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解放台湾怎么打,粟裕提议:首批登陆50万大军,分3路同时进攻

2024-01-29历史

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地处东海和南海之间,面临台湾海峡,东临太平洋,略成梭形,总面积35760平方公里,

蒋介石在撤逃台湾之前,只去过台湾一次。

那是在1946年10月,当时他在南京召开秘密军事会议,研究部署内战事宜,宣布「五个月之内打垮中共军」。

会议结束之后,蒋介石便偕同夫人宋美龄于21日到达台湾,参加25日召开的台湾光复一周年庆祝大会。

在台北举行记者招待会上,蒋介石谈到此次赴台观感时,他非常兴奋地说:台湾尚未被中共所渗透,可视为一片净土,今后应积极加以建设,使之成为一模范省!

当晚,他在日记上写道,只要有了台湾,中共就无奈我何。

不料,内战一开,国军非但没能在「五个月之内打垮中共军」,反倒一再丧师失地。

面对大陆急转直下的局势,他记起了当年孙中山先生的告诫:内战不出湾,外战不出川,大陆局势越紧张,台湾地位越重要。

1949年初,蒋介石被迫下野时,就已着手在做放弃大陆,退守台湾的准备——让亲信陈诚担任台湾省主席,秘密将搜刮来的黄金、故宫文物转运台湾。

人民解放军渡江后,蒋介石将防御重点放在东南沿海、华南与西南,准备以台湾作为国民党新的中心。

中共中央决定集中主力部队,釆取先华东华南沿海,后西南西北内地,进行大纵深迂回的进军战略。

具体部署是:首先攻占上海、青岛、福州等沿海港口城市,封闭主要海口,力求在大陆上消灭国民党的有生力量,并争取尽早解放台湾。

国民党退台之初,整个台岛人心惶惶,到处充满了失败主义气氛,身为党政要员的张道藩描述其从穂来台后的心情很有代表性:

我现在觉得一切事情都没有希望,既不能为党国力挽狂澜,也只有暂求苟全性命,使精神身体稍为恢复,再为党国作最后的奋斗,如果老是这么拖下去,我真有自杀的可能

最使蒋介石感到不安的,是他最可靠的盟友美国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不断显示出种种弃蒋的迹象,表示将不干涉中国政局的演变。

此时此刻,人民解放军已将大部国民党残余军队逼下了大海,无情的现实迫使美国必须尽快作出抉择:

驻华美军

要么同人民解放军直接作战,以巨大的损失支持蒋介石占据台湾;要么放弃台湾,不要支持蒋介石。

1949年10月初,美国国务院召开远东问题圆桌会议,确定了新的对台政策:

美国政府确信蒋介石已经被永远赶出了中国大陆,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不久将攻占台湾,美国与蒋介石政权之间的关系,也就从此了结。

此次会议后,美国国务院对援助台湾一事釆取了消极态度,预定发给蒋介石的1.5亿美元军火转运韩国。

10月底,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主持了远东会议讨论会,决定暂不向国民党政府提供军援,而且也应试图把台湾和共产党控制的大陆分离开来。

12月初,国民党政府迁逃至台湾,美国政府没有命令自己的驻华使节去台湾。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

美国中央情报局认为,如果没有美国军事占领或控制,台湾大约将于1950年底置于中国共产党控制之下。

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召开记者招待会,代表美国政府发表了【关于台湾的声明】。

杜鲁门说:「美国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在目前的形势下对台湾特别适用,也不会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的局势。」

1月12日,艾奇逊又在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了被称之为美国基本立场的讲话。

他承认在中国发生的事是一场真正的革命,蒋介石并不是为军事优势所击败,而是为中国人民所抛弃。

他还声称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安全防线是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到菲律宾这条防线,对台湾只字未提。

杜鲁门、艾奇逊的声明和讲话,无疑是向全世界宣布美国政府的对国民党的新政策——抛弃台湾。

蒋介石对此深为恼火,严令各新闻单位不得就此方面泄漏一个字。

他指责美国人缺乏长远眼光,只看重眼前的利益,所以他们从自身的眼前利益着想,不愿因此而承担义务,有意规避责任。

为抗议美国人3月30日,新任「伪行政院院长」陈诚向「立法院」提岀施针方针:贯彻反共抗俄国策……随时准备反攻大陆,

国民党在军事上,不仅已无力与解放军角逐了,就是自身的生存也成问题,但是却仍念念不忘「反攻大陆」。

2月28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北京办事处在北京饭店集会,纪念台湾「二二八」起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出席了集会并讲了话。

