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6年淮阴战役,我军虽丢失两淮,但却收获了陈老总对粟裕的信任

2024-01-25历史

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在关内的中坚力量——华东野战军,从成军开始就一直是以敢打硬仗而著称。甚至有人统计华东野战军(3野)在我军四大野战军中,歼敌数位居第一,比排名第二的东野还要多几十万。而最开始华东野战军的组成,则是陈老总的山野以及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合并而成。

其实在1946年的时候,关于两个野战军的合并,多少还是带有点无奈的色彩。

在1946年国军全面进攻华东的攻势中,我军失去了富庶的两淮区根据地,最终粟裕不得不带华中部队转战苏北和鲁南,最后进入山东和山野一起改编成华东野战军。

那么我军为何会失去两淮根据地,以至于要让粟裕被迫远走山东呢?

两淮根据地失守

1946年8月初,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联兵进攻桂系钢七军把守的泗县,但战役进行的并不是很顺利,低估桂军战斗力的我军不得已而退出作战。但此战之后,国军士气大振,在薛岳的带领下,又针对我山东和华中两大解放区展开进剿。

薛岳的目的是占领淮安和淮阴为首的我军「两淮根据地」,他兵分三路以李延年、冯治安和马励武等人三路齐进,包围两淮区。

而当时我军在华东的部队又是什么状况呢?

当时我军在华东的部队并不算少,但分成分很复杂,有八路军和新4军两大系统,而且还分成山东、两淮、华中三大块,各自为战。前期在最南的苏中,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但山东和两淮的压力依然很大。而此时过早集中兵力,就必然要放弃其中的一两个解放区;不集中兵力,在几个方向分别作战,就无法打成大歼灭战。

因此国军就是利用当时这个局面,出兵进攻夹在华中和山东之间的两淮,直接将拦腰斩断老总和粟裕之间的联系。

先来看看陈老总这边的山野。

而这个时候陈老总这边,在泗县等多个战役中连续多个月的交战,山东野战军已经疲敝不堪,需要进行休整。

但一方面山东中部根据地,让李弥和王凌云从胶东出来的部队给打穿,在山东后方的张云逸和黎玉也催着陈老总赶紧带主力解鲁中之围。

当时的鲁中有多危险?

淄博的兵站机关的粮食损失不下三百万斤,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鲁中和平的生产环境被破坏,我军只能进入地下状态生产,在解放区吃喝拉撒的李弥所部也不断破坏解放区的生产,长此下去山东根据地将岌岌可危。可另一方面,一旦陈老总将山野的部队调回去,两淮地区将被国军占领,山东和华中的联络将被切断,两军将可能面临国军分割包围,逐个击破的危险。

因此对于此时的陈老总来说,山东、两淮,都等着他带主力来增援,哪边都丢不起。

再来说说粟裕的华中野战军。

而另一边的粟裕,在七战七捷之后,率领部队正在苏中的休整,准备伺机进攻海安、扬州和泰州等地。虽然身在苏中,但粟裕依然准确判断敌人在两淮意图,当时他建议军委想让山东部队先顶一下,等苏中这边打起来可以将李延年部队调回来,解两淮之围。

虽然这个办法在当时看起来没有什么缺点,但却有两个致命的问题:

第一就是——当时苏中我军已经很疲惫,粟裕的部队光补充就补了3次,部队里面甚至有大量的解放战士,七战下来部队伤亡就1万多人,很难在苏中再大一次大的歼灭战。

第二就是——粟裕将宝压在山东部队身上,让其先守一下两淮,却不知道山野部队此时比他们更需要休整。

8月底我军疲敝作战,国军连连得手。

8月底准备多时的国军,开始向两淮地区展开进攻,而且进展不慢:

8月27日,戴之奇的整编69师占领睢宁城,29日占领宿迁;

8月31日,南路的钢七军占领洋河镇;

8月28日,路的58师在朝阳集、渔沟地区与我军对峙。

此时我军在情报上还是以为国军会和我军在泗阳等地区决战,却不知道在钢七军的身后藏着张灵甫的整编74师,他们将作为尖刀队占领淮阴和淮安。所以另一边的山野,在得知国军进犯之后,陈老总的部署是二纵在新集、九纵到泗县以南、7师到大兴集、8师仍在渔沟。

9月5日,粟裕则是看出了躲在钢七军的后面的整编74师一直没动静,也猜想了敌军可能要占据两淮城的想法,于是通过电报向中央和老首长陈老总请示:「敌占宿迁、洋河之线,有进犯两淮之极大可能。来直捣我华中之心脏,与截断华中与山东之联系。」,在电报的同时,粟裕还想让老军长在泗阳加强防线,打几场打仗,缓解两淮的压力。

因为要顾及山东鲁南以及阻止徐州方向的敌军,陈老总还是保守选择将山野主力北移到沭阳方向,但两边兼顾势必会两边都很难集中兵力。

9月10日,此次进犯最强的国军两支部队——钢七军和整编74师,一共6个旅,突然隐蔽行动,直接进攻两淮的门户泗阳。虽然这里有山野最强的9纵防守,但因为阵地刚修筑,工事还没完备,虽然击退了国军6次进攻,但奈何还是失守,两淮门户洞开。

