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彭老总计划:以59万志愿军250架战机反击,毛主席为何取消?

2023-12-31历史

了解抗美援朝战史的朋友都知道,只有5次战役以数字命名。因为这五次战役规模都很大,半岛全线交兵,而且纵深范围广,每次战役推进十几到几十公里不等。第5次战役以后,战争进入了以阵地攻防为主的对峙阶段,此后的战役一般都以时间和地点命名。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第5次战役结束以后,彭老总曾提出过第六次战役计划,该计划不论是投入兵力、使用兵种、还是预备作战时间都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空前的。但就在志愿军全军上下摩拳擦掌,准备出动之时,毛主席却建议推迟,并最终取消。这次大规模作战计划是怎样作出的?为何最终会被取消?

今天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一下抗美援朝战争第六次战役的前前后后。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彭老总派邓华回国报告,并要求他经过平壤时听取金日成关于今后作战方针的意见。客观地说,第五次战役志愿军是失利的,但金日成仍然未抛弃速胜的心理,提出6月末或者7月中再发起一次大规模反击,并打算将其3个机械化师编成1个机械化军团配属给彭老总指挥。

就在此时,美国也通过苏联提出希望与中国进行谈判。6月初,金日成亲自到北京与毛主席商讨战场形势。毛主席提出了「边打边谈」的方针,最近两个月不发动大规模反击,而是加紧休整,补充人员和物资,积极防备敌人进攻。如果谈判进展不顺利,8月发起大规模反击。

1951年7月10日,开城谈判开始,但美国并没有诚意,进展非常缓慢。到7月24日,连谈判议程的问题都未能达成一致。尤其是在军事分界线的问题上,中方代表提出恢复战前状态,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

美方代表却蛮横地提出所谓的「海空补偿权」,即美方有强大的海空力量,应该在军事分界线的划分上得到相应的补偿。美方把军事分界线划在志愿军防线后方,企图不战而获取1.2万平方公里土地。

这自然遭到我方拒绝,谈判代表邓华、解方建议:「没有外部动力,要想敌人撤回三八线以南十公里是极端困难的。谈判需要战斗胜利配合,并须作破裂之军事准备。」进行大规模反击就显得更为必要。

彭老总在制定第六次战役计划时,设想跟前几次战役一样,先放敌人北进十几公里,待其分散兵力,再打掉其突出部。这样不仅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对我比较有利。

但根据美方资料显示,5月17日,杜鲁门就批准了一份文件,明确不再以实现军事占领全朝鲜为目标。「联合国军」转入战略防御阶段,并加强了阵地工事,构筑了所谓的「堪萨斯——怀俄明线」的纵深防御。

由于敌人不发起大规模进攻,加上其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体系,而我军多兵种参与作战需要更长时间的准备和练习,因此「八月反击」被推迟为「九月反击」。但这期间,志愿军仍不断对敌阵地发起小规模进攻。

8月初,彭老总向毛主席报告了第六次战役的意图和基本设想,随后又进行了适当修改。基本部署是分为两个梯队:

第一梯队为志愿军8个军,攻击1个月左右。以第19兵团3个军牵制铁原至临津江西岸之敌,阻击铁原以南敌军北援助。同时集中第47、第42军包围歼灭铁原地区的美第3师。

以第26军和第20兵团2个军,一部牵制当面敌人,集中主力突破后,视情况歼灭金化东西地区的美第25师和南朝鲜军第2师。

第二梯队为志愿军5个军。如果第一线损失过大,无法继续作战,则投入第二梯队再持续一个月攻势。

特种兵参战预计有榴弹炮3个师,战防炮1个师,火箭炮1个师,坦克3个团,加上各部配属炮兵,共有2119门炮火。

以上计划,仅志愿军步兵参战兵力就多达13个军。虽然当时各军具体兵力没有详细记载,但毛主席6月份致电彭老总指示具体准备工作时,就提出:「迅速补充3兵团及19兵团至每军四万五千人。」按照志愿军编制,入朝的作战各军一般在4-5万人之间。

结合以上情况推测,如果以各军平均4.5万人计算,加上炮兵部队,保守估计仅志愿军参战人数就达59万人以上,规模空前。

这次计划最大的看点是,志愿军空军首次大规模到前线作战。由于志愿军空军组建时间较晚,一直处于训练状态。加上苏联害怕提供给志愿军的米格15战机落入美军之后,要求只能在后方掩护交通。在没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下,前线坦克部队也不敢大规模参战,因此历次战役志愿军也都打得非常艰难。

8月初,彭老总曾询问了空军情况。空军司令刘亚楼报告称,当时空军共有22个团,每个团25架飞机。有的部队技术还不娴熟,能立即参战的有10个团,共250架飞机。

以上计划预计作战时间2个月左右,每个月歼敌4万余人,使美国彻底屈服,达成以三八线为界,撤出在朝外国军队的目标。

此前,志愿军由于后勤供给能力弱,每次进攻只能依靠士兵自身携带7天左右补给,因此每次攻势也只有7天左右。这一弱点被李奇微抓住,制定了所谓「磁性战术」,每次防御时坚守7天等志愿军攻势减弱后再伺机发起反击。

