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那会,国内啥都得重新弄,要解决的问题一大堆。在经济这块,让农业和工人阶级更积极地搞生产,这正是党和国家使劲的方向。
导致这种状况出现,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 1962 年,他提出的一个经济方面的主张遭到了毛主席的严肃批评。
这究竟是咋回事啊?
【主抓全国财政经济工作】
要说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头一个得说陈云。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位财经委主任,负责全国财政经济方面的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是他成功指挥了三场金融保卫战,在经济方面稳住了物价,推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让国民经济很快恢复并发展起来,使中国经济走出危机,还为新中国抗美援朝的胜利给予了有力支持。
陈云在财政经济上的贡献,不光让他成为党内都认可的稀缺经济人才,还获得了毛主席、周恩来、邓小平他们的高度赞扬。
当然啦,陈云在财政经济工作方面表现出的才能可不是天生就有的,他的财政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出现,跟他青少年时候的特别经历,还有在莫斯科、延安的理论学习,甚至后来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实践都脱不开关系。
陈云出生在如今的上海市青浦县。他小时候,父母既没田又没房,只能靠给人打工干活维持家里生活。陈云跟着他们没几年,由于父母相继去世,就被接到舅舅家生活了。
就在舅家生活的那段时间,陈云萌生出了一些财政经济方面的想法。
陈云的舅父廖文光开了个小酒肆,能维持全家的生活。他结婚多年没孩子,陈云姐弟到了舅舅家后,舅舅把他俩当成亲生的,尽自己所能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
陈云特别敬爱他的舅父,等年龄大了点儿,就去店铺里干活儿,像是劈柴、洗菜、淘米这类杂活他都干,为的是让舅父舅母能轻松些,工作负担不那么重。
就在酒肆当伙计的那段时间,陈云天天看着,慢慢就知道了咋经营店铺、咋做买卖交易、咋能实现盈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他的经济观念。
让人无奈的是,舅父的酒肆后来经营得不好。为了能让陈云日后能有谋生的本事,重新学到一门技艺,他的舅父母费了好大劲把他送进了当地的一家商业学校去培训。
在那段时间里,陈云的学费是一位亲戚给资助的。陈云特别感激他们,也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上学的时候每门功课都能考得特别好。
就因为有这么一段经历,后来陈云在延安主管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时,特别看重对部下「基本功」的训练,要求他们一定得学会「五指分工」打算盘,「差一点都不成」。
陈云从商业学校毕业的时候,也就差不多有个小学的学历水平。他是个好学生,老师特别支持他接着读书。
不过陈云清楚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就离开学校,到酒肆去帮工了。
后来他老师觉得他是个人才,怕他一直在酒肆会耽误前途,专门找熟人,把他弄进了商务印书馆当学徒。
就这样,14 岁的陈云跟家人告别,坐着一条小船到书馆去报到。才过了 2 年,他就从文具柜的学徒变成了店员,在局势动荡的时候,领导工人跟资本家斗争,慢慢变成了一位坚决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那时候,在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队伍当中,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人才不断涌现,不过像陈云这种熟悉财政经济工作的人才却非常少。
陈云自然受到了重用,不管是在中央苏区,还是在延安,又或者后来在东北,主持财经工作的重大使命都交给了他。
陈云确实挑起了这副重担,让我党、我军还有解放区百姓物资供应紧张的情况得到了缓解,有力地支持了我军的战斗。
他还因为这个被评为特等劳动英雄,在咱党开的生产总结与表彰会上受到了大力夸赞。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党首先让陈云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受到毛主席严厉批评】
不过,就这么一位在财政经济工作方面的杰出人才,在 1962 年竟被毛主席狠狠批评了,甚至随后 10 年都被冷落,没法正常工作。
而这所有的事儿,就因为他提的一个经济主张「碰到了雷区」。
特别是在 1958 年到 1960 年这段时间,国内的某些政策还有自然灾害,把咱们国家的工农业生产破坏得特别严重。陈云特别担心这个。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琢磨,1962 年 7 月,陈云想出了一个能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决农业难题的办法。
因为这个,陈云特别高兴,着急忙慌地要把自己的发现跟毛主席汇报。
1962 年 7 月 6 日那时候,毛主席刚从外地视察回北京。陈云知道这消息后,马上给毛主席写信,请求毛主席跟他谈一次,说「大概一个小时就行」。
这样一来,就有了陈云跟毛主席的一小时会谈。
陈云当天下午大概 4 点的时候到了毛主席的办公室。他琢磨出能刺激农民搞经济型生产、让农业产量恢复的办法是「分田到户」。
陈云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发现的情况还有后续能施行的方案,都跟毛主席讲了。当天毛主席啥话也没说,可等陈云走了以后,毛主席越琢磨越觉得不行。第二天早上,毛主席特别生气,还狠狠批评了陈云。
据陈云的秘书周太和回忆,那时毛主席把陈云所提的「分田到户」的主张当成了「分田单干」,严肃地给它定性,说这会瓦解农村集体经济,涉及到「走啥道路的事儿」。
【关于「分田到户」】
陈云说的「分田到户」,既不是改革开放后搞的「包产到户」,也不是毛主席讲的「分田单干」。
他觉得得改变当时「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把土地分给一家一户,将集体经济变成个体经济,这样就能解决「大呼隆」的问题,让农民更积极搞生产,把农业产量提上去。
实际上,在「包产到户」被提出来之前,陈云就有考虑过「包产到户」。不过呢,陈云在应对特殊情况时有个一直以来的想法,那就是「一次退够」。
这在 20 世纪 60 年代还有后来的 80 年代,都是陈云主持国民经济调整时的主要想法,也是他考虑问题与做事的风格。
他觉得要是「退得不够」,那时间就会被拖慢,要把问题处理好就得「大动干戈」,能一次解决是最好的。
就因为有这样的理解和想法,在 1962 年,陈云否定了「包产到户」的提议,觉得它退得不够到位,倒不如干脆分田到户。
这就是毛主席有时在经济工作方面跟陈云出现一些分歧的缘由。要知道,陈云虽说看着挺温和,可看问题很犀利,做事有的时候还偏「激进」。
这使得需要操心更多事儿的毛主席对他的主张也不敢贸然采用,总得反复琢磨,小心尝试。
只是,陈云主张「一退到底」的「分田到户」,这实际上还是因为他在军事上给予了更大的支持。
要清楚啊,那时候蒋介石老是喊着要「反攻大陆」,两边发生军事冲突就差个时间罢了。
总之,1962 年,对于「分田到户」这事,支持的陈云和坚决反对的毛主席都认真思考过。只是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顾虑的东西也不同,所以才有了分歧。
后来实践表明,「分田到户」比起「包产到户」可差远了。「包产到户」才是更契合咱们国家生产发展水平的经营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