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秦琼儿子墓出土,揭出唐第一猛将身份:不是李元霸,也不是尉迟恭

2023-12-24历史

秦琼儿子墓出土,揭出唐第一猛将身份:不是李元霸,也不是尉迟恭

曾经留连于【隋唐演义】的读者皆知,书中叙述了一段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聚焦于隋朝的十八位英勇好汉。这一群纵横捭阖、驰骋天下的豪杰被赋予了响亮的绰号:

在其中有西府赵王李元霸,天宝大将宇文成都,八臂哪吒裴元庆,紫面天王熊阔海,南阳侯伍云召,伍云召族弟伍天锡,

燕山公少保罗成,靠山王杨林,花刀大帅魏文通,四宝上将尚师徒,八马将新文礼,双枪老将定彦平,金刀殿帅左天成,铁枪大将来护儿,挂锤庄庄主梁师泰,兵马大元帅秦琼,皂袍大将尉迟恭,赤发灵官单雄信。

这些绰号听起来个个威赫非凡,堪称是当世英雄。然而,深入研读隋唐史书后,不禁发现原来许多这些人物都是虚构的。比如说颇受瞩目的李元霸,原来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在【隋唐演义】中,李元霸被描绘成大鹏金翅鸟的转世,年仅12岁便力大无穷、勇不可当。据说他每顿饭要消耗一斗米和十斤肉。他的手能挥动一对八百斤重的擂鼓瓮金锤,骑乘的更是一匹万里烟云兽,威势无敌。

以斗米论饭,十斤食肉。挥动的铁锤,每柄四百斤,两柄共八百斤,大小如同缸一般。而他骑乘的万里云兽更是无人可敌。

这样的叙述让人为之震撼,却不得不承认其中诸多元素都属于作者的创意虚构。

在实际历史中,并不存在名为李元霸的人物。相反,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这个小说中的人物原型应该是李渊的第三个儿子李玄霸。

李渊和窦皇后共生育了四个儿子,分别是大儿子李建成、二儿子李世民、三儿子李玄霸以及四儿子李元吉。据正史记载,李元霸的原型应为李渊的三儿子李玄霸。

然而,关于李玄霸的正史记载相当有限,【旧唐书·列传】中提到:「卫王玄霸,高祖第三子也……高祖二十二男:太穆皇后生隐太子建成及太宗、卫王玄霸、巢王元吉……」而【新唐书·列传】中则简短地记述:「卫怀王玄霸字大德。幼辩惠。隋大业十年薨,年十六,无子。武德元年,追王及谥,又赠秦州总管、司空。以太宗子泰为宜都王,奉其祀,葬芷阳。泰徙封越,更以宗室西平王琼子保定嗣。薨,无子,国除。」

这些历史记载总共不到100字,使得这个人物在历史中几乎没有留下痕迹。根据史料,这位李玄霸在十六岁时就早逝,且无子嗣。李渊建立大唐后,追封李玄霸为卫怀王,并将李世民的四儿子李泰过继给了李玄霸。

对于李元霸的追封,可以推测李渊对他仍有深厚感情。然而,李玄霸的早逝表明他身体虚弱多病,与【隋唐演义】中所描绘的勇猛无敌的李元霸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有人可能会疑问,既然原型是李玄霸,为何小说中不直接使用原名,而要改为李元霸?这是因为【隋唐演义】是清朝时期的作品,而在大清朝,要是不避讳皇帝的名字可是会惹上麻烦的。因此,为了规避康熙玄烨的名字,作者将李玄霸改为了李元霸。

此外,小说中的其他英雄,如宇文成都、罗成、裴元庆等都是虚构的人物。相反,像秦琼这样的历史人物确实存在,是隋末唐初的一位杰出将领。然而,【隋唐演义】对秦琼的排名却与历史不符。通过研究史料和出土文物,我们可以得知,秦琼实际上是隋末唐初的一位卓越将领,堪称第一猛将。