他说,台湾的解放已为期不远了,台湾人民的任务就是发扬「二二八」的精神,积蓄力量协助人民解放军完成解放台湾的任务。

朱德的讲话,再次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决不是那种空洞的政治宣传。

早在1949年5月下旬,上海战役刚刚结束,中央军委就开始筹划台湾战役,责成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栗裕组织部队进行攻台准备。

当时,因华东许多地区尚未解放,已占地区又需分兵剿匪守卫,难以调集大量的兵力专门作攻台训练,所以仅抽出第九兵团(辖第20、第23、第26、第27共4个军)进行攻台的训练,并兼任上海地区的警备。

1949年秋季,粟裕初步制定了台湾战役计划,准备投入8个军30万人,其中第九兵团的4个军15万人担任渡海攻台的第一梯队。

为了争取早日发起台湾战役,粟裕同时要求第七、第十兵团加紧攻取舟山、金门的准备工作,并尽快攻占舟山、金门,

但是,在扫清台湾外围屏障的浙东和福建沿海作战中,解放军第七、第十兵团虽然取得了很大胜利,但却分别在登步、金门登陆作战时失利,损失不小。

不过,这两次失利,也使中央军委和粟裕头脑清醒起来,认识到渡海作战的艰巨性,对台湾战役的筹划和各项准备工作也更为谨慎细致。

1949年末,粟裕获悉台湾有可能招募外国雇佣军作战之后,并根据金门和登步登陆作战的经验教训,经研究决定将首批登陆台湾的兵力增至50万人。

设想依据是:当时,因为美国公开表现出和台湾国民党拉开距离的政策,所以粟裕估计攻台时美军不会介入。

国民党在台湾本岛和金门的兵力约7个军,估计其战斗部队约13万人,如加上雇佣军,则台湾兵力应以20万人计算。

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军

但考虑舟山、海南岛等地的国民党军队撤回,岛上国军兵力很可能达到40万人。

按照一般的登陆作战规律,第一批登陆部队要有能突破防线并向纵深发展的充裕力量,而最忌添油式的逐次增兵。

所以预定第一梯队要有足够的兵力,再待第二梯队上岸,总兵力至少应比台湾守军略多。

当时解放军各部队的战斗力明显高于同等数量的国民党军,有50万部队登陆就可以确保在短期内不间断地发展胜利,待第二梯队上岸后占领全岛。

根据这一设想,粟裕计划在舟山战役结束后,以第七、第九兵团,第十兵团计12个军担任第一梯队。以入闽的另3个军组成第二梯队。

中央军委当即同意了粟裕的意见,并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台湾战役的准备,以便早日渡海攻台,完成解放全中国的任务。

1950年1月,粟裕召开第三野战军师以上政工会议,要求部队的各种工作以解放台湾为中心。

同月,肖劲光就任海军司令员,受命伊始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配合粟裕准备渡海作战,解放台湾,

3月11日,肖劲光与栗裕会商了攻台的准备工作,设想投入50万部队用于渡海攻台,分两次运送。

中央军委同意了这个会商意见。

为了预防在攻台时发生不测事件,中央军委特调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3个军(第38、第39、第40军)集结于中州河南,担任全军的战略预备队。

并从第一野战军抽出第十九兵团3个军(第63、第64、第65军),作为中央军委可以随时调动的机动力量。

这就是说,如果攻台战役实现,并且出现计划以外的突发情况,十三兵团与十九兵团作为预备队和机动力量,都有可能在粟裕的指挥下作战。

这样一来,如果解放台湾之战爆发,粟裕最多可以直接指挥的部队就高达21个军、80万人,如果算上海军和空军(含空降兵),解放台湾的参战兵力将达到90万人。

1950年6月,粟裕参加了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在会上,他奉命详细汇报了攻台的各项准备情况和作战方案。

他侃侃而谈,初步分析可以在台湾岛的三个方向使用兵力:

其一,以擅长平原攻坚的7个军从台湾西海岸强行登陆,好处是台湾西部沿海港口众多,解放军登陆成功概率较大,而且平原作战,也便于我军打拿手的运动战。

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直到今天,台湾守军防御的重点都在西海岸,如部队在西海岸登陆,必然要遭遇敌人强大的滩头阵地和雄厚的反击兵力。

