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郭汝瑰发出情报后,惊闻杜聿明并未按照计划走两淮,惊出一身冷汗

2024-07-21历史

如果说郭汝瑰在敌营潜伏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引以为豪?恐怕就属他为蒋军制订的作战计划还没等交给老蒋,就先放在伟人的案头了。

可如果要说郭汝瑰在敌营潜伏害怕什么?恐怕就属他制定的作战计划在讨论的时候没有通过或者通过了却不执行。如果是这样,那可就坏事了。

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一般来说,凡是郭汝瑰制定的作战计划,蒋氏都会批准。

但凡事都有例外,在淮海战役的第2阶段,郭汝瑰做出的撤退计划是让杜聿明率部沿着双沟、五河和与刘汝明等两个集团汇合后在北进救援黄维。这就意味着杜聿明要率部进入两淮的河网地带,这对于一支机械化部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这个计划虽然在会议上通过了,可不久,郭汝瑰惊闻,杜聿明竟然没有按照作战计划走两淮,而是沿着津浦路西侧南下了。

这一惊让郭汝瑰出了一身冷汗,这可非同小可,如果华野按照自己提供的情报在两淮给杜聿明设了埋伏,计划就要落空。

一旦让杜聿明沿着津浦路西侧南下到了蚌埠,进行补充后再北进,那「大淮海」的战略就无法实现。

一旦在中原地区没有歼灭杜聿明集团,在接下来的渡江战役就将遇到相当大的困难。

蚌埠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如果让杜聿明占据了蚌埠,并稳固了战线,其正面,有邱清泉、孙元良、李弥、刘汝明和李吉甫5个集团驻守;右翼有两淮的河网地带制约着华野、中野部队的大面积展开;左翼又有着大别山这座在抗战时期就被桂系经营多年的地理屏障;其后路,南京则可以沿着铁路持续不断往前线输送给养。

如果出现这种局面,蒋军徐州「剿总」和华中「剿总」就将连成一线,近百万大军驻守,华野和中野要想击败蒋军,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

因此,杜聿明的撤退路线决定了华野和中野能否歼灭这支部队,能否保证「大淮海」战略的成功。

可杜聿明竟然没有按照原定部署的计划走两淮,却走了津浦路西侧,这就意味着华野准备围歼杜聿明集团的计划要落空,这对于送出情报情报的郭汝瑰来说,简直如晴天霹雳一般。

那么,杜聿明为何没有按照原定的计划走两淮,却偏要走津浦路西侧呢?

这话说起来话就长了。

早在1947年,杜聿明就发现郭汝瑰有问题。因为在孟良崮战役期间,杜聿明就认为郭汝瑰做的作战计划有问题。张灵甫的整编74师虽然善战,但进入山区作战,并非所长。而郭汝瑰的计划却偏偏同意整编74师进入山区作战。

整编74师之所以战斗力很强,是部队都经历了抗战,清一色的老兵,战斗技能和经验都很丰富;二来,全副美式装备更加助长了他们的攻击力。

可进入孟良崮山区,重型装备根本就施展不开,这就相当于减弱了74师的半幅战斗力。

按理说,这种弃自己所长,偏用其短的部署哪怕是一个初级的参谋军官都不会犯这种错误。可作为久经战阵,在抗战时期有上佳表现的郭汝瑰竟然同意了这个荒唐的部署。这不符合常理。

因此,杜聿明就对郭汝瑰产生了怀疑,并对当时的参谋总长顾祝同表示了担忧。

可顾祝同却不以为然,他对杜聿明说:

「你不要怀疑郭汝瑰,郭汝瑰非常忠实,业务办理得很好。」

见顾祝同不以为意,杜聿明又把自己的担忧报告了蒋氏。

可在蒋氏面前,杜聿明攻击郭汝瑰的理由很可笑。按照杜聿明的话来说,郭汝瑰为官清廉,家中简朴,连沙发的弹簧都露了出来却仍然在使用。

可不料,杜聿明的一番话却惹的蒋氏不高兴了了,难道只有生活奢靡才是忠诚的?

见蒋氏这种态度,杜聿明也只能闭口不言了。

1948年11月28日,杜聿明奉召到南京开会。

在此时,杜聿明对如何撤出徐州已经早有定案了。

可由于作战会议由郭汝瑰主持,杜聿明就不准备在会议上透露。他与来接待他的顾祝同商定,要在会后与蒋氏单独面谈。

顾祝同虽然对杜聿明怀疑郭汝瑰是地下党不太相信,但在1948年很多由郭汝瑰制定的作战计划都失败了,心中也开始有了怀疑,就答应了杜聿明的请求。

果然,会议一开始,郭汝瑰就拿出了自己的计划。主要内容是:

其一、徐州外线华野构筑的工事都是纵深工事,各部的攻击进展缓慢。如果继续攻击,不仅耗费时间太长,还会伤亡惨重。

其二、按照这个打法,是实现不了救援黄维的目的的。

其三、从徐州撤退,沿着双沟、五河一线撤退与刘汝明、李吉甫两部汇合后再北进救援黄维。

可郭汝瑰话音刚落,杜聿明立即表示质疑:「在这种河流错综的湖沼地带,大部队如何行动,你考虑没有?」

顿时,会场大乱。有支持郭汝瑰的,有支持杜聿明,要郭汝瑰讲清楚如何保证杜聿明集团来到两淮后部队能够展开的。

这时有人提问,既然走两淮不可取,那么走永城、蒙城、涡阳、阜阳这一线是否可以?

