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从国民党方面看淮海战役(11月28日):三条不归路

2024-07-28历史

1948年11月28日,南京蒋介石官邸,「有关徐州杜聿明集团徐州撤退作战方案」会议正在进行,国防部三厅厅长郭汝瑰正在介绍着他们初步拟定的方案:「建议徐州主力经双沟、五河与李延年兵团会师后西进,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郭汝瑰所定的撤退路线,是先稍稍向东探出,迅速脱离粟裕设在津浦路两侧的主力,然后迅速南下,到达五河再向西到蚌埠一线。

对于这一方案,心急如焚的杜聿明忍不住给怼了回去。「在这样河流错综的湖沼地带,大兵团如何运动,你考虑没有?」对于杜聿明的质问,郭汝瑰没有反驳,或许他已经是江郎才尽了。这个方案所定的路线,确实是一条死路。其实,几十万机械化部队走进河网密布地带,第5军不是没干过,当初他们就是沿着这条道路打进山东、中原的,但今非昔比,失去民心的他们一头扎进这一地域,便会立即成了瞎子、瘸子,机械化反而会成为部队前进的累赘。

这条死路,连他的对手粟裕,都连说了几句:「走两淮,不会的,不会的,绝对不会的。」

两淮走不得,有人又问:「左翼打不得,右翼出来包围攻击如何?」也就是说,出徐州城,往西探头,猛然回师对津浦路上解放军实施抚背而击,然后南逃。杜聿明对此不置可否,刘裴却连说:「打得!打得!」

其实,这条路更走不通,以杜聿明集团现在的实力,想逃跑都难,怎么可能再实施一次「抚背而击」,然后再安全撤退呢?

从刘裴、郭汝瑰制定的两案来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离开津浦路,在南北方向上画两条弧线,国民党部队无论选择哪一条路线逃跑,解放军都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实施迎头拦截。这或许正是国防部里这两个「坏人」所迫切需要的。

大会议而不决,小会很快决断,蒋介石以极其爽快的态度同意了杜聿明提出的撤退方案:「让黄维守着,牵制敌人。将徐州的部队撤出,经永城到达蒙城、涡阳、阜阳间地区,以淮河作依托,再向敌人攻击,以解黄兵团之围。」

杜聿明制定的路线是一个大三角式的迂回撤退,先向西,再向南。从行军路线的设计上,着力避开了粟裕集结于津浦路两侧的重兵,能起到「出奇而逃」的效果,如果进展顺利,极有可能得逞。

杜聿明这条撤退路线,成败的关键不仅仅是「机密」和「速度」,还有更重要的一条,那就是「让黄维守着,牵制敌人」,说得再不好听点,是要拿黄维集团的死,换杜聿明集团的生。

最后,杜聿明所要的三个前提条件,一个也没有落到实处,部队撤退之前,银行都跑了,市民都知道了,无密可保。道路拥堵,一天走不出五十里,谈什么兵贵神速?队友黄维老实听话,倒是固守而不待援,牵制着了中野主力,最终没有保住自己,也没有救得下队友杜聿明,落了个李死桃亦僵的下场。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