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解放战争,明明是四野和三野实力更强,为何最先反攻的却是二野?

2024-07-21历史

熟知解放战争历史的都知道,我军开始战略反攻的标志就是刘邓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也就是后来的二野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的。

换一句话来说,我军战略反攻的第一枪是刘邓大军开启的。

那么,很多人就问了,当时我军各大野战军里面,为何其他野战军实力都不差,唯独却是中野率先开启反攻的呢?

要知道比刘邓还强的野战军,有在东北的东野(四野),以及在山东的华野(三野)等部队。

带着这样的疑问,本期就和雨田君一起来剖析一下,中野率先展开反攻的辛秘秘闻,透过真相让我们再次领略到「刘邓大军」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是何等伟大!

其他根据地,没条件反攻

在解放战争第一年结束后,我军通过各大战场的胜利,粉碎了老蒋针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企图,在这一年的自卫反击战中,我军歼敌和重创敌人71个整编旅,含地方部队在内的歼敌120万人。而这个期间,我军和敌人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

我军总兵力由战争刚爆发时期的127万人,增加到195万人,其中野战兵力从66万增加到了105万人;而另一边的国军总兵力从430万人降到370万人,正规军从200万下滑到145万人。在野战部队层面,也仅仅比我军多30万人。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国军用于战略机动作战的兵力已经不足50个旅。也就是说,敌人已经没有能力继续全面进攻,而战争无非是「此消彼长」,敌人转攻为守,那么我军势必要转守为攻。

那,这么多解放区,为何要唯独刘邓率领中野展开反攻呢?

其实最直接的答案就是:

其他战区,没有战略反攻的条件

先来看看东北战区。

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结束后,我军已经开始在东北站住阵脚的同时,也开始了夏季攻势。

当时东北战区一共分为南满和北满两个根据地,其中北满有3个主力纵队(1、2和6纵)、6个独立师共约21万人;南满有2个纵队(3纵和4纵)、3个独立师,总兵力为8万多人。正规军合计29万人,算上二线的地方武装和炮兵部队,总兵力为38万人,略高于国军的32万人。

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虽然比较接近,可因为在东北的国军是杜聿明的远征军和驻印军组成,他们依然在装备上占有占有优势。他们控制着大中城市和铁路公路交通网,把解放区隔断。南北满两个拳头,力量不能充分发挥。

因此,东北的反攻还为时尚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林总在夏季攻势中的最后一战和陈明仁在四平打了平手,事实也证明当时的东野并没有大城市攻坚能力,自然也不能开启反攻。

和东北情况类似的还有西北和华东地区。

彭总虽然取得三战三捷,以及陕北保卫战的胜利,但在总兵力上依然是处于劣势,再加上本身陕甘宁就是偏师战场,从这里反攻能激起多少水花,谁也不知道。

华东战场倒是很大,在1947年3月和5月,华野接连拿下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在这期间,华野一共歼灭敌正规军差不多10万人以上,为各大战区之最。

但于此同时华野所在的山东战区短板也很明显,一方面是大兵团连续作战,部队很疲惫继续休整和消化战果;另一方面则是,虽然国军连吃两场败仗,但顾祝同的徐州陆总尚且保存将近100万的兵力,兵力对比要2:1领先于陈老总和粟裕的华野,而且多是精锐的美械部队,从华东开始反攻不是不行,但代价肯定很大。

华北根据地这一块倒是具备兵力和反攻条件

当初,老蒋在重点进攻的时候,就说过

「在晋冀鲁豫、晋察翼、东北等战场上转取守势中兵力进攻解放区南线的两翼--山东和陕北两解放区,企图在消灭山东和陕北两解放区的我军后,再转用主力于其他战场,以各个消灭……」

但当时华北军区刚成立也野战军,大战经验也不足,并不具备发动一击致命或战略意义更强的战略进攻任务

因此,各大战区实际上并不具备这个条件。

压力自然也就来到——刘邓晋冀鲁豫野战军……

刘邓大军最适合战略反攻

既然其他野战军不具备反攻条件,而当时的刘邓部队是否能行呢?

事实上,当时的刘邓不仅是最适合的,而且还是战略进攻部队的最优选择,为何这么说?

且听雨田君慢慢剖析……

先来看看,当时晋冀鲁豫解放区,当时的状况!