台湾西海岸风光

而且台湾西海岸城镇众多,我军除了登陆还得考虑城市攻坚问题,要在西海岸站稳脚跟,难度非常大。

其二,以擅长山地作战的4个军,出其不意,从台湾东海岸登陆,先占东海岸山区后,居高临下向西发展,腰斩台湾。

这样做的好处在一个「奇」字,当时国民党守军注意力都在西海岸,肯定想不到会有一直奇兵从东海岸背后捅刀。

而且我军就是靠山地作战起家的,战士们的铁脚板远胜国民党军那帮残兵败将,在此处登陆容易打开局面。

拿下山地后,从台湾中央山脉往下打,就是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还能断守军逃跑的退路。

当然坏处也是比较大的,台湾东海岸人烟稀少,城镇寥寥无几,我大军登陆后补给是一个难题。

而且我军登陆部队人地两生,在地势复杂的山区作战非常容易迷路,造成不必要的减员。

其三,以跳伞部队降于敌人后方要地,擒贼先擒王,一举拿下台北、高雄等地的战略要点。这种挖心战术出敌不意,对敌震撼作用亦大。

但当时我军的伞兵数量太少(只有一个89师),而且降落地点很难掌握,如果与正面主攻部队配合不好,加上未在规定地点集中,则敌人可以从容调集重兵围攻伞兵。

在与会的中央领导们赞许的眼光里,粟裕满怀信心地说:「如果这三个均同时进行登陆,则只要一方成功,其他两方亦可随之奏效。」

应该说,按照粟裕这种三路齐发的部署,取得台湾战役的胜利是有把握的。

但是,渡海作战有其特殊性,除必须解决渡海工具外,还必须解决海空掩护的问题。

以上两个因素,对台湾战役能否早日发起起了关键的制约作用。

军委在开始研究渡海作战解放台湾时,就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迅速建立起一支近期可以使用的空军;二是扫清屏护台湾的外围岛屿,占领攻台出发阵地。

1949年7月10日,毛泽东致信周恩来说:我们必须准备攻台湾的条件,除陆军外主要靠海军和空军,二者有一,即可成功,二者俱全,把握更大。

我空军要压倒敌人空军,短期内是不可能的。但仍可以考虑选派三四百人去远方学习六至八个月,同时购买飞机一百架左右,连同现有的飞机,组成一支攻击部队……

7月26日,中共中央致电在苏联访问的刘少奇,要他向斯大林提岀空军建设问题。

次日,刘少奇即向斯大林转达了中共中央的意见,提出希望购买200架左右的飞机并请代训飞行员,斯大林表示完全同意。

中央军委当即要求预定担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迅速组织人员研究建设空军的规模。经研究,提出了一个比毛泽东原设想更大的建设规划:

准备通过向苏联购买作战飞机和突击培训飞行员,在一年内建成一支拥有300-350架作战飞机(其中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比例为2,1),比国民党空军略占优势的空军部队,以便在渡海作战时能夺取制空权,

7月31日,毛泽东同意了这一方案。

8月1日,刘亚楼带随员赶赴苏联,与苏联商谈空军建设的具体事宜,最后达成协议,苏联卖给中国各型飞机434架,帮助中国创办6所航校。

刘亚楼还在莫斯科向中央军委提出组建空降兵部队的建议,他认为,在解放台湾的登陆作战中,伞兵空降可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中央军委复电同意后,刘亚楼随即与苏联政府商谈,聘请伞兵顾问和教员,并订购了一批降落伞。

1950年7月26日,以步兵第89师师部为基础组建了空军陆战第一旅,下辖阻击营,坦克营、迫击炮营、战防炮营、高射机枪连、工兵连、通讯连以及各种勤务保障分队。

1949年10月25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肖华为政治委员,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正式成立。

为了尽早拥有一支能掩护大军渡海的空中力量,解放军空军打破常规,对飞行员实施速成式训练。

建设空军,当时一直以攻打台湾为主要任务,1950年3月10日,朱德在空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