秦琼,字叔宝,出生于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正史未详秦琼祖父、父亲姓名。然而,1995年在济南出土的墓志中记载了秦琼父亲的名字为秦爱,祖父为秦方太,均为北齐的文官。尽管家世为文官,秦琼却在战乱年代中练就了卓越的武艺。

关于秦琼所使之兵器,小说【隋唐演义】中描述他手持双锏,擅长秦家绝学「秦家锏」。然而,【旧唐书·秦叔宝传】中的记载揭示了他在太宗征伐时常使用的武器是长枪:「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比刺之万众之中。」

秦琼的坐骑也引起了不同记载的纷争。【隋唐演义】中称他骑乘黄骠马,并描写了「秦琼卖马」的故事。然而,【酉阳杂俎】中却提到他骑的是名为忽雷驳的特殊马匹。据说,这匹马爱饮酒,雄武有力,每次月夜测试时都能奋力跨越三顶黑毡房。在秦琼去世后,这匹马也因悲伤而终:「秦叔宝所乘马,号忽雷驳,常饮以酒。每于月明中试,能竖越三领黑毡。及胡公卒,嘶鸣不食而死。」

秦琼一生跟随多位将领,包括隋朝大将来护儿、张须陀,瓦岗军首领李密,洛阳王世充以及大唐的李渊李世民父子。他参与过无数传奇战役,被誉为隋末唐初的第一猛将。

在大业年间,秦琼在隋朝名将来护儿的统帅下展现出杰出的战功。

来护儿,字崇善,出生于江都(今江苏扬州),是东汉名将来歙的后代。由于他在平定陈朝和江南叛乱中的出色表现,被隋文帝封为大将军。挥舞着一杆铁枪,他的战斗风格犹如蛟龙出海,威猛无比,因此江湖上尊称他为「铁枪将」。

年轻时从军的秦琼,选择在来护儿的麾下效力。尽管他的军职不是很高,但秦琼渴望上进,加之他的侠肝义胆,赢得了来护儿的赏识。有一年,秦琼的母亲去世,来护儿亲自派人前去表示慰问。其他士兵都觉得奇怪,因为以前主帅从不过问这类事情,为什么这次如此重视呢?来护儿解释道:

「此人勇猛且富有志节,必将成就非凡,岂能置之不理?」

来护儿看好秦叔宝的英勇和雄心,确信他将来必定功成名就。而事实证明,来护儿的眼光是毫不差错的。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内奢侈、外征不休,导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秦琼随之转投齐郡通守张须陀麾下。

张须陀,字果,出生于弘农阌乡(今河南灵宝),是隋末农民起义中崭露头角的一位将领。面对各地农民起义蔓延,地方官员束手无策,唯有张须陀是一位勇猛之将,敢于战斗至死。据说他曾带着五个人挑战两万叛军,凭借勇敢的作风深得部下爱戴。

【隋书·张须陀传】中载:

「性格刚烈,勇略出众。年轻时跟随史万岁征战,以勇力获得仪同之职,并被赐予三百段物品。」

张须陀可谓是一位「千夫所指」的将领,他的锋芒所指之处,叛军无不畏惧。他不仅本身勇武过人,麾下更是聚集了众多豪杰之士,其中包括当时18岁的秦琼和15岁的罗士信。

因此,秦琼在张须陀的带领下四处征讨叛军。而秦琼成名之战,当属隋军讨伐卢明月的那场战役。

在隋大业十年(614年)的十二月,涿郡(治所位于今天的北京城西南)爆发叛乱,由卢明月率领的军队十余万人发起对祝阿(今天的山东禹城西南)的进攻。为了征讨叛军,秦琼与张须陀一同出征。然而,张须陀仅率领一万兵力,而卢明月的军队却高达十万,双方兵力悬殊,形势十分严峻。在敌军营地外,张须陀被迫在敌军营地外六七里的地方扎营,双方对峙了数十日后,隋军出现了粮食短缺和军心动摇的情况,形势更加不利。

