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九一八」:拥兵三十万的张学良为何不敢抵抗只有万把人的关东军

2024-01-08历史

"九一八"事件中,为何张学良拥有三十万兵力,却不敢抵抗只有一万关东军?

在长达十余年的漫漫长夜中,华夏大地被笼罩在黑暗之中。然而,当时的东北军无论是军队人数还是武器装备,都远远超过关东军。

尽管如此,张学良为何没有对侵略军进行抵抗呢?

「日本关东军在发动「九一八事变」时,已经对这一行为有深入的考虑。他们希望将东北地区变成日本的殖民地,以此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并且已制定了侵略计划,打算在占领东北后,实施领土整合,建立一个完全由军事力量控制的政府。

1931年9月18日,夜幕下的东北大地,一场浩劫正在悄然酝酿。此时,板垣征四郎坐在奉天城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的作战间内,这位在中国和太平洋战争中被誉为「日本战争狂人」的人物,经历了日本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的洗礼,虽然从军生涯已有30多年,但他依然心怀紧张。

他即将进行一场以少胜多的疯狂赌局,只有一万的日本关东军,却要向近30万的东北军发起侵略。

我国的军队在东北的力量是关东军的将近30倍,日军军队内心肯定充满了疑惑——一旦我们反击,他们如何顺利逃脱?

但此时,板垣征四郎得到了消息,柳条湖计划已经顺利实施。接着,关东军第二大队立刻开始进攻我军的北大营,第五大队开始从北面对北大营进行包抄,而剩下的步兵则负责攻占奉天城。

枪炮声打破了奉天城原本的宁静夜晚,此时北大营中的东北军参谋长赵镇藩焦急万分。他清楚地意识到,虽然日本军队只有两三万人,而中国的近三十万东北军却一再退让,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奉天城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战争,但关外兵力空虚,东北地区内部却并不团结,反而各自拥兵自重,虽然对方人数较少,但如果发起战争,我们恐怕会失败。

张学良深知现在的情况,他轻叹一声,表示:「中央希望能尽量避免冲突的发生,避免与日军的直接对抗。」张学良的回答让王以哲大失所望,原本期待他会积极备战,却没想到他的策略如此保守。

看到王以哲满脸不满,张学良心中五味杂陈,他解释道:「既然东北已经归顺了南京,成为了国民党的领土,我们就需要有全局观念,任何问题都要先通过外交手段解决。

张学良在当时选择不抵抗,原因错综复杂。

张学良年轻有为,手握东北军,正处在人生和事业的顶峰。然而,他的不抵抗政策源于对世界局势和政治复杂性的不够成熟理解。

张作霖的突然离世,使得他意外地接手了东北军的管理权。

1928年,张学良的部队归顺南京政府,奉军更名为东北边防军。从此,东北军成为了国民党政府之外最强大的军队,其中的一个连相当于国民党中央军的一个师。

此外,东北军还拥有近300架飞机的空军、20多艘舰船的海军,以及炮兵、骑兵、步兵组成的陆军。总兵力达到20多万近30万人。

而日本的关东军只是日本陆军驻扎在东北地区的分支,成立于1905年,兵力仅有1个师团和6个铁道守备大队。

1919年,关东总督府更名为关东厅,与台湾、朝鲜、华北军一起成为日本海外四大兵团。当时,驻扎在东北的日军部队大约只有1万人,包括一些预备军人和武装警察,而东北军的武装力量可能达到3万人,还有部分在东北沿海的舰队,数量也不多。

由于东北军强大的兵力和统治力与日本关东军数量之间的鲜明对比,张学良认为日本国内政局动荡,关东军实力相对较弱,不会做以卵击石的事,更不可能进行全面的武装占领。

蒋介石作为张学良的坚强后盾,在张学良初掌东北大权时就坚定地支持他,使他成功掌握东北三省。同时,张学良也帮助蒋介石赢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他对蒋介石的敬重和感激之情已超越一般。

基于这些因素,张学良认为,东北问题不仅关系到东北自身,也关系到全中国,国民党政府一定会从国家利益出发权衡利弊,不会容忍日本在东北问题上过度放纵。

然而,这次张学良的判断却出现了偏差。在军官会议上,王以哲将张学良的意见带给大家后,大家纷纷发表看法,认为遭受日本的攻击,如果不抵抗,就是在等死。

既然军人打仗,不还击又该何去何从?群情激愤的王以哲提出,我们或许只能见机行事,敌人来了,也只能选择逃跑,毕竟,司令的命令我们还要执行。

此时的赵镇藩已经感到了深深的忧虑,日本人的攻击已经迫在眉睫,而东北军却选择了不作为,大战一触即发,然而,动员、筹备物资都没有任何迹象,更别提进入戒备状态了。

赵镇藩的忧虑远不止这些,当时东北的军力、政治、财务都集中在奉天城,而关外的兵力却相当空虚,一些步兵的精锐和炮兵大部分都在河北和察哈尔,留在东北内部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装备却比不上这些精锐。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不佳,导致军队作战能力相对较差,且兵力分散,没有布防重点,如遇突发战事,难以形成有效攻击力,甚至作战能力还不及国防旅三分之一。

一旦战事爆发,赵镇藩统领的第7旅将首当其冲,承担奉天城近几十万乡亲父老和将士的生死存亡,这让赵镇藩无法不感到焦虑。

就在此时,外面传来爆炸声,加剧了他的不安。

山河破碎之际,一位急匆匆的传令兵闯入,口中喘着粗气,连声喊道:「炮营被日本人攻击了,他们越过了铁路,正朝我们的大营方向前进!