「我们建设空军,要达到和完成怎样的任务?首先,要配合完成解放台湾的任务,做到在一定的领海和领空上初步取得制空权。」

同年4月,刘亚楼在空军参谋工作会议上说,当前的战斗任务,具体地说,就是参加打定海、金门、台湾等,歼灭逃避在这些岛屿上的残敌,解放全中国。

1950年6月19日,解放军空军第一支作战部队——第4混成旅在南京成立,下辖2个歼击机团,1个轰炸机团和1个强击机团。

人才培养上也传来好消息,7个航校教学工作稳步推进,预计在1950年底以前能培养出900名左右的飞行员,可装备作战飞机400架左右。

届时,解放军的作战飞机在数量上将能对国民党空军略占优势(国民党空军飞机约250架),将能为渡海攻台提供有效的空中掩护,并协助海军掌握台湾海峡的制海权。

为扫除台湾外围屏障,争取尽可能先在沿海岛屿歼灭国民党军主力,解放军在准备对舟山、海南岛和金门的攻击时,都一再强调要集中优势兵力,确保登陆后能够有把握打歼灭战。

经中央军委批准同意,在第四野战军进攻海南岛的同时,粟裕调集第七、第九兵团共6个军20万人发起舟山战役,作为攻台预演;

同时调第24、第25、第33军入闽,接替第十兵团的剿匪及修筑道路、机场等任务,以腾出十兵团进攻金门,粟裕还准备将对舟山、金门的攻击作为攻台的实战演习,

根据攻台作战的需要,参战部队将在1950年7月至1951年3月进行各军兵种的分别训练,1951年4月和5月进行三军两栖作战的合练。

然后在1951年6—8月正式发起大规模的三军配合两栖登陆作战,一举解放台湾,统一全中国。

这种安排,完全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来作岀的。

台湾距大陆最近距离也在80海里以上,平均距离则有100多海里,解放军当时拥有的舰船时速大多只有7、8海里。

因而横渡台湾海峡的时间较长,需要一天一夜,不可能像攻打其他沿海岛屿那样,完全可以在一夜间起航并完成登陆,可以依靠夜幕来掩护船队。

庞大的渡海攻台船队一旦没有夜幕遮蔽,在完全暴露的海面上必然会遭到国民党海空军的全力拦截攻击,不仅要付出惨重的损失,而且能否顺利攻占台湾也难以预料。

因此,解决海空掩护问题,也是保证渡海攻台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要能保证渡海攻台作战取得胜利,就必须建成一支具有一定实力的海空军,但建设一支海空军却非短期内所能完成的,

解决渡海船只也是一大难题,

根据有关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进行的冲绳登陆战,登陆部队只有18万人,投入的舰船却近千艘。

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战,100万人登陆,使用的舰船总数达5000艘,其中80%为运输船和登陆舰艇。

中国近代海运本来就落后,沿海轮船原本就不多,加上国民党军撤退时又大肆掠夺和破坏,能用于渡海作战的船只寥寥无几。

由于解放军一再修改计划,増加台湾战役的计划参战兵力,就使本来就比较少的舰船数量与实际需要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新中国诞生之初期,想要筹集到能运送50万部队的舰船是非常困难的,当时征集到商船和渔船总吨位只有6.5万吨,只够运送两个军,与估计的渡海攻台至少需几十万吨的船只相去甚远。

中央军委决定在不影响恢复国民经济的前提下,集中财力物力筹集修造船只,除了修复旧船外,大量赶造投资少、工期短并有一定抗风浪能力的机帆船。

但是,在当时中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技术设备极其落后的条件下,要筹集修造大量船只也非短期所能完成。

当时中央还利用英国已承认新中国,想建立外交关系的有利条件,在香港向英商购买到总吨位为2.5万吨的旧商船48艘。

同时,周总理还亲自部署,向英国购买两艘七千吨的巡洋舰、五艘护航驱逐舰、四艘扫雷舰,后来因朝鲜战争爆发,英国方面单方毁约,这些舰船刚出伦敦港就被追回。

中国还以每艘17吨黄金的价格,向苏联购买4艘驱逐舰,也就是我海军第一代四大金刚。

通过筹集渔船、征集商船、修复旧船、赶造和购置新船,预测短期内可将吨位提升到10万吨以上。

但要达到运送50万大军和武器弹药、物资所需船只的数量,还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正因为解决运送部队的船只和海空掩护问题需要时间,所以,解放军不得不将台湾战役的发起时间往后推延。

1950年春夏两季,解放军参战部队一面开展海上大练兵,一面在华东海军的配合下,逐个攻击江浙沿海国民党军所占岛屿,为日后船队南下扫除航道上的障碍,同时组织发起海南、舟山战役。

由于国民党军的撤逃,解放军争取在外围海岛歼灭国民党军主力的战略目的未能实现。

1950年春夏之交,随着海南岛、舟山群岛的解放,使国民党大肆宣扬的「古宁头大捷」和「登步大捷」的效应顿时锐减,人们很难相信「解放军只能陆战,不能渡海作战」的宣传。

在不少人看来,失去海南、舟山、无异于割断台、澎的手足,无疑,解放军的下一步行动将是夺取金门、马祖,而后渡海攻台。

150海里的台湾海峡,300年前未能阻挡郑成功的海师,今天能挡住解放军吗?