面对困境,张须陀召集了紧急的作战会议,提出了一项计划:首先,他自己率领主力军与敌军进行正面交战,佯装败北向后逃跑,引诱敌军主力追击,造成大营空虚。然后,他计划派遣1000名勇士从敌军背后进行袭击,以出其不意,取得胜利。

面对这个危险的任务,张须陀向众将士询问谁敢去执行,结果众将都保持沉默,直到手下的罗士信站出来表示愿意承担任务。秦琼也站了出来,表示愿意一同前往。

张须陀对将士们说:「敌人见到我们假装溃败,必定会追逐我们。一旦敌军主力离开,大营就会空虚。此时,我们需要派遣1000人从敌人背后袭击他们的大营,制造意外并取得胜利。」

这个任务充满危险,但罗士信站出来表示愿意,秦琼也表示愿意一同前往。

在后来的交战中,秦琼和罗士信率领1000人埋伏在芦苇荡中。当张须陀佯装败北时,卢明月紧追不舍。当敌军主力都越过时,秦琼和罗士信迅速袭击敌人的大营。面对紧闭的营门,两人攀上城楼,展开激烈战斗,导致敌营一片混乱。随后,两人砍开营门,迎接友军进入城内,纵火焚烧敌军的三十多个寨营,火光冲天,烟雾弥漫。

卢明月随即率领部队返回,试图解救,而张须陀则率军反击,与秦琼、罗士信形成夹击之势,最终大破敌军。卢明月只能率领数百名骑兵仓皇逃离,战役以隋军的胜利而告终。

这次战斗让张须陀赢得了胜利,而秦琼也因此一战成名,他的英勇表现在远近传颂。在攻克敌军大营的关键时刻,叔宝和罗士信冲至栅前,遭遇栅门紧闭,于是二人顺势攀登敌楼,斩杀数名敌人,引起敌营混乱。叔宝和士信成功斩断关口,纵火焚烧了三十余个栅营,烟雾滚滚,火光冲天。卢明月被迫回军奋起反击,但张须陀、秦琼、罗士信三人形成夹击之势,成功击溃敌军,卢明月只能率数百骑兵仓皇逃窜,这场战役成为秦琼初露头角的一次战功,他的英勇事迹声传千里。

在瓦岗军役期间,参与了攻打宇文化及等多场战役。大业十二年(616年),在翟让的带领下,瓦岗军崛起成为河南地区最强大的叛军。十月,曾随礼部尚书杨玄感反隋的李密也投效瓦岗军。

当时瓦岗军面临粮草不足的困扰,李密提议首先攻占荥阳(今河南郑州),夺取粮仓以增强实力,随后再制定更进一步的计划。翟让同意了这一策略,率军展开行动。

得知此消息后,隋炀帝任命张须陀为荥阳通守,率领精锐万余人前往讨伐翟让。与此同时,隋军中仍役属的秦琼也加入了讨伐行动。

在大业十二年十一月,李密精心设计,将张须陀的军队引诱至大海寺(今河南荥阳东北)一带埋伏。张须陀陷入包围圈,最终被李密、翟让、徐世勣、王伯当等人斩杀,享年五十二岁。

张须陀身陷重围力竭而亡,秦琼率领残军投奔裴仁基,而裴仁基随后又归附李密,秦琼则随之成为瓦岗军的将领。

李密对秦琼的投降感到非常高兴,史书记载:「密得叔宝大喜,以为账内骠骑,待之甚厚。」(【旧唐书·秦叔宝传】)

一年后,即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内部爆发兵变,李密取代了翟让,成为瓦岗军的领袖。李密怀揣着征服洛阳的野心,准备称帝。紧接着,他发布檄文,公开隋炀帝杨广的十大罪状,发动进攻洛阳的战役。

面对洛阳受到威胁的局面,隋炀帝杨广决定向镇守江都的得力将领王世充求援,派遣他率领军队支援东都洛阳。

王世充是隋末风云人物,他出身于一个具有胡人血统的家族,原姓支,后改姓王。王世充不仅热衷于学习经史和兵法,擅长辩论,更以巧舌如簧获得隋炀帝的信任。他还致力于满足炀帝奢华的生活需求,收集各种珍奇玩物。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隋炀帝派遣王世充前往东都洛阳,指挥全区的战斗。王世充带领着五万亲兵从江淮赶到,加上其他援军,总兵力达到十万。然而,王世充与李密在洛阳城下进行了一百多场战斗,双方胜负未分,陷入僵局。

