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应对「百日咳再现」,你可能需要了解这些

2024-04-23健康
·人是百日咳鲍特菌的唯一宿主,各年龄段均可感染。百日咳具有高度的传染性,R0值为12-17,即在不加干预的前提下,一个百日咳患者可以传染12-17个人。近年来国外对「百日咳再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和成人已经成为百日咳的主要发病人群。
不同组织及国家对于百日咳的诊断标准。本文作者供图
百日咳的治疗 百日咳的病程为2~3个月,虽有一定的自限性,但是尽早采取隔离措施并开展治疗能有效缩短病程、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避免感染在社会层面上扩散。临床上百日咳治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般治疗:百日咳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因此确定或疑似百日咳诊断后应对患者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百日咳患者在抗生素疗程完成前均具有传染性,故呼吸道隔离需持续至有效抗生素治疗5天后;若没有进行抗生素治疗,呼吸道隔离应至起病后21天。此外还需对症支持治疗,如补充营养、适当补充维生素及钙剂。缺氧者可进行氧疗,对于痉咳严重易呕吐患者可采取鼻饲以避免误吸。病因治疗:百日咳的病原体是百日咳鲍特菌,因此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抗菌,同时针对百日咳鲍特菌的毒力因子引起的全身反应进行针对性处理。百日咳的抗菌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或克拉霉素,其中红霉素有引起新生儿肥厚性幽门狭窄风险,不推荐用于新生儿。目前国内百日咳鲍特菌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产生耐药。相关研究比较了复方磺胺甲噁唑与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百日咳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结果显示,复方磺胺甲噁唑总体有效率高于大环内酯类药物,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提示对于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或存在禁忌证的患者可以优选复方磺胺甲噁唑进行治疗。此外,国内也有研究显示对于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的百日咳患者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如头孢类抗生素可达到有效的细菌清除率,可作为耐大环内酯类百日咳患者的替代药物。针对百日咳特征性的痉挛性咳嗽,国内外开展了许多药物研究。既往研究表明,静脉注射PT抗体不仅可以起被动免疫作用,还可以明显减轻感染百日咳鲍特菌后的咳嗽症状,但该结论还需进一步研究。痉挛性咳嗽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探索有效的咳嗽治疗策略仍是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当百日咳患者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需及时进行处理。出现百日咳脑病时酌情使用止痉剂及脱水剂;继发细菌性肺炎或混合性感染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出现呼吸衰竭或呼吸暂停时,需及时进行呼吸支持,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其余较轻的并发症需注意日常休息,按疗程治疗百日咳可得到一定缓解。 如何预防百日咳? 应对百日咳最有效的方式是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护、增强体质,从而有效避免百日咳鲍特菌感染。疫苗接种仍被认为是预防百日咳感染最有效的措施。目前的百日咳疫苗与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一同制备成百白破三联疫苗,主要包括全细胞百白破疫苗(DTwP)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TaP)。DTwP的不良反应较多,而DTaP的不良反应较少,但随访发现其保护作用逐渐减弱。根据中国计划免疫接种的程序,目前使用的是DTaP,疫苗接种时间在出生后3月龄、4月龄、5月龄各接种一次,在18月龄加强1剂次DTaP。当然,接种疫苗并不能获得永久性的免疫力,通常疫苗接种3—5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因此优化疫苗接种策略和研发新型疫苗是目前百日咳预防策略的重要研究方向。有研究表明在妊娠期间接种成人加强疫苗,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的PT抗体显著高于未接种者,可以有效保护孕妇和新生儿生后几个月免受百日咳感染,在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疫苗接种策略。此外,学龄前加强免疫和青少年及成人接种百日咳疫苗也具有预防价值。但中国尚无针对6岁以上和成人使用的百日咳疫苗。新型百日咳疫苗正在研发中,包括百日咳减毒活疫苗、百日咳外膜囊泡疫苗(OMV)或用新型佐剂配制的DTaP疫苗。经鼻腔给药的百日咳减毒活疫苗能诱导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反应,能诱导鼻腔局部分泌IgA并减少百日咳鲍特菌感染。百日咳外膜囊泡是百日咳鲍特菌表面分泌的一种具有球形双层膜的囊泡结构,可诱导较强的免疫应答。OMV疫苗的优势是能诱发更广泛的免疫反应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关于新型佐剂aP疫苗,研究表明,这些新型疫苗可诱导强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从而产生更好的保护作用。除了接种百日咳疫苗外,还需要注意手卫生、在人流密集的场所注意佩戴口罩、房间定期通风等。有百日咳患者的接触史时,要积极进行暴露后预防,在暴露后21天内接受药物预防或者紧急接种疫苗。保护易感人群体现在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作者吴冬艳,系同济大学医学院学生;作者徐金富,系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医学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