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十二兵团的司令官黄维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早年是从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出来的,亦是国民党中央部队中的一员猛将。
十二兵团,世人又将其称作「黄维兵团」,这支兵团是国民党部队的「王牌军」,下属包括4个军以及1个机械化快速纵队,士兵人数高达12万多人,就连武器也是当时最先进的全副美械装备。
当初组建十二兵团的时候,关于让谁来挂帅领衔的事情,可着实让蒋介石费了一番脑筋。
国民党中,不少人都推荐胡琏任命十二兵团的司令官,然而十二兵团的拟定人选,最终却从胡琏变成了黄维。
胡琏之所以会「落选」的原因,还是因为国民党两位高官的激烈反对。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
打完解放战争以后,为了防止华野和中野部队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渗透,国民党开始对关内的军队进行了一番结构调整。
除了绥靖区的作战部队以外,和共产党对战的野战部队也被一起编制为「兵团」,这些「兵团」统一都由剿总和绥署进行指挥。
1948年,国民党部队决定成立六个专门用来针对华野和中野部队的机动兵团,而这些兵团,每个兵团都是一支精锐部队。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被编制来的。
1948年8月,在国民党国防部呈上来的整编方案中,最开始是想以「土木系」的部队为主体来组建十二兵团,再将第3、10、11师的兵力整编调入。
这三个师的战斗力也是整个国民党部队中的佼佼者。
首先说整编11师。
这支队伍的前身是抗战18军,不但土木系的老牌部队了,而且还是国民党五大主力部队之一。
后来第11师还调出来一部分兵力组成了「老虎团」、「英雄团」等精锐部队,这就是后来的整编第3师,之后第3师又被改编成了第10军。
整编第10师也同样是从土木系部队中出来的王牌队伍。
这支部队的前身就是国民党的第十四军,后来为了补充第14军的战斗力,还调入了整编85师的兵力,这也就是后来的第85军。
这样一来,国民党第10、14、18和85军,就被编成了十二兵团的基干。
这四个军队的战斗力如何自不必多说,在所有国民党军队的序列当中,这四支军队所配备的武器都是全械的美械装备,其中第18军更是国民党部队「王牌中的王牌」。
南麻会战中,就算是在粟裕将军亲自指挥上阵的情况下,我军6个纵队的兵力都没能将国民党第18军给吃掉。
第10和14军作为从18军分离出去的王牌部队,其战斗力也是十分了得。
第85军则是汤恩伯的起家部队,其武装标准也是以美械为主。
除了这四大主力军之外,第十二兵团还下辖一个炮兵营、一个坦克营和汽车队。
十二兵团的人选
当第十二兵团正式组建时,时任整编第18军军长的胡琏却意外落选了兵团司令官的职位。
当时兵团内部呼声最高的一直都是胡琏。
胡琏本身的能力是极其出众的,在抗战中也是屡建奇功,甚至在南麻会战中还打出了国民党部队少有的「绝对胜仗」,再加上胡琏之前一直都担任第18军军长的职位,因此就连陈诚都非常看好胡琏来胜任兵团司令官的人选。
虽然第十二兵团主力还是以土木系为主,但是土木系内部对于兵团司令官候选人的预想,最终还是出现了偏差。
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有些复杂,但总的来说,还是因为国民党政府中有两个人激烈反对胡琏当选。
首先是白崇禧的强烈反对。
白崇禧当时在国民党内的地位毋庸置疑,他对组建的第十二兵团拥有直接指挥的权利,因此他的意见对于十二兵团的整个组建工作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而白崇禧与胡琏两人之间的不和睦,也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事情还得从1947年的大别山战事开始说起。
当时白崇禧以「国防部长」的身份在九江地区坐镇指挥围剿刘邓大军,其麾下的部队就包括胡琏的第11师。
而胡琏却经常仗着蒋介石和陈诚对他的信任,对白崇禧的命令指挥视若无睹,白崇禧因此对他大为恼火,却又奈何不得。
两人的梁子也就这样结下了。
如果再让胡琏来担任第十二兵团的司令官,这些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这样一来,白崇禧在华中地区的兵力构成就越来越吃亏了,再来胡琏这样一个自己驾驭不了的人物,白崇禧的地位就会愈发被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白崇禧也担心胡琏带着十二兵团跟自己作对,他自然是不愿意胡琏来任命兵团司令官的。
相反,和胡琏同样作为土木系部队出身的罗广文则更加符合白崇禧的要求。
虽然两人的派系不同,但罗广文却比胡琏容易协调多了,因此白崇禧一直极力推荐罗广文为兵团司令官。
而罗广文这边,一看到白崇禧如此「欣赏」自己,便直接头脑一热,跳出来表态,「若是胡琏当司令,那我也不干了」。
在罗广文瞄上兵团司令官位置的时候,恰逢罗广文的「老长官」陈诚正在上海养病赋闲,根本就没有为罗广文争取出头的机会。
除了白崇禧以外,何应钦也跟着白崇禧对胡琏发出了反对的声音。
何应钦之所以反对胡琏,关键就在于何应钦与陈诚两人势同水火多年,而胡琏本人却一直是陈诚的心腹。
何应钦和陈诚两人在国民党明争暗斗了二十多年,给彼此制造了不少麻烦。
陈诚手下有多员大将,相较而言,何应钦的队伍规模则要小了一些。
虽然何应钦部下也有许多得力大将,但一直以来,都无法完全获得蒋介石的信任。
在这样的状态下,何应钦虽然也在一直收敛自己的锋芒,但他也费尽心思,不敢让陈诚的部队获得更多出头的机会。
因此在关于十二兵团司令官的选员上,何应钦又怎么可能去支持胡琏呢?
