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祝颂教授治疗泄泻的用药组方规律有什么

2023-12-06健康

泄泻,又称为腹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发生17亿例腹泻病,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的人体健康。 泄者漏下之意,谓之大便溏泄,气势缓者为泄;泻者倾泻之意,大便清稀,若如水注,气势急者为泻。

二者仅缓急之差,故临床上习惯统称为泄泻。本病证的理论根源来源于【黄帝内经】。 【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的论述;【难经】中有五泄之阐述,【伤寒杂病论】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下利」。

泄泻是常见的内科病之一,且以夏秋两季多发。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改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泄泻也越发多见。 从中医理论考虑,反复泄泻耗气伤津,易致脾虚,脾虚久泻,肾阳虚弱,致脾肾俱虚;若泄泻久治不愈,致亡阴亡阳。

从现代医学上来说,腹泻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同时,长期腹泻可继发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降低身体免疫力。 因此,WHO将腹泻的防治列为全球性战略。导师祝颂教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专家,硕士生导师,从事肛肠科工作30余年,擅长治疗各种肛肠疾病.

同时在治疗泄泻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辨证体系,临床疗效得到认可,其经验值得总结与传承。 本研究是通过收集门诊及病房的泄泻患者的真实病例,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方药研究,总结祝颂教授治疗泄泻的经验,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和传承经验。

(一)泄泻的六经辨证仲景以【内经】为理论之源,开创了独特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从理法方药全方位阐述了多种疾病的诊治,为后世医家开创多种辨证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胡希恕言: 「何为六经,病在表、里、半表半里,各分阴阳,以成六经。阴阳代表着太过与不及,所以表阳为太阳.

表阴为少阴;里阳为阳明,里阴为太阴;半表半里的阴阳各为厥阴与少阳。」泄泻作为常见病, 在【伤寒杂病论】中命名为「下利」,【伤寒杂病论】中有30多首方剂论述了「下利」的相关内容。.

阐述「六经皆可下利」,分别从从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分别对下利做了方证概述,病在太阳,治以葛根汤驱外邪而自解; 阳明下利,葛根芩连汤以清热止利兼以解表;太阳少阳合病,少阳为主者,宜黄芩汤主之,清热止利.

泻心汤类治疗少阳、太阴合病之下利,理中丸温中健脾治太阴之下利;四逆汤、白通汤、猪苓汤治疗少阴下利;灸法或以四逆辈回阳救逆治疗厥阴之下利。 仲景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泄泻的临床证候,包括其转归预后,并拟出了相应的治疗大法,处以方药,乃后世之典范。

诸多医家也对【伤寒杂病论】泄泻之六经辨证做了进一步探究,并引发了「方证研究」热潮:黄煌[3]提出柴胡证、桂枝证等; 对下利兼表证进行重新归纳,总结六种方证;刘魅[5]根据历代医家应用乌梅丸的经验,总结乌梅丸方证。

(二)泄泻的脏腑辨证脏腑辨证理论成于【内经】,立于【金匮要略】,其意义在于明确病位与病性,为中医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 。虽然泄泻的主病之脏为脾,但其他脏腑均可致泄,五脏之间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张景岳提出了「安五脏」的辨证思路,其对泄泻的诊疗大有裨益。

并有诸多医家从脏腑辨证角度以五脏命名泄泻:【难经】从脏腑辨证角度将泄泻分为胃泄、脾泄、大瘕泄、大肠泄、小肠泄;朱丹溪将五更泻称为脾肾泄等。 至今,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已非常完善,且被灵活运用于临床辨证。

从脾辨证【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若气虚、阳虚、寒湿、湿热累及脾脏,则运化失常,升降失常,致泄泻,泄泻当主要从脾辨证,也需明确其病性 。脾虚湿盛为病机,其治疗宜运脾化湿。

张仲景用五苓散通过通利小便治疗寒湿泄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首创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之泄泻,用乌梅、干姜浓煎加附子治疗寒邪直中引起急性泄泻,【血证论】也有脾阴不足致泄泻的相关论述。 从肾辨证赵献可论:「肾既主大小便而司开阖,故大小便不禁者责之肾」,尤为重视肾脏与泄泻的联系,泄泻可从肾辨证。

肾为先天之本,若肾阳虚则脾脏失于温煦,火不暖土,致「五更泻」;若肾气虚则统摄无权致泄泻;肾阴不足、肾精损耗也可致泄泻。 四神丸为治疗「五更泻」经典方,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其根本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运用乌梅丸加减从肾辨证治疗寒热错杂之肾泄,用四神丸加四君子汤温肾阳、补脾气治疗慢性泄泻。3.从肝辨证【临证指南医案】论:「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 泄泻可从肝辨证,肝属木,脾属土,若肝失疏泄,气机瘀滞,则木克土,脾失健运而致泄泻,此为脾虚肝旺之泄泻,临床最常见。

