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张养浩:从元朝官员到隐居诗人,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

2023-12-22历史

张养浩是元朝的一位文学家、诗人、曲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传奇。他曾经历过从平民到高官的跌宕起伏,也曾经历过从高官到平民的沉浮沧桑。他的故事可以说是一部元朝的缩影,也可以说是一部悲喜交加的喜剧。

张养浩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平民家庭,他的祖先是唐朝的名相张九龄,但是他的父亲却是一个从商的富翁,所以他从小就有了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气质。他勤奋好学,十岁就能背诵经书,十七岁就能写出优美的诗文。他的才华被山东的一位官员发现,就被推荐为东平的一位教官。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官场,也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官场的复杂和险恶。

张养浩不满足于做一个小教官,他想要到京城大都去寻求更高的职位。他的父亲支持他的决定,就给他准备了一些钱财和礼物,让他去结交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张养浩到了大都,就找到了当时的平章政事不忽木,不忽木是一个喜欢文人的大官,他看了张养浩的文章,就很欣赏他,就把他安排在了礼部做了一个小官。后来又把他推荐到了御史台,让他做了一个监察御史。这是他第二次接触到官场,也是他第二次感受到了官场的荣耀和权力。

张养浩本来以为做了御史,就可以为国为民,监察百官,纠正弊端,但是他很快就发现,御史台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御史台的大臣们都是一些阿谀奉承,贪污受贿,欺上瞒下的人,他们不但不敢监察朝廷的大官,反而和他们勾结,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百姓的利益。张养浩看不惯这些人,就上书皇帝,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朝廷的十大弊端,比如赏赐太多,刑禁太疏,名爵太轻,土木太盛等等。他的奏章写得很有道理,也很有勇气,但是却惹恼了当权者,他被免去了官职,还被编造了罪名,贬为平民,永不得复用。这是他第三次接触到官场,也是他第三次感受到了官场的黑暗和无情。

张养浩失去了官职,也失去了自由,他只好改名换姓,逃离了大都,躲在了一个偏僻的地方。他以为他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但是他没有想到,他的命运还有更多的变化。不久后,皇帝死了,他的弟弟继位,这个弟弟就是元仁宗,他是一个很喜欢文人的皇帝,他听说了张养浩的事迹,就下令恢复了他的官职,还让他做了中书省的参议,这是一个很高的职位,可以参与国家的大事。张养浩被召回了京城,他本来不想再做官,但是他又不敢违抗皇帝的命令,就只好勉强接受了。这是他第四次接触到官场,也是他第四次感受到了官场的变幻和无常。

张养浩做了中书省的参议,他又想起了他当年的理想,他想要为国为民,改革政治,救济百姓,他又开始上书皇帝,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比如恢复科举,减轻赋税,惩治贪官,救济灾民等等。他的奏章写得很有诚意,也很有实效,但是却惹恼了一些朝廷的大臣,他们觉得张养浩是一个多事的人,他们就在背后诽谤他,挑拨他和皇帝的关系,让皇帝对他产生了疑心和不满。张养浩看出了皇帝的态度,就主动请辞了官职,回到了他的故乡,他想要过一种安静的隐居生活,不再和官场有任何的牵扯。这是他第五次接触到官场,也是他第五次感受到了官场的险恶和狡诈。

张养浩回到了故乡,他买了一块田地,建了一座茅屋,种花养鱼,读书写诗,过起了一种田园诗般的生活。他的诗文也变得更加优美和自然,他写了很多散曲,描绘了他的隐居生活,有的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有的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有的抒发出对历史的感慨,有的寄托出对未来的憧憬。他的散曲被人们传颂,被认为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他和另一位散曲家张可久被称为「二张」。他的散曲中最著名的一首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常为人引用: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躕。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张养浩以为他的隐居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是他没有想到,他的命运还有更多的变化。元朝的统治越来越腐败和衰落,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困苦和艰难,各地的起义军纷纷起兵反抗,其中最强大的就是红巾军,他们的领袖是朱元璋,他是一个农民出身的英雄,他有着雄扁的气魄和远大的抱负,他想要推翻元朝,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他的军队攻占了江南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张养浩的故乡,他派出了他的大将徐达去招降张养浩,希望他能够为自己效力,为自己出谋划策。