台湾进入了战时状态,国民党面临它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

尽管蒋介石一再下令,对杜鲁门弃台的声明严加控制,不得透露。

但消息毕竟是封锁不住的,加上共产党陈兵东南沿海,随时准备进攻的态势,引起了台湾政局的大混乱。

几乎没有人认为蒋介石能在台湾维持一年以上,相信台湾将会步海南、舟山后尘,很快落入中共之手。

根据气象,解放军适宜进攻台湾的时间,应是在6、7、8这3个月,因为从9月开始,台湾海峡就进入台风季节,不利渡海征战。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解放军将在1950年夏季发起对台湾的进攻。

台湾国民党政权惶惶不可终日。全岛谣传纷乱,人心惶惑,不少达官显贵及有条件的人,纷纷离岛逃往海外。

一支美国海军的特遣舰队,也于此刻奉命驶抵台湾东部海域待命。准备随时将岛上两百零九名美侨撤走。

蒋介石只得不断向守岛部队训话,说军人要知廉耻、辨生死、负责任、重气节,忍辱负重与中共周旋到底;如果台湾沦陷就要以身殉国,只有如此才能死里逃生。

5月30日,【中央日报】刊载【台湾守得住吗?】的文章说:

只要台湾的七百五十万人民对战争有共同的认识,共同的觉悟,一致参加战争,支持战事,台湾一定守得住的。

与此同时,蒋经国主持的总政治部,也发动各部队歃血为盟,誓死效忠领袖,建立反共敢死队。

6月初,台湾成立战时生活运动促进会,宣称「向奢侈者挑战,向腐化者开刀」,要求「人人生产,戒除浪费,个个动员,参加战斗。」

蒋经国亲自作词的歌曲【保卫大台湾】天天响彻台湾岛上空。

尽管如此,6月中旬,美国远东情报处对台湾海峡的局势,公开评估说:

台湾将于7月15日以前遭受中共全面攻击,由于政府军纪荡然,民心浮动,中共将于发动攻击后数周之内顺利夺取台湾。

数十年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对当时情形回忆说:

民国三十九年(1950年),是国民政府最危险的时刻,中共正酝酿渡海攻打台湾,岛内情形更为紊乱——

军队是败兵之众,政府是流亡组合,大学生在校园内扭秧歌,企事业单位在护产待变,撤退来台的人打算再度开溜,中共地下党无所不在,准备起义接收。

50年代第一个初夏时节,台湾处于一夕数惊之状,处处充满悲壮气氛。战争的台风正在一步步向台湾逼近。

1950年夏,争相到银行提款的台湾百姓

在人们看来,国民党政权的最后灭亡,台湾的解放及美国在台势力的终结,似乎已是不可避免了。

天有不测风云,「战争的台风」并没有如人们所料,登临处于危殆中的台湾,而是出乎意料地于6月25日在朝鲜半岛登陆了。

美国一向认为朝鲜半岛具有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位置,正如麦克阿瑟声称:

要是日本能作将来的跳板,那么,朝鲜就是适于通往大陆的桥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按照苏美协议,以北纬38度为界,美苏军队分别在南北朝鲜接受日军投降,于是形成了南北朝鮮分割的局面。

1948年8月,李承晚在美国的扶植下,在南朝鲜成立大韩民国,正式宣告了朝鲜的分裂,北朝鲜则在其后一个月,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苏美军队先后撤出朝鲜后,美国还在南朝鲜设立了一个500人的军事顾问团,继续指挥李承晚的军队,控制南朝鲜。

美国因其利益所在,显然是不会轻易放弃朝鲜半岛的。

25日清晨,美国在远东部队总司令麦克阿瑟在东京得知朝鲜战争爆发后,当即提出了一份在亚洲遏制共产党的战略计划。

该计划有一条,深刻改变了未来台海局势:台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美国应以海空军保卫该岛,并给予蒋介石以广泛的军事援助。

当晚,麦克阿瑟就连夜派出以费尔德上校为组长的驻台湾军事联络组赶赴台湾。

朝鲜战争爆发的当天,正在密苏里家乡度假的美国总统杜鲁门龙即结束渡假,赶返白宫,召集国家安全会议,研究对策。

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他已命令美国海空部队给予韩国部队以掩护及支持。

在谈到台湾时,他说,鉴于中共军队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到太平洋区域的安全,因此,本人已命令美第7舰队防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