但志愿军第六次战役作战计划不仅参战兵力空前,而且攻势能持续2个月,必然能对敌人造成出其不意的打击。唯一的变数在于,美军已经加强了前线阵地,在其拥有绝对炮火优势的情况下,志愿军能否攻破其防线。

计划制定后,志愿军加紧了作战准备。第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主动请战:「打第六次战役心中有底,希望总部早下命令。」此时苏联各兵种顾问也进入朝鲜,志愿军入朝兵力增至77万,人民军兵力增至44万,战争可谓一触即发。

但此时形势又发生了变化。毛主席接到彭老总的作战计划后,召集各部部长开会研究,最终提出「加紧准备,推迟发动大打更为有利。」至于为何推迟的具体原因,会后军委曾发过一封电报给彭老总,进行了详细解释。具体为:

1、政治原因。判断美军反对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政治原因大于军事原因,并不希望因此而造成谈判破裂。因为一旦双方再次大打,美军想扩大战争进攻中国大陆会遭到英法反对,而不扩大又很难在朝鲜取得决定性胜利,谈判破裂对其并不利。美方只是在拖延时间,一是企图压迫志愿军让步;二是等待其国内会议增加军费。

对于志愿军来说,如果谈判还在继续,主动发起战争在国际上要面临较多压力。如果战争胜利了则好,万一战果不明显甚至失利,不论谈判还是在国际影响上都对我不利。

2、空军原因。彭老总在制定作战计划时设想有空军入朝参战,但战机要飞到38线附近作战,必须从朝鲜境内起飞以尽量缩短航程,大批战机入朝就需要更多的机场。

从4-9月,在后方休整的部队都参与过机场建设任务。9月初董其武绥远部队改编成第23兵团,主动请战,入朝担负机场修建任务,预计要到10月底才能完工。但是美军似乎察觉了志愿军的意图,不断对正在修建中的机场进行轰炸,使这些机场一直无法启用。空军也就无法按预定时间参战。

3、天气原因。7月下旬以来,朝鲜连续降暴雨,形成了40年罕见的山洪,大量工事、桥梁、道路被冲毁。而且朝鲜的雨季要持续到八月底才能结束,朝鲜境内几条大河流上的桥梁均无法修复,运输车辆也无法通行。据8月18日的统计,一线13个军的存粮只能够供应3到6天,二线部队也只能够供应13天。

不仅无法支持发动大规模作战,连基本生存都存在困难。弹药储备虽然够一个月,但还未弄清雨水侵蚀程度如何,在后方道路不通的情况下,发起攻击风险太高。不得不让人叹息,志愿军总是差一点点运气,比如长津湖的极寒天气也是数十年罕见导致我军受损严重。

4、战术原因。邓华向彭老总提出建议,敌军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已经构筑了坚固的现代化立体防御工事。我军以目前情况发起进攻,不论是否能攻破其阵地,伤亡和消耗必然会大。但如果敌人离开阵地向我发起进攻,我则更有把握将其打垮,代价也不会很大。

其实这个建议也符合彭老总最初的设想,就是让敌军北进十多公里再打。综合以上种种原因,彭老总也决定继续推迟反击时间。

出乎志愿军意料的是,美军却立即开始了行动。其地面部队接连发动了「夏季攻势」「秋季攻势」,空军也发起了「绞杀战」。美第五航空大队,每天规定一段15-30英里长的铁路,安排32-64架次的大机群进行轰炸。由于洪水和美军的轰炸,朝鲜北部1200余公里长的铁路只有290公里能通车。

这之后,志愿军转入对抗敌军「夏季攻势」「秋季攻势」的作战当中,并且取得了胜利。从战果上来看,中朝联军在两个阶段的作战中分别歼敌7.8万和7.9万人,这说明依托阵地进行战术反击更有利于歼灭敌人,而没有必要发动大规模的主动进攻。至此,第六次战役计划彻底取消。

后来这个彭老总这个计划被批为「军事冒险主义」。某种程度上看,「冒险」与「猛」在作战上意义是相近的,也是魄力的体现。翻开我军的战史,有几个名将不是以「猛」著称?比如外号疯子的王近山,外号梁大牙的梁兴初,打了英国军舰再上报的陶勇,当过十一次敢死队长的许世友,能调动林帅指挥的钟伟……

没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是很难成为一个优秀指挥员的。【亮剑】火了以后,大家把这种精神归纳为「亮剑」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取胜秘诀就是敢于亮剑。大家也把那些打得猛的将领称为「李云龙式人物」,要我说,李云龙比起前面提到的那些猛将真的差太远了。

抗战时期,彭老总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发起百团大战,战后统计人均发射子弹量不到10发,而这已经算是八路军一个富裕仗了。这种条件下发动大规模作战,谁又有必胜的把握呢,靠得不就是一个「猛」字吗?

如果彭老总不具备这种「冒险」精神,他就不会接下抗美援朝这副担子。毛主席也不会写出那句「谁能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这次大规模战役虽然未能发动,但也产生了一定作用。志愿军的兵力调动和物资准备,「联合国军」是侦察到了的。据后来美国解密的文件看,李奇微已经向美国当局提交了报告,称:「一旦天气好转,敌人将发动全面战争。」这引起了美国当局的不安,而不敢轻易停止谈判。

大量兵力在朝鲜集结,进可攻,退可守,就如同原子弹一样,在不使用的时候,威慑效果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