发生了一场重大事件。

在大业十四年(618年)的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策动了一场兵变,终结了隋炀帝杨广的统治。消息传至东都洛阳时,整个城市哀悼不已。随后,大臣元文都和卢楚等人共同支持越王杨侗(dòng)登基为新皇帝,定年号为皇泰,后世称之为皇泰主。

宇文化及夺取隋炀帝之后,率领着江都的十万禁军,气势汹汹地向中原进军,企图将洛阳攻陷并建立根据地。

此刻洛阳城外的局势十分微妙,城外不仅有瓦岗军的李密,还有远道而来的宇文化及,形势十分棘手。该如何应对呢?一位名叫盖琮的人上书建议招降李密,共同对付宇文化及。元文都和卢楚等人也纷纷表示同意,众人一致认为这是个明智的计策。于是,杨侗也表示同意,并派遣盖琮携带皇帝的诏书去游说李密。

李密答应了这个提议,或许因为他也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困境,一边有洛阳,另一边有宇文化及,夹在中间。李密打算先击败宇文化及,再顺势攻占洛阳。

于是,李密的瓦岗军与宇文化及的军队展开了激战。在战场上,瓦岗军勇猛冲锋,最终击败了宇文化及。然而,瓦岗军也遭受了巨大的伤亡,李密几乎丧命于此。幸运的是,有一位英勇的人挺身而出,救了他一命,正是秦叔宝。秦叔宝单枪匹马拯救了李密,并带领大军成功击退了宇文化及。这场战斗总算是取得了胜利。

「密与化及大战于黎阳童山,为流矢所中,堕马闷绝。左右奔散,追兵且至,唯叔宝独捍卫之,密遂获免。叔宝又收兵与之力战,化及乃退。」(【旧唐书·秦叔宝传】)

尽管李密在征讨宇文化及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但他的精锐战士几乎全军覆没,剩余的士兵也疲惫不堪,整个瓦岗军元气大伤。

在洛阳城内,此时正酝酿着一场巨变。元文都、卢楚等人主张和解,但王世充对此不予理会,果断发动政变,将元文都、卢楚等人残忍杀害,并将刚刚登基的隋恭帝杨侗排挤至无权无势的地步,独揽了整个洛阳的掌控权。

一旦掌权,王世充的首要目标就是彻底摧毁瓦岗军。

在与瓦岗军的两次交战中,首战瓦岗军取得了胜利,却因内部产生轻敌情绪。王世充抓住这一时机,在夜幕降临时秘密派遣了200多名骑兵,突袭了瓦岗军的营地,纵火焚烧营地,导致瓦岗军士兵们阵脚大乱,四散奔逃。从这一刻开始,昔日盛极一时的瓦岗军在历史的舞台上渐行渐远。

李密逃亡后匆匆投奔关中,寻求庇护于李渊。李密和李渊同为关陇贵族集团的后代,共享西魏、北周时期的渊源。两人的祖辈曾共同荣居八柱国大将军之位,是当时八大将军中的双璧。因此,在李密失势后,他迅速投奔李渊。

瓦岗军的其他重要成员,如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裴仁基、单雄信等名将,纷纷投降于王世充,使其势力迅速扩展至整个河南地区。

在王世充执政期间,秦琼投效于他。尽管王世充对秦琼非常敬重,甚至封他为龙骧将军,但秦琼对王世充的领导并不信服,认为他的品德有很大问题。

首先,王世充的崛起是通过巴结和奉承隋炀帝,献奇珍异宝起家的。这些瓦岗寨的老将在战场上经验丰富,很难接受他的领导。其次,王世充口若悬河,言辞啰嗦,一言不发反复强调,历时千端,百司耗尽心力听取他的教诲。历史记载:「世充每听朝,必殷勤诲谕,言辞重复,千端万绪,百司奉事,疲于听受。」(摘自【旧唐书·王世充传】)