在接到赵镇藩关于日军进攻的电话后,王以哲冷静地指示赵镇藩不要慌张,先把队伍集合起来,待情况搞清楚再行动。

尽管赵镇藩对王以哲的命令感到不满,但他仍然服从了军令,让自己的军队集合并原地待命,没有擅自开枪。

荣臻,东北边防军参谋长,此刻眉头紧锁。张学良在北平疗养,代理长官正赶往丧事途中,无暇顾及。而日本军队的动态更让他忧心忡忡,他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已成现实。

敌军瞅准关外兵力空虚,乘机突袭。更糟的是,他收到的命令都是「即使背水一战,也绝不可以开枪」。

荣臻严肃地对赵镇藩说:「我们必须先把枪入库房,等事情查清楚再作打算。」赵镇藩焦虑万分:「把枪收起来?那我们岂不是任由日本军欺凌?

」荣臻内心积压的情绪瞬间爆发:「即使面临生命危险,我们也绝不开枪!这是为了国家,为了大家的牺牲。」其实他明白,把枪收起来就等于等死,但是张学良明确表示不能抵抗,他又能做什么呢?

对于日本军的避让,无异于火上浇油,只会刺激他们更嚣张,但他现在无法做出决定。

面对赵镇藩的再三恳求,荣臻只能坚定地说:「这是命令,出现问题,你必须承担。」赵镇藩有些不安地问:「如果日本人非要我们的命呢?

」荣臻斩钉截铁地回答:「那就只能奉献,军人必须服从命令。」然而,荣臻万万没有想到,正是由于自己的软弱,导致悲剧无法收拾。

日本人已经攻破了奉天城,扬言如果不开城门,就要用炮轰击,更甚者,城墙上站满了日本人,用机枪向院里扫射。

荣臻没有给出明确的指示,而是让他们自己决定下一步行动。这让航空部和陆军部感到惊讶。中国军队的不抵抗也令关东军感到震惊。

北大营的守军只有七百人,却轻易击败了将近八千人的军队。关东军甚至声称要占领整个沈阳。短短几天之内,张学良花费多年心血建立的东北航空军就全军覆没。

「如今形势如此,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们难道不能反击吗?」然而日军并未给予我们太多反击的时间,战事开始后,他们迅速集结全部兵力,企图在最短时间内占领奉天城。

日军早已研究出对策,他们明白自己的兵力和东北军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决定采取快速攻击的方式抢得先机,以闪电般的速度打击我们,这个计划被称为「闪电行动」。

日军采取突然袭击,然后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东北军,瓦解其实力。枪声在北大营内外交织,赵镇藩的心情更加沉重。

中国军队的官兵眼睁睁看着日本军在面前肆虐,将他们的兄弟全部打死,却因为没有军令而无法开枪。他们只能躲在屋里,但日本人冲进屋里,见人就用刺刀扎,甚至将人从床上挑下来。

赵镇藩实在忍不住了,于是下令:「立刻撤离北大营!」

战争的阴影已经笼罩在东北上空,日军步步紧逼,东北军节节败退。凌晨5时30分,仅仅三百名日军就占领了北大营,让人惊愕的是,他们同时还兵分三路,进攻了奉天。

东北军的不抵抗和退让,使得日军轻易占领了奉天城。6000多名东北军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武器被日军缴械,三个小时后,奉天城内的党政机关、金融机构、通信机关等全部落入日军手中。

这场震惊全球的九一八事变就这样爆发了,日军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东北最重要的城市。

九一八事变,犹如一记重锤,击碎了中国东北的安宁。关东军凭借战略优势,相继占领沈阳、吉林和长春。此次事变,不仅给中国带来了200亿元的巨大损失,更令人痛心的是,沈阳兵工厂的15万支步枪、6万支手枪以及10万多发炮弹,无一幸免。

更惨痛的是,金库中的7000万元也被洗劫一空。九一八事变使得日本的侵略野心空前膨胀,自这一天起,中国东北长达十四年的屈辱与痛苦开始了。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被人们指责为污点,但他后来的西安事变却显示了他的勇气和决心。他迫使蒋介石共同抗日,引领中国走上了全面抗日的道路。

这样的行为,或许是对九一八事变错误的补偿和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