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态度作了180度的大转变,由放弃变而为支持。

6月28日,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遣责美国政府支持南朝鲜李承晚集团扩大朝鲜战争和侵略我国领土台湾的活动。

同日,台湾外事部门负责人叶公超也发表声明,表示原则上接受美国请求协防台湾之建议。

6月29日,美国海军四大主力之一的第七舰队的6艘驱逐舰,2艘巡洋舰和1艘航空母舰进入台湾海峡,并开始巡弋,32架美国喷气式战斗机也自航空母舰升空巡逻台湾海峡。

巡弋台湾海峡的美国舰队

与此同时,另一批美国喷气式战斗机则从台湾北部各大城市低空掠过,做为美国支持台湾的一种实力显示。

7月31日,麦克阿瑟率领五十多人的军事代表团抵台访问,代表团成员中包括驻日美军参谋长阿尔孟德,第七舰队司令史克波,远东空军司令斯特拉特梅耶等。

在台湾他们与蒋介石、陈诚、周至柔、桂永清、孙立人等国民党高级军政官员会谈,并达成如下协议:

双方陆、海、空军归麦克阿瑟指挥,共同防守台湾;增派美国空军第十三航空队常驻台湾,在台湾设立军事联络办事处,

8月1日,麦克阿瑟离台前与蒋介石分别发表声明,麦克阿瑟说台湾本岛包括澎湖在内,在目前情况下,不得遭受军事进攻。

他还宣称,中共倘若发动对台湾的进攻,则远东美军必将阻止,并说蒋介石的决心与美国人的利益是完全相符的。

麦克阿瑟回到日本后,立即建议美国政府派一军事代表团到台湾,以四个月时间完成对国民党军队的装备与训练,

8月4日,美国空军第十三航空队司令滕纳抵达台湾,并成立了台湾前进指挥所,第一批美国制造的F2战斗机进驻台湾,不久美军飞机军舰纷纷拥至。

美国海、空军协防台湾,使台湾海峡的军事形势和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民党绝处逢生,在美国的武装保护和大力援助下,稳定了岛内的局势。

蒋介石利用这段时机,对国民党着手进行改造,并依靠美国的援助,制定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的措施,终于走出混乱不堪的局面,形成了国民党偏安台湾的格局。

可以说,朝鲜战争,尽管国民党当局没有派一兵一卒赴朝参战,但却是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

6月30日,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向粟裕传达了中央新的战略方针:

「形势的变化给我们打台湾増添了麻烦……我们军队的打算是,陆军继续复员,加强海、空军建设,打台湾的时间往后推延。」

虽然推延了打台湾的时间,但解放军第24军、第25军和炮兵第3师仍按原部署入闽,执行修路和再攻金门的准备任务。

考虑到美军介入台湾海峡后的形势,8月11日,中央军委致电粟裕:

台湾决定1951年不打,待1952年看情况再作决定,金门可决定在1951年4月以前不打,4月以后待命再打

从这时起,由于新的国际与国内形势,为了服从整个形势的需要,中央决定暂缓进攻金门和台湾。

预定攻打台湾的九兵团

9月9日,中央军委出于对朝鲜战局即将恶化的预料,命令原定作为攻台的一梯队第九兵团北上至津浦路沿线集结待命。

10月初,朝鲜战局进一步恶化,三八线已被突破,战火烧到新中国的大门口,对新生的中国造成严重威胁。

10月2日,毛泽东正式提出: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陆续入朝参战,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了。

鉴于形势的变化,11月中央正式通知福建前线第十兵团,解除攻打金门的任务。

东南沿海的渡海作战就此全面停止下来,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逐渐趋于平静,跨海分治的现状一直延续到今天。

对预定的攻台总指挥粟裕来说,未能亲眼看见三野部队发起跨海作战,解放台湾,是他本人一生最大的遗憾。

据粟裕大将的儿子粟戎生中将回忆,粟裕晚年一直盯着台湾地图出神,望图长思。

粟裕在等待,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也等待毛泽东重新让他披挂上马,挂帅攻台,「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

正如他1957年7月22日报送中央军委并获批准实施的 【执行对台斗争的军事计划】所设想的:「打击蒋海军和空军……争取在国际情况对我有利条件下解放台湾。」

但英雄老去,机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