程咬金对王世充更是直言不讳,形容他如同老巫婆:「王世充这个人气量很小,很浅薄,而且好说大话,又爱赌咒发誓,这明明就是个老巫婆,岂是拨乱反正之主,跟着他长久不了。」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王世充残忍地杀害了裴仁基和裴行俨父子。在瓦岗寨时期,裴仁基是秦琼和程咬金的老上级,裴行俨则是瓦岗军的重要将领。这对父子对王世充深感不满,试图暗杀他,以期恢复杨侗的皇位。然而,计划败露,王世充残忍地将裴家父子斩首,同时也毫不留情地终结了杨侗的生命。裴氏父子的惨死激起了秦琼和程咬金等人的愤怒。

由于以上原因,秦琼等人决定离开王世充的统治,经过密谋,他们终于等到了机会。在一场与唐军的激战中,秦琼和程咬金等人趁机出战,突然骑马向西疾驰一段距离。秦琼下马,向王世充行礼,并直言:「虽然你对我们礼遇有加,但我们不愿再效忠于你,告辞告辞。」 王世充目瞪口呆,深知秦琼武艺高强,不敢追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秦琼等人离去。

历史记载:「叔宝薄世充之多诈,因其出抗官军,至于九曲,与程咬金、吴黑闼、牛进达等数十骑西驰百许步,下马拜世充曰:「虽蒙殊礼,不能仰事,请从此辞。」世充不敢逼,于是来降。」

唐武德二年(619年)的春天,秦琼等一众将领背离王世充,迎接李渊的慷慨拥抱。李渊欣然接纳他们,并将他们划入秦王李世民的旗下。对于秦琼,李世民早有耳闻,于是将其任命为马军总管,对其勇武给予高度赞誉。

「太宗素闻其勇,厚加礼遇,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摘自【旧唐书·秦叔宝传】)

李世民心生敬意,对秦琼的骑术深感羡慕,因此让他带领精锐骑兵,担任马军总管一职。这成为秦琼回报李世民的良机。

美良川战役的背景乃是这样的:

唐朝建立初期,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在太原兴师反隋。在攻克长安后,他于次年五月称帝,确立唐朝。然而,新生的唐朝尚属不稳,仅占据关中和山西地区。

619年三月,晋北的刘武周率兵南下,击败唐军,夺取太原、临汾等重镇。李渊计划主动放弃山西,集中防守潼关。唯一不同意的是李世民:「太原是王业根基,河东富实,弃之太可惜也!」在李世民坚持下,关中兵马被调往山西,由他亲自率领,准备夺回失地。

十一月,李世民率领3万兵马渡黄河,与宋金刚军在柏壁相对峙。他等待机会,调整军队,为随后的行动做好准备。

当时,夏县的吕崇茂背叛,李渊派永安王李孝基前去平叛。

唐军分为两集团,北部由李世民驻守柏壁,南部由李孝基集团攻打夏县。

十二月,吕崇茂请求宋金刚支援,尉迟敬德和寻相南下增援。因李孝基疏于防备,导致唐军在夏县惨败,高级将领纷纷被俘。尉迟敬德计划将战俘和辎重带回浍州一带。

李世民决定主动出击,设伏在尉迟敬德和寻相北返途中。

伏击地点选在夏县北的美良川,地势低矮丘陵,中部平阔多泽,稷河横贯其中。李世民布下殷开山、秦琼、秦孝通等将领,埋伏在丘陵上,等待尉迟敬德行至此处。突然间,战鼓震天,唐军如潮水般涌来。

尉迟敬德见状,保持镇定,亲自挺马槊,率领军队冲向唐军

唐朝军队与刘武周的军队长时间对峙,双方的军粮都严重不足,持续下去将对双方都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根据【资治通鉴】的史载,李世民提出了一项建议,希望双方的顶尖将领秦琼和尉迟敬德能够在美良川进行一场1对1的单挑。面对李世民的建议,宋金刚也不愿意陷入长时间的战争,最终同意了这一提议。

