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开国大将粟裕,为何令毛主席刮目相看?主席直夸:此人必成大器

2024-01-23历史

1961年,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立下赫赫战功的蒙哥马利元帅来到中国进行访问,在会见毛主席时,毛主席亲切地握着这位外国著名军事家的手说:"在中国我的战友里,粟裕最会打仗。"毛主席在外宾来访中对粟裕的这一评价,足以证明对粟裕军事指挥能力的欣赏和信任。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漫长的一段时间内,粟裕并没有得到主席的直接提拔,而是历经数次战斗,他个人的军事指挥能力才逐渐被毛主席发现,并最终委以重任。那么,军事粟裕究竟经历过哪些战役才逐渐被毛主席重用?历经战争磨炼的粟裕,又在他的一生中总结了怎样的军事经验?

(大将粟裕)

长征途中与中央失联,被报牺牲毛主席直呼"不可能"

1929年,毛主席受中央调遣到福建闽西进行考察工作,粟裕担任毛主席的贴身警卫连连长一职——这是二人历史上的第一次会面。在会面之前,粟裕便已对毛主席心向往之:无论是主席、朱德提出的"十六字"游击战要诀,还是1928年总结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粟裕都已烂熟于心。这些贴合前线军伍指挥的理论,让粟裕渴望有机会一睹历史伟人的阵容。但遗憾的是,在毛主席到福建、闽西的考察过程中,因工作繁忙而无缘和粟裕有过多的交流,致使毛、粟二人第一次历史上相遇的机会被擦肩错过。但在此时为数不多的交集中,粟裕为人低调,兢兢业业的一线战士形象却被毛主席铭记在了脑海。

然而好景不长的是,1933年蒋介石集结一百万兵力,对江西中央苏区开展"第五次围剿"。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领导,中央苏区在1934年陷入到了极为被动的境地。值此危难之际,粟裕被中央派遣组成"抗日先遣队",令其到赣北、皖南一带活动,宣传党的抗日救亡工作。直至1979年底,时任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才向曾经身在先遣队的粟裕透露:"当时以王明为中央的领导班子已经意识到了中央苏区已经面临是否严峻的问题,所以才派遣一支先遣部队北上,目的是作为引子,为中央红军南下开辟道路。"尽管当时粟裕不知中央的真实战略意图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加入先遣队确实"九死一生"。可即便如此,粟裕还是毅然接受中央的命令,加入到先遣队中。

(粟裕)

然而,抗日先遣队北上的过程注定充满了艰难险阻。1934年,粟裕所在抗日先遣队与方志敏红10军团汇合,途径谭家桥时遭国民党军队伏击。由于敌军伏击,加之敌军空军袭扰的影响,我军在这场战争中受损严重。先遣队和红10军团兵败之后被迫退至赣北地区不久,又在怀玉山遭到国民党军团团包围。最终方志敏被俘杀害,而身为参谋长的粟裕则仅率800人成功突围,并向浙南地区挺进,开展长达数年的敌后游击战争。

粟裕虽然成功突围,但却因当时通信不便,加之深入敌区与中央彻底失去了联系。后中央红军成功北上至延安后,毛主席多次派刘英等人打探下落不明的粟裕是否存有消息,但几经调查,刘英给毛主席的汇报都是:"粟裕同志可能已经牺牲了。"见到粟裕身在"牺牲烈士"的名单中时,毛主席坚决说:"我相信粟裕同志还活着!"但沉默一阵后,毛主席便又补充道:"还是写上吧。"

(粟裕)

直至1938年,粟裕才与刘英取得联系,粟裕"还活着"的消息经过电报被项英收到,并最终由项英通电给毛主席。得到消息后的毛主席十分兴奋地连连自语道:"粟裕还活着!粟裕还活着!"接着便将"粟裕还活着"的消息通报给延安全军,以作为艰苦斗争的楷模进行宣传。同年4月,粟裕受中央调度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一职,正式踏上其坐镇一方的大将生涯。

两次战役,粟裕被毛主席刮目相看,称其为"一方大将"

虽然粟裕在浙南地区历经九死一生后得到升迁,但相比我军的其他大将,粟裕所立功勋依旧相对逊色,直至两场战役的发生,使毛主席彻底对粟裕刮目相看。

第一次战役是1940年的黄桥战役。1940年,我军获得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胜利,沉重打击日军及日伪势力,但这场战斗中我军的杰出表现也让国民党看到了我军潜在的实力,于是在当年开始对我军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袭扰,并最终为1941年针对新四军的"皖南事变"埋下伏笔。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拥兵十万,对苏北地区粟裕所在的新四军部队发起进攻。当时陈毅、粟裕二人分别担任苏北地区新四军纵队的正、副指挥,出于民族大义和抗日大局出发,二人坚持有利、有理、有节的斗争立场,先让出姜堰一地,并给予国民党地方军陈泰运、李明扬、李长江等人枪械,使国韩德勤在政治上陷入孤立。见新四军节节退让,韩德勤更为骄狂,遂令1.5万先头部队,兵分两路对黄桥开展进攻,欲图彻底将新四军驱逐出苏北地区。面对敌军咄咄逼人的攻势,陈、粟二人制定了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方针,部署新四军苏北第三纵队镇守黄桥,第一、二纵队于黄桥西北地区埋伏,伺机穿插,最终以7000兵力对来犯的1.5万国民党军形成三面合围之势,经过鏖战,国民党军仅有4000余人遁逃。经此一役,我军彻底在苏北地区站稳脚跟,华中地区抗战的局势也因此被打开。