然而不论是白崇禧亦或是何应钦来说,这些人都显然低估了蒋介石对陈诚本人的信任程度。
十二兵团的主力毕竟还是以土木系部队为主的,因此在关于司令员人选的问题上,蒋介石最终还是要征求一下陈诚的态度。
于是蒋介石派了林蔚作为特使前往上海,就兵团司令官的事情与陈诚进行深谈,最终陈诚为了平衡这些关系,便推荐了黄埔一期的骨干——黄维。
在陈诚看来,胡琏在黄埔军校的资历也是略低了一些。
黄埔系军队论资排辈一直都是个是个大问题,然而第十二兵团并非只有胡琏的第18军,还有第10军军长覃道善以及14军军长熊授春都是黄埔军校出身的骨干。
在经过反复的权衡之后,蒋介石最终也听取了陈诚的意见,放弃了胡琏,转而提议由黄维来就任十二兵团司令官的位置。
当时黄维正在筹办一个新式军官学校,其实他本人是并不想来当这个司令官的,只不过蒋介石把这个烫手山芋丢给自己了而已,他只得这样硬着头皮上岗了。
而在白崇禧看来,黄维这个「书呆子」明显就要比胡琏好对付得多了。
虽然黄维作为土木系部队,也算是陈诚阵营的人物,但黄维为人老实本分,再加上他又是黄埔一期的学生。
对于黄埔一期的成员,蒋介石和何应钦都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感,因此对于黄维任命十二兵团司令这件事情,大家也都同意了。
就这样,黄维作为兵团司令官走马上任了,而胡琏只能屈居在副司令官的位置。
这个时候,对司令官位置虎视眈眈的罗广文早已负气出走,黄维唯一的依仗也就只有胡琏了。
而胡琏这边,也因为自己落选司令官位置的原因,一气之下离开了部队,借着父亲病种的借口在武汉滞留了很久,一直都不肯归队,也并没有随同十二兵团一起前往淮海的战场。
黄维阴差阳错地被赶鸭子上架,但是他也对蒋介石提了几个条件,第一就是打完这场仗,黄维要继续回去教书,还要继续当军校的校长;第二就是要让他的好朋友李良荣担任兵团副司令来辅佐,并要求李良荣的部队要编入第十二兵团。
对于黄维的要求,蒋介石满口答应,并且还出了文件,然而等到黄维真正上任以后,蒋介石又一声令下,任命李良荣为福建省政府主席,因此不能上任,而李良荣的部队也被白崇禧扣住不放。
这样一来,十二兵团能让黄维真正信任的人实在没有几个。
也正是因为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不断,互相猜忌,这才有了十二兵团被我军围困在双堆集覆灭的结果。
十二兵团覆灭
在所有被消灭的国民党部队当中,实力最强劲的就是这支黄维所指挥的从华中剿总调到淮海战场上的十二兵团。
在淮海战役中,共产党军队本是处于劣势,但由于种种原因,共产党最终硬是扭转局势,强硬击败了国民党80万数量的军队。
纵观整个解放战争的历史,这个战绩也是头一档的存在。
这一仗不论是从歼敌的数量还是质量来说,比起之前的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而言,都是绝对性的胜利。
也正是在这一场战役中,国民党部队的五大主力有其三都被消失殆尽,不论是黄埔系的国军还是关内的中央军,蒋介石的主力部队可谓被一网打尽。
关于十二兵团覆灭的原因,很多人存在不同的说法。
有不少人将其归咎于黄维不善指挥的因素,也有人说是中野部队顽强作战的结果。
自从全面内战爆发以来,国民党第十八军就一直是进攻华中解放区的「急先锋」,基本上是屡战屡胜,气焰一度十分嚣张。
当时蒋介石下令十二兵团增援徐州,1948年11月18日,黄维便带领部队到达了安徽蒙城附近。
淮海战役总前委决定以一部分兵力正面阻击十二兵团,而后佯装不敌,向后撤退,借此来将黄维兵团引诱到陷阱当中,而后再将其围歼。
11月23日,黄维在飞机坦克等重武器的掩护下,计划攻下南坪集阵地。
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为了诱敌深入,当晚便果断放弃了南坪集阵地。
24日上午,十二兵团强渡浍河,向北而去,这样一来,黄维就顺利进入了中野部队之前预设的「口袋形」阵地。
就在此时,中野部队向十二兵团发起了猛攻,黄维这才发觉自己中计了。
十二兵团背水作战,处于极其不利的态势,即便他后知后觉地下令部队向南收缩,但在中野部队强大的火力面前,一切动作都是为时已晚。
中央军委早已下令,不惜最大牺牲也要歼灭十二兵团,哪怕中野部队全部都打光了,能消灭这支王牌部队,那也是值得的。
25日凌晨时分,十二兵团被包围在双堆集地区内。
这个地方地处广阔的平原地带,毫无隐蔽之物,也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战斗资源,更别说筹集粮食或者燃料这些物资了。
十二兵团的十多万人就这样被迫聚集在一个狭小的地区内,一时间竟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黄维这边按照蒋介石的指令,依托村庄,固守待援,但在中野部队的猛追猛打之下,十二兵团的防御系统彻底破裂,其中俘虏黄维以下官兵4.6万余人,毙伤4.6万余人。
至此,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胜利结束。
参考资料:
【1】来自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 国民党将领谈国共大决战 战场较量[M]. 2007:黄维第十二兵团的覆灭
【2】来自 冯光宏著. 十大参谋长[M]. 2004:三斗胡琏
【3】省委党史研究院(省地方志研究院):双堆集歼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