据【旧唐书·秦叔宝传】和【新唐书·秦叔宝传】的记载,这场决斗中「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而【资治通鉴】则详细记录了「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清晰显示秦琼在这场决战中取得了胜利。秦琼率领的部队斩获2000余级首级,赢得了这场单挑。尉迟敬德在拼死冲出包围圈后,只能狼狈逃往浍州,幸存于此。

唐高祖李渊得知唐军胜利的消息后异常欣喜,他为秦琼赏赐了一只金瓶,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赞辞:「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下如此大功。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这表达了对秦琼的崇高敬意和对其英勇行为的高度赞扬。

接下来,唐军一方逐步收复失地,同时持续与宋金刚军队对峙。一年后,由于军粮匮乏,宋金刚被迫撤退,而李世民则全力追击。宋金刚无奈之下,在介休(今山西介休)率领2万大军布阵,与唐军展开决战。

在这场战斗中,唐军大破敌阵,秦琼和程咬金负责攻击大阵北端,所向披靡。最终,刘武周和宋金刚只得逃往突厥,尉迟敬德见势已去,便归顺了大唐。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隋末唐初,真正的一流将领并非虚构的李元霸或尉迟恭,而是山东好汉秦叔宝。这一观点也得到了1974年出土的秦琼儿子秦怀道墓志铭的证实。墓志中记载:「祖叔宝,隋龙骧将军,擒尉迟敬德于美良川。」这再次证实了秦叔宝在美良川的决战中的卓越表现。

在美良川战役中,秦琼展现了在1对1战斗中的出色表现,成功击败了尉迟恭,这使得观察者们对他和尉迟恭的武技之间的较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历史典籍【资治通鉴】中也有详细的记载:

「秦王世民派遣兵尚书殷开山、总管秦叔宝等迎战于美良川,最终大获全胜,斩获敌军二千余人的首级。随后,敬德和寻相在蒲坂引精锐骑兵悄悄前来支援王行本,而世民则亲率三千步骑兵,夜间通过小道迅速赶到安邑,展开夜袭,成功大败敌军。敬德和相仅以身免,只得舍弃其众,全军覆灭。」

综合考虑文物和史书的资料,可以得出结论:秦琼的武技确实在唐初独步一时,无人可及。然而,在后来的演义中,秦琼似乎被贬低了不少。

美良川大战之后,秦琼积极参与了虎牢关等多个重要战役,为大唐军队捉拿窦建德、逼降王世充立下赫赫战功,使得中原主要地区逐渐落入唐朝的掌控。为了其卓越的表现,秦琼受到了黄金百斤、帛七千段的丰厚赏赐,并因功封为翼国公。

武德九年(626年),秦琼积极参与了玄武门之变。虽然他未列入进入城门的九人之列,但他坚守在玄武门外,与太子府谢叔方、薛万彻率领的军队进行了激烈战斗。据记载,太子府的兵力多达二千,而秦王府的兵力相对较少。尽管秦琼率领的军队顽强抵抗,但逐渐难以为继。随着尉迟敬德斩下太子李建成的首级,向城楼底下的人展示,太子党的人纷纷溃散。秦琼完成了李世民交给他的使命,功勋卓著。

事变结束后,李世民对有功人员进行了封赏,拜秦琼为左武卫大将军,赐予七百户实封。

然而,玄武门之变之后,秦琼在历史舞台上的身影逐渐淡出。或许是由于长时间的征战,他的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秦琼曾对人说过这样一番话:

「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贞观十二年(638年),秦琼因病离世,追赠徐州都督,并葬于昭陵。五年后,唐太宗李世民为奖励共同征战的开国功臣,在太极宫东北方修建了一座凌烟阁。李世民亲自为阁题赞,褚遂良为其题额,阎立本绘制画像,共绘画了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像,其中包括秦琼,成为了名垂青史的大唐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