其实,这条线路正是杜聿明准备走的线路。可杜聿明哪里敢在郭汝瑰面前暴露自己的意图?

他只能表示,这还需要看实际情况。

而在杜聿明旁边的刘斐也一个劲的给杜聿明打气,连声说:

「打得!打得!」

可杜聿明均含笑不语。

见会场已经乱成了一锅粥,顾祝同就提醒蒋氏,和杜聿明到小会议室谈一谈。

至于蒋氏和杜聿明在小会议室究竟谈了些什么?谁也不得而知。

不过,从杜聿明开始从徐州撤兵的行动路线来看,反映出了两个问题:

其一,蒋氏对郭汝瑰已经不那么信任了,起码是有所保留。

其二、杜聿明从徐州撤退后的行动路线应该就是沿着永城、蒙城、涡阳、阜阳,然后依托淮河,以解黄维之围,然后再合兵撤退至蚌埠,依托蚌埠防线与华野与中野抗衡。

可这个情况郭汝瑰却一无所知。

会议结束后,郭汝瑰的作战计划虽然得到了通过,并且也已经发到了杜聿明那里,可是,杜聿明早已经在撤退路线问题上与蒋氏达成了共识,郭汝瑰被瞒住了。

其实,蒋氏、顾祝同和杜聿明都很清楚,这条撤兵路线的确定就意味着把黄维当成了一个弃子,他们是想通过「丢卒保车」,保留住杜聿明集团。

那么,华野方面又是如何判断杜聿明的撤退路线的呢?

当时,徐州守敌想要撤退共有三条路线可供选择:

其一、撤往两淮地区。

其二、沿着津浦路西侧南下,撤退到蚌埠,然后与华中「剿总」连成一片。

其三、向东撤到连云港。

当时,华野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很多人根据郭汝瑰提供的情报,认为应该把主力布置在徐州以东以及两淮;也有人认为,应该对徐州加紧包围,不让杜聿明有从徐州逃出来的机会。

可粟裕却认为,对徐州包围不可取。因为包围徐州后,接下来就意味着要有一场艰巨的攻坚战,不利于发挥我军机动作战的优势。

因此,还是要把杜聿明从徐州放出来打比较好。

可主力究竟应该用在哪个方向呢?

粟裕判断,向东撤到连云港,需要大量的船只和背海作战的危险,杜聿明不会选择。

撤到两淮,受到河网地带的制约,不利于大部队展开,杜聿明选择的可能性也不大。

只有沿着津浦路西侧南下,对杜聿明集团是有利的。这里不仅地势平坦,有利于机械化部队行军,而且还靠近驻扎在蚌埠的刘汝明和李吉甫两部,随时可以获得他们的接应。

可由于上级提供的情报显示,蒋军的作战计划中显示的是杜聿明要撤往两淮地区,一旦杜聿明奉命行事,真的撤往两淮地区,而华野主力却布置在津浦路两侧,那可就真的误了大事了。

在这个时期,是粟裕尤为纠结的时期,一旦判断错了,让杜聿明跑了,那可就全功尽弃了。

不过,粟裕还是下定了决心,坚持认为杜聿明肯定不会走两淮,而会沿着津浦路西侧南下,因此把主力调到津浦路两侧。

事后证明,粟裕这一决策是相当高明的。

那么,当郭汝瑰得知杜聿明没有按照自己的作战计划走两淮,而是沿着津浦路西侧南下的时候,就没有做出什么补救措施吗?

其实,还没等郭汝瑰做出补救,蒋氏就把这个忙给帮了。

1948年11月30日,徐州陷入了混乱,各部门纷纷南逃。杜聿明大惊,自己的撤退计划连郭汝瑰都瞒着,徐州的这些部门是如何得知消息的?

不过很快,杜聿明就明白了:

「老头子的钱就是命,连军情泄密都不顾,叫我怎么打胜仗?」

要说这次杜聿明的撤退还是很快的,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华野的计划,使得华野有些反应不及。

可在这个时候,郭汝瑰再一次发挥出了他的本事。

在蒋军内部,郭汝瑰虽然不能代表蒋氏做决定,但却可以随时对蒋氏施加影响。

1948年12月3日,当杜聿明率部逃到孟集的时候,却突然停下了脚步。

原来,蒋氏的一封亲笔信通过空投送到了杜聿明的手中。

书信的大致内容是:

其一、杜聿明率部向永城方向前进,就是弃黄维于不顾。

其二、目前应该下令各部不得继续向永城方向前进,而是配合从蚌埠北上的李吉甫部,南北夹击,以解黄维之围。

紧接着,南京方面的正式命令下达,主要内容是:

其一、淝河以北的华野各部已经北逃,数量不足4万人,又在空军的轰炸下损失惨重。

其二、杜聿明集团不得再向永城方向前进,不得迂回避战。

这下子杜聿明终于明白了,蒋氏、顾祝同、何应钦等人并没有全力支持自己,而是仍然受到了郭汝瑰的摆布。

而且有情报显示,那些遭到空军轰炸的哪里是华野的部队,他们都是一些来赶集的老百姓。

以这种似是而非的情报就让自己改变行动计划,这不是拿着江山开玩笑吗?

杜聿明在回忆录中曾经提到过这段:

「逃也晚了,打也无望,反正江山是老蒋的,由他去罢。」

由于杜聿明集团在孟集耽误了一天时间,华野各部利用这个难得的时机不仅追上了他,而且还在左右两翼穿插而来,甚至一部已经赶到了他的前头。这就意味着,他从徐州撤出来的主力部队被四面合围了。

等待他们的命运自然是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