(粟裕与陈毅)

第二次令毛主席颇为欣赏的战役则是在1944年秋至1945年的天目山战役。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法西斯在各地尽显颓势。但在世界各地出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预兆之际,国民党军却有意无意地节节败退:一方面,国民党军因上层贪腐,自身作战能力与日军存在悬殊;另一方面,地方国民党军希望借日军、日伪之手打击我军,压缩我军生存空间。1944年,为预防美军可能在中国东南地区登陆,威胁中国上海、南京一带,日军遂在温州、福州地区登陆,而国民党未经抵抗便全线西撤,给全国抗战带来新一轮严峻的危机。粟裕所在新四军部临危受命,在中央命令下挺进苏浙皖边、浙江沿海一带,打开我国东南地区抗战的局面。但面对一心救国的新四军,国民党顽固派却全面对我军进行阻挠,前后派遣多达59个团的兵力对我军开展三次进攻,我军被迫进行反击。粟裕先率新四军第一、二、三纵队佯装撤退,以麻痹敌军,待敌军攻克天目山,深入我军境内后,粟裕率军奋起反击,共歼灭敌军1.36万人,使苏浙皖边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为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开展苏中战役、挺进大别山战役奠定了基础。

在天目山战役获胜的消息传至毛主席耳畔时,毛主席兴奋地对周围人说:"从一线出身的粟裕,未来一定能成为一个大将人物。"历经两场战役后,毛主席令原为师长军衔的粟裕可以在必要时指挥两个师的兵力,正式将粟裕起用为地方的一员大将。

斗胆直陈,谏言三次改变中国战局

毛主席重用粟裕后,粟裕便积极参与中央的战略规划布局,并多次斗胆直言提出建议,这些建议深刻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趋势。而毛主席也从谏如流,多次采纳粟裕的建议,使得二人成就了一段佳话。

粟裕的第一次向中央谏言是在苏中战役期间。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率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苏中地区亦在国民党军的进攻范围之内。为获得国内战争的初步胜利,提振军队士气,国民党甚至派出张灵甫、李默庵等多名战将前来助阵,更有蒋介石的嫡系"王牌军"参与战斗。在敌我悬殊的势力对比之下,毛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建议粟裕所在华中野战军撤出苏中,从西南突围打通淮南要道。而粟裕却为此提出截然相反的意见:认为当前敌我实力差距虽然悬殊,但在我军在当地具有情报优势,而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如在此地先打上几仗,消灭敌军有生力量再撤出苏中。粟裕将这一建议上交给中央后,毛主席认为粟裕身在一线,更了解实际情况遂将苏中战役的指挥权全部交给粟裕,粟裕也因此大展拳脚,打出了"七战七捷"的神话,更创下1比15的历史性战损比。当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的消息传至毛主席的耳边时,毛主席甚至怀疑军报是否有误,而在确认军报的真实性后,毛主席则大喜过望,并亲自表示:"以后军事战略的部署,都要和粟裕多商量一下。"而此时远在东北的林彪在得知粟裕打赢苏中战役后,也发出慨叹说道:"这个粟裕,真会打神仙仗。"

(苏中战役)

粟裕的第二次斗胆直陈则是在1948年战略反攻阶段,这一时期国民党的有生兵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消灭,但何时进入战略反攻,如何开展战略反攻却仍是让中央悬疑未决的难题。最终,中央决定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打开战略反攻序幕。但毕竟大别山区临近国民党南京中央地区,一旦被蒋介石发觉,则有孤军深入,被敌群起而攻的风险。粟裕在嗅到这一军事行动背后的危机时,便向中央提出【对敌后作战建军之意见】,自告奋勇地提出自己率一支军队渗透至江浙东南地区,对敌进行袭扰,从而为刘邓大军的军事行动开辟道路。毛主席听闻后深感粟裕的无畏和直言,于是便向周恩来、任弼时等人称:"以后凡是中央会议决定的文件,先送粟裕,再送到我手中。"最终,粟裕成立的东南野战军吸引了敌军的注意,为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粟裕的第三次谏言则是在1948年中央决定华野三纵队是否过江作战的时候,粟裕表示:"华野三纵队过江虽能对蒋介石形成威慑,但在此之前应在中原地区打上几场歼灭战,使敌胆寒,不敢小觑我军。"于是在粟裕坚持下,华中野战军先后发起豫东、济南两次战役,歼敌9.4万人,使蒋介石重点进攻我军解放区的"拳头"软了下来,中原地区战局格局就此转变,并为后续的淮海战役埋下了伏笔。

(粟裕在前线指挥作战)

粟裕多次在战争中的获胜,使有"军神"之称的刘伯承也夸赞他是"解放军最优秀"的战士。在英国著名将领蒙哥马利在从毛主席口中了解粟裕的事迹后,更是将粟裕视作比肩拿破仑的军事偶像。粟裕将军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南征北战,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立下了卓著的功勋,他是新时代中我们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也是中国革命史中一座永恒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