【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肝阳虚引起肝脏疏泄功能异常,不能助推肾火暖脾,而致泄泻。 朱丹溪从肝辨证,首创痛泻要方治疗土虚木贼之痛泻,为后世医家所追捧; 张从正提出汗、吐、下法治疗泄泻的同时,运用情志疗法治疗泄泻,与从肝辨证思路相吻合;后世医家运用风药论治肝泻,也是从肝辨证的体现。

4.从肺辨证【医经精义·脏腑之官】曰:「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降,则大肠传导功能失司,被称为「泄泻之上源。 「肺主皮毛」,若外邪入侵,传变入里,致脾胃运化失常,可引起泄泻,痰涎聚肺亦可致泄。

5.从心辨证【名医类案】云:「盖心,火也;脾,土也,火生土,脾之旺,赖火之燥,心气不足,则火不燥,脾土受湿,故令泄泻。」若心阳虚,则心阳不能暖脾,脾脏运化水湿机制失常,而致泄泻;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脏功能异常,直接或间接影响大肠,而致泄泻。所以,泄泻可从心论治

(三)八纲辨证八纲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阴阳是对六变的高度概括,表、实、热,其性为阳;里、虚、寒为阴。 对于泄泻,当先辨虚实、寒热,再辨表里、阴阳,从而确定了治疗泄泻的大方向,也可以防止出现原则性错误。八纲辨证作为基础性的辨证,在临床中占据着提纲挈领的地位。

二、泄泻的中医外治法治疗进展与中药口服治疗泄泻相比,中医外治法具有独特优势,其副作用小、操作简便,可以弥补内治法的不足之处,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尤其为中药过敏患者提供了治疗新方法。

(一)针刺疗法从【灵枢经】对针灸理论的阐述,到【针灸甲乙经】记载了最早的针灸治疗泄泻处方,共记载75个穴位,针灸的辨证论治体系被众多医家继承并发展。 老中医从肝脾肾立足,以抑肝扶脾为法,取足三里、内关、太冲等穴位治疗肝气克脾证慢性泄泻,2个疗程痊愈。

取神阙、天枢配合中脘、梁门、关元治疗30例慢性泄泻患者,有效率100%,根据临床辨证选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穴位治疗IBS,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二)艾灸疗法【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古代医家重视艾灸治疗泄泻发挥的作用,如【针灸大成·胜玉歌】曰:「肠鸣大肠时泄泻,脐旁两寸灸天枢」。采用艾条悬灸天枢穴温脾暖胃治疗脾胃虚弱型泄泻,取得良好效果,并值得推广。 选取温和灸神阙穴合并中药贴敷,先艾灸后贴敷,治疗艾滋病合并慢性腹泻患者,取得可靠疗效。

小儿脏腑娇嫩,脾胃易损,泄泻发病率较高,艾灸治疗副作用小,避免针刺之痛、中药之苦,艾灸治疗小儿泄泻为很多家长之首选, 将艾条放入艾灸盒固定于神阙穴、腹泻穴20分钟治疗小儿泄泻,有效率达90%,临床疗效得到认可。采用自拟「蕲艾天灸膏」治疗48例小儿泄泻患者,仅1例无效。

(三)穴位贴敷疗法清代名医徐灵胎云:「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 指出穴位贴敷通过皮肤吸收药物而散达全身,调和脏腑气机,无需首过消化道,优势独特,尤其对于小儿患者来说,依从性差为治疗小儿疾患的一大难题,穴位贴敷是绝佳的治疗选择。

运用中医理论,自拟温阳止泻贴治疗虚寒性泄泻患者30例,穴位选取胃俞、脾俞等,对照组予西药对症治疗,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其疗效性、安全性得到了认可。融会贯通,运用三伏贴治疗方式,选取背腧穴、募腧穴治疗,见效快且疗效惊人。

脐疗作为穴位贴敷方法的一种,治疗小儿泄泻,疗效明显。研究指出,根据临床辨证治疗风寒泻、湿热泻、脾虚泻三种急性腹泻,予不同中药制成的脐贴敷于患儿脐部,疗效及患儿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口服西药治疗。 (四)中药灌肠中药灌肠经直肠给药,使药物直达病所,疗效快,安全性高。

运用补中益气汤灌肠治疗其他疾病引起的慢性泄泻,总有效率达93.5%。将83例轮状病毒泄泻患儿随机分配,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予基础治疗加泄泻合剂灌肠与思密达。治疗一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苦于放射性肠炎的常规西医治疗不理想,运用中医理论,潜心研究,运用大黄蜂房饮保留灌肠,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中医外治法治疗泄泻,安全性高,疗效明显,有效弥补口服治疗的不足,可以解决小儿依从性差的问题,适合各个年龄段患者,临床已广泛应用。我们年轻一代在遵循古人辨证思想的前提下,需对外治法进行更深入探讨,内外兼治,找到最佳结合点,最大程度解决患者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