9月13日,国军6个旅已经抵达淮阴,而此时淮阴守军只有谭振林带领的9纵还有皮定均旅。而进入淮阴外围的国军以74师为主攻、钢七军为助攻,配合突击前进,很快就突破9纵1个团的河岸阵地,战后九纵总结第一次和自己交手的74师

「多采取正面佯攻,侧后迂回,或行超越攻击。该敌系蒋军五大主力之一,部队骄傲,攻击精神较旺盛。,善于集中使用兵力,先以集中炮火打我阵地一点,掩护步兵攻击,且善于使用小部队,以锥形渗入我侧背,错乱我部署。但敌不善于近战。」

9月15日,皮定均率军在淮阴城下和74师继续鏖战,经过7昼夜的激战,仍将阵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此时伤亡太大。特别是沿着运河东岸,双方反复拼杀了就近9次。而起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本来快增援到淮阴的山野韦国清二纵,却在渡口被钢七军咬住,面对钢七军的乌龟阵,二纵也是一筹莫展。

而与此同时,华中这边的粟裕,看到两淮这边情势危急,直接放弃打海安的想法,率领陶勇和王必成两个师回援,但一路都是水网地带,天又不断下雨,道路泥泞,通过水运船也不够,部队到达两淮也要9月20号以后。

我军增援部队赶到要时间,可张灵甫并不想给我军时间,他孤注一掷地进攻,利用九纵和皮定均旅的结合部防守薄弱的空隙,假冒我军进入淮阴,到我军发现,敌人已经有一个旅部队进入淮阴城内,里应外合,不得已我军只能撤退放弃淮阴。而淮阴失守,淮安也没有守下去的必要,粟裕只能放弃两淮。

此战之后,粟裕只能率领华中野战军北上和和山野会和,放弃苏中和两淮区域,两个野战军合并成华东野战军,继续征战。

两淮区域失守的连锁反应。

毫无疑问,对于两淮地区的失守,对当时的我军来说绝对是难以接受的。

要知道当时两淮地区对华东我军实在是太重要了。

第一点就是,我军赖以为生的经济和军费来源被切断。

按照后来邓子恢的说法:

我们的经济来源全部都被切断了,特别是运河的水务问题,我们的一切是靠运河来的,现在没有了。清江(淮阴)在政治上也是很重要的,是华中经济、政治上的中心,对国民党有很大威胁,失去了,我们在政治上受到很大损失。」

要知道,当时粟裕在华中七战七捷的根本,是依靠两淮提供的兵员和军费,苏中七战七捷消耗的军粮、炮弹和伤员都是两淮地区和政府进行筹集和转运。而且当时我军的兵工厂和后方机构也是多位于两淮地区,两淮后方一失守,苏中我军就失去持久作战的根本。

第二点就是,对于我军华东根据地被拦腰斩断。

之前说过,两淮根据地就是山东和华中之间的腰眼位置,只要两淮守得住,我军在山东和苏中的作战就有了犄角依靠,而一旦失守,山东和苏中就成了孤立地带。而当时的状况是,两淮失守,苏中的我军已经处于国军三面包围状态,还有一面是海,如果继续留在苏中作战,要么渡过长江打游击,要么继续在苏中作战。

但苏中水网密闭和平原众多,经济补给也很发达,抗战时候,新四军在此长期和日寇作战,群众基础不错。但是平坦的地理条件,一旦面对国军的重兵集团突击,缺乏战略纵深的苏中野战军部队,只能是覆灭的结局。除了少数依靠水网建立游击区继续作战外,我军基本放弃了华中和两淮根据地。

第三点,就是对我军士气的打击。

两淮地区素来是我新四军根据地首府,以及政治和经济中心,虽然早晚要放弃,但是以这种的方式被占领,对于七战七捷的华中野战军以及想要南下的山东野战军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在战后我军干部和战士中,很多人都出现了思想动摇,特别是背井离乡作战的苏中籍战士。

雨田君说

当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去两淮对我军来说,并非是一个灭顶性的打击。反而对华东作战的我军来说,是一个契机。

在1946年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位于苏北和苏中之间的两淮,早晚是要放弃,为了保存力量,自动撤出两淮是很有必要的,如果继续在此和国军继续纠缠,恐怕会消耗我军更多有生力量。而且我军前期打顺风仗习惯了,这场失利来得很及时,这对我军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经验。而且两淮失守后,也加速了我军领导机关的整合,山野和华中野战军集合在一起。

而且此战之后,意识到粟裕这个老部下在军事方面的天才嗅觉,在军事指挥上更加信任粟裕,为以后两人搭档指挥华野提前磨合。

正如同粟裕大将在其回忆录中说的那样,「我军撤出两淮,绝对不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

果然这个预言不到2年就应验了,经过合并成华东野战军后,我军在宿北、鲁南、孟良崮、豫东和淮海战役中就给予国军华东部队毁灭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