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通许战败粟裕将矛头指向王必成

2024-07-20历史

1947年12月,陈粟(陈毅去了邯郸,粟裕全权负责)、陈谢我军发起平汉陇海战役。战役第一阶段,陈粟军负责陇海线作战,陈谢部负责平汉线作战。

陈粟我军在陇海线的行动,震动了敌军,敌以5师(欠96旅)和75师驰援。调动敌军后,粟裕计划在通许地区以6纵阻击5师,集中主力歼击75师。6纵有兵力约2.5万,而敌5师由于欠96旅,总兵力不足2万,按说,阻击兵力是足够的,然,6纵的阻却被5师打崩溃,伤亡较大,致使整个整个战役计划流产。

通许之战后,粟裕大将进行了重新的评估,他认为陇海线除了攻坚,野战只有打5,75的机会,但即便集中7个纵队打击5,75也难以达成,甚至连分割都困难,因此,向中央建议以主力一部南下平汉,与陈谢协同歼灭平汉线孤立之敌。

粟裕评估对5,75师作战

按说,事情到这里就算告一段落了。然后,一个月之后的48年1月31日,粟裕向中央报告对中原战局的认识及渡江南进方案的电文中,却指责王纵因领导较差,导致在通许战败

粟裕48年1月31日给军委的报告

在军事指挥体系中,指挥官对部下的批评和纪律约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对部下进行批评,则是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我认为,粟裕在事隔一个多月后再向上级指责王必成是欠妥当的。

指挥官在战场上对部下进行批评和纪律约束是正常的。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指挥官需要快速、准确地作出决策,并在必要时对部下进行严厉的批评,以确保作战任务的顺利完成。当面批评,甚至在必要时执行战场纪律,都无可厚非。这些行为是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处理,是对战争胜利负责任的表现。

然而,事情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再向上级指责部下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事后很长时间再提起战败责任,尤其是指责具体的个人,不仅对事件的解决没有帮助,反而可能引发更多的问题。首先,这种行为容易导致团队士气的低落。战场上的每一个决策和行为都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事后指责某一人的行为会让其他人觉得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这种事后的指责行为特别是向更上级的指责行动,一旦让部下知晓,容易引发团队内部的矛盾和不信任。在战场上,团队的团结和协作是取胜的关键。指挥官事后向上级指责部下,会让其他成员感到担忧,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指责的对象,从而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此外,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指挥官应更多地关注如何改进和提高团队的整体作战能力,而不是在事后找出「替罪羊」。战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某一个人的错误。事后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反思,找出战败的真正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才是最重要的。

综上所述,粟裕在事隔一个多月后再向上级指责王必成的做法是不妥当的。指挥官在战场上的批评和纪律约束是必要的,但事后再进行个人指责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引发更多的矛盾和问题。应更多地关注如何提高团队的整体作战能力,通过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领导和指挥方法,才是更可取的。

参考资料:【粟裕文选】【华东解放纪实】

当一篇:【共产党最好的部队——刘邓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