张养浩被徐达找到了,他很惊讶,也很犹豫,他不知道该不该接受朱元璋的邀请,他对元朝已经失去了信心,但是他对朱元璋也不太了解,他不知道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明君,他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够给百姓带来幸福,他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够实现他的理想。他问徐达,朱元璋是怎样的一个人,徐达说,朱元璋是一个有志有才有德的人,他是一个能够兴复汉室,继承中华的人,他是一个值得张养浩效忠的人。张养浩听了徐达的话,心中有了一些动摇,他想要见一见朱元璋,亲自和他谈谈,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如此。

张养浩跟随徐达去了朱元璋的大营,他见到了朱元璋,他发现朱元璋是一个相貌平平,气度不凡的人,他和张养浩谈了很久,他对张养浩表示了敬意和赞赏,他说,张养浩是一个博学多才,忠义正直,敢言敢行的人,他是一个能够辅佐他的人,他希望张养浩能够加入他的队伍,为他出谋划策,为他建立功勋。张养浩听了朱元璋的话,心中有了一些感动,他觉得朱元璋是一个有诚意有才能有气节的人,他是一个能够改变时代,开创历史的人,他是一个值得张养浩跟随的人。他决定了,他要为朱元璋效力,为朱元璋奋斗,为朱元璋牺牲。

张养浩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他成了朱元璋的谋士,他为朱元璋提供了很多建议和意见,比如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军纪,比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制,比如推行了一套公平的赋税,比如实施了一套慈善的救济,比如发展了一套繁荣的文化。他的建议和意见都得到了朱元璋的采纳和实施,他的建议和意见都为朱元璋的事业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和贡献,他的建议和意见都为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善和幸福。他的名声和地位也随之提高,他被朱元璋封为了太子太傅,这是一个很高的官职,可以辅佐太子,参与国家的大事。这是他第六次接触到官场,也是他第六次感受到了官场的荣耀和权力。

张养浩做了太子太傅,他以为他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但是他没有想到,他的命运还有更多的变化。朱元璋的事业越来越成功,他最终打败了元朝,建立了明朝,他自己登基为皇帝,他的儿子继承了太子的位置,他的大将们都被封为了王侯,他的谋士们都被赏赐了金银,他的百姓们都享受了安定,他的国家都展现了强盛。张养浩为朱元璋的成就感到高兴,也为自己的贡献感到自豪,他觉得他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他的人生终于圆满了。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他开始变得越来越猜忌和残暴,他怀疑他的大将们有野心,他杀了他的大将们,他怀疑他的谋士们有异心,他杀了他的谋士们,他怀疑他的儿子们有不孝,他杀了他的儿子们,他怀疑他的百姓们有不忠,他杀了他的百姓们,他怀疑他的国家有不安,他杀了他的国家。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他的眼中只有杀戮,他的耳中只有哭泣,他的嘴中只有谎言,他的脑中只有疯狂。他变成了一个暴君,一个魔王,一个恶魔。

张养浩看到了朱元璋的变化,他感到了震惊和悲哀,他不敢相信这是他曾经敬佩和跟随的人,他不敢相信这是他曾经辅佐和奋斗的人,他不敢相信这是他曾经效忠和牺牲的人。他对朱元璋失去了信心,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他觉得他的理想被背叛了,他的人生被毁灭了。他想要劝说朱元璋,让他回头是岸,放下屠刀,但是他知道这是徒劳的,朱元璋已经不是那个朱元璋了,他已经不听任何人的劝告了,他已经不在乎任何人的感受了,他已经不留任何人的性命了。张养浩只能默默地忍受,等待着朱元璋的杀手来找他,结束他的生命。

终于,那一天来了,朱元璋下令杀了张养浩,他没有给他任何的理由,也没有给他任何的机会,他只是冷冷地说了一句:「张养浩,你罪该万死!」张养浩听到了这句话,他没有流泪,也没有哀求,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朱元璋,你何必如此!」他就被拖出了宫殿,被斩于市,他的头颅被高高地挂在了城门,他的尸体被随意地丢在了路边,他的家人被全部灭门,他的财产被全部没收,他的名声被全部抹黑,他的一切被全部毁灭。这是他第七次接触到官场,也是他第七次感受到了官场的黑暗和无情。

张养浩死了,他的故事也结束了,但是他的精神却没有死,他的故事却没有结束,他的诗文被后人传颂,他的散曲被后人演绎,他的事迹被后人记载,他的名字被后人敬仰,他的一切被后人复兴。他被认为是元代的文化巨匠,他被认为是明代的政治先驱,他被认为是中华的民族英雄,他被认为是世界的文明典范。他的故事可以说是一部元朝的缩影,也可以说是一部悲喜交加的喜剧,也可以说是一部不想当官的官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