺乏了这些品质,这个作家不是一个好作家。

(14)苏童老师刚才说了,被误解也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命运。

所以不要担心你有时候你读不到作者的意思,其实作者能想到这些啊,有时候被误解就是阅读中的一部分,但是你只要从文学作品上读到对你自己有意义的东西就行。

其实你要说我们读书,我经常在直播间里自作主张的在这儿解读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迟老师真的是那样想的吗?完全不是。

就像说老人与海,大家解读那么多,余华老师也说过,梁晓声老师也说过人家就是想写条鱼,没想那么多。

结果你们给人一统发挥,又是想到苦难,又是到古希腊悲剧,你们内心戏咋那么多?

作家想表达的是一些,但是读者读到的是另一些,只要于双方来说都是愉快的体验,这也够了。

大家不用担心这不是一个来回的交流,既然语言没有消失,说明这个是有来回的,只是早晚的问题。

以上就是董老师总结内容,感谢几位老师带给我们的欢乐和智慧,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