晋冀鲁豫反击战,打的很成功。

在这一年的自卫反击战中,晋冀鲁豫主要针对的作战对象是山西的阎老西、河北的孙连仲、以及包含胡宗南出潼关部队在内,隶属于刘峙的郑州绥靖公署指挥。

在这期间,刘邓接连取得定陶战役的胜利,歼灭敌人整编第3师,随后同蒲路和陇海路等战役,更是击刘峙的精锐部队,再加上1946年初已经被刘邓打趴下的阎老西部队,以及邢台、邯郸战役击溃的孙连仲部。

同时陈赓所部在晋南也痛击胡宗南想要支援山西的部队,进一步鼓励了在山西的阎老西。

刘邓取得的战果甚至要强于东北战场,仅次于粟裕和陈老总的华东战区。

在1947年5月,结束豫北战役之后,晋冀鲁豫野战军完成了一年的自卫反击战, 兵力和士气都达到了巅峰时刻。

除了原来的1、2、3、4和6纵之外,还成立了王新亭的8纵、秦基伟的9纵、王宏坤的10纵、王秉璋的11纵、张才千的12纵,整个野战军规模达到了9个纵队,总兵力为27万人,加上军区的地方部队在,总兵力达到42万人,在野战兵力上和华野持平。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一年的反击战,在晋冀鲁豫辖区内的国军已经全部被赶了出去,也就是说,现在的晋冀鲁豫是一个安全的内线根据地,不像的东北、西北和华东一样都是战区。

既然能腾出手,选择有实力的刘邓大军反攻也是势在必行……

当然,这是利好一面的反攻,更为重要的还是利空一面的反攻。

在晋冀鲁豫的胜利的表面下,其实也是暗潮涌动,并非都是利好的一面。

晚年邓公在回忆为何要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候,曾经沉重的说道

「我们把分散的游击部队组成了野战军,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这时时机成熟了,就应该转到外线,否则就要吃亏。拿鲁豫来说,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农民的鸡.猪、牲口看见的不多了,村里的树也少了,试问,扭在解放区打,我们受得了吗?如果我们只想在内线作战要舒服一些,就中了敌人的毒计。」

确实,从邓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老蒋全面进攻我解放区是狠毒的一招。

他老蒋是无所谓,他可以利用国统区3亿人口来支援作战,而我军却仅仅掌握1亿人口,而且因为都是战区,这1亿人口根本就没法进行生产,全部都被迫卷入战争,长久下去会削弱我们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于此同时,在我军的四大根据地中,就经济而言,以晋冀鲁豫最为薄弱。

东北根据地,拥有丰富的矿产和粮食,再加上钢铁和煤炭等资源,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山东根据地这边要弱一点,但这里依然有渤海和胶东等战略纵深要地,本身也是产粮和矿产很丰富的地区,胶东兵工厂更是驰名各大解放区,而且,再不济也可以通过陆路与晋察冀,海路和东北进行联动。

老蒋的绞杀战术虽然有影响,但问题尚且不严重。

唯独晋冀鲁豫解区,受国统区影响最大。

晋冀鲁豫解放区,本身就没什么硬通货,粮食不如山东和东北,自给尚且不足,唯一创收经济作物还是棉花,可这种出口的东西,国统区需求比较旺盛,老蒋利用货币杠杆,让纸币贬值,使得晋冀鲁豫的棉花创收减少了好几倍,经济支柱一倒,解放区更要承受老蒋的经济绞杀。

以1947年为例,在解放区经济中,晋冀鲁豫的通货膨胀率是抗战时期的130倍,整个晋冀鲁豫如果不想办法,整个经济将会崩溃。

而缓解这个经济危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到外线作战,将战火引向国统区,缓解解放区压力。这也是一种另类的「围魏救赵」……

因此,更为重要的是晋冀鲁豫解放区,比其他解放区都需要在这个时间节点,进行反攻。

再者,从地理因素上看,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各大战区中也是最适合反攻的

1947年,国军倾巢出动,调集所有兵力进攻解放区,也导致后方守备空虚,而且因为战场都位于北方地区导致了长江以南以及西北地区等接近20个省份,国军仅有20个旅在驻防,甚至于国军华中区域的武汉行营仅有4万多比你管理,在湖南、广西、福建和浙江等城市都没有一支正规军。而刘邓的晋冀鲁豫正好是距离国统区腹地最近的战区。

此等空虚的后方,一旦刘邓真的深入大别山,就可以进可威胁武汉、南京,退可与外线的华野相互呼应,盘活中原战场。

当然,退一万步说。

他们的进攻势必会引起国军得到反扑和围剿,多少有点为友军吸引火力,缓解解放区压力的色彩,这种牺牲和大无畏精神,正是我们老一代革命人的缩影……

因此,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更多是一种壮士一去兮的悲壮,这是为何后面陈老总等人都说,刘邓和中野为了解放战争牺牲太多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