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袁世凯问张作霖:你是要军队,还是地盘?张作霖机智回答逃过一劫

2024-07-28历史

——【·前言·】——»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传奇人物,他就是被称为「东北王」的张作霖。张作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智慧和勇气使他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人物。然而,在他辉煌的一生中,他也曾面临过巨大的挑战和危险,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他与袁世凯的交锋。

在袁世凯成为民国大总统之后,他曾向张作霖提出过一个致命的问题:「你要军队还是要地盘?」这个问题对于张作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他知道,无论选择哪一个,都可能意味着自己的灭亡。然而,张作霖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气,成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从而逃过了一劫。

那么,张作霖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他和袁世凯之间的交锋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探寻张作霖的智慧与勇气,以及他如何在这个充满阴谋与权谋的时代中,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故事。

——【·一代枭雄,被当成「土包子」·】——»

清朝走向终结的时候,袁世凯这位曾经建立北洋新军的重臣再次被启用,他受到隆裕太后的邀请前往紫禁城商议国家大事。这次邀请并非一般的恭维,因为当时袁世凯已经声望超过了宣统皇帝本人,双方都清楚这次的讨论主题将是皇帝退位的相关事宜。

初见隆裕太后时,袁世凯准备如往常一般下跪行叩头之礼,却被太后拦阻下来。隆裕太后哭泣着说:"如今时局已然不同,你哪里用得着给我下跪?"经过一个多月的磋商,最终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选择了让步,宣统皇帝退位并委托袁世凯组建共和政府。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正式颁布退位诏书,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从此终结,中国封建制度也画上了句号。

三月十日下午三点,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然而,权力使他的野心也与日俱增,总统的位置远远无法满足他复辟帝制的欲望。就在袁世凯朝野纷争之际,距离北京不远的东北地区也正崛起了一股新兴势力,其领导者后被称为"东北王"的张作霖。

张作霖1875年出生在辽宁海城的一个贫困农家,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晚期,内忧外患不断,东北地区更是受到了日俄两国的觊觎。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张作霖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尽管生活困苦,但他从小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个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由于家境贫寒,张作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但他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和学习。为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他决定投身军旅。然而,由于没有背景和人脉关系,他只能在军队中担任一名普通士兵。在这段期间,张作霖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逐渐崭露头角,积累了一定的声望。

退伍后,张作霖回到了家乡。他发现家乡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军阀和外国势力的压迫。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也为了帮助家乡人民摆脱困境,张作霖决定组织一支武装力量。他召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开始在山上建立根据地,与当地的土匪势力抗衡。

在这个过程中,张作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理念。他认为,要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就必须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同时也要学会与各种势力周旋。因此,他开始与各地的军阀和外国势力打交道,既争取他们的支持,又巧妙地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张作霖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东北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带领着这支队伍,与各种恶势力斗争,保护了家乡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这个过程中,张作霖的名声越来越大,他也逐渐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一位重要人物。

张作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深知,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必须掌握更大的权力。于是,他开始积极谋求更高的地位,最终成为了东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在这个位置上,张作霖一方面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另一方面也在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

随着日本侵略势力的日益加剧,张作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试图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与日本保持合作之间找到平衡,但最终未能如愿。在日本的阴谋下,张作霖在一次火车事故中不幸遇难。

尽管张作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国家为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一生,既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诗,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中国在那个动荡时期的艰难历程。

1909年清政府将张作霖招安,将其列为东北地区众多大小不一的军阀之一。然而,张作霖出众的军事才能和对手下严格的管理使他脱颖而出,清朝皇帝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决定拉拢他,希望借助这支原先的土匪队伍来整顿东北其他武装力量。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东北亚的政治格局,也为当地的一些野心家提供了机会。其中,张作霖便是那个时代典型的代表人物。他在战争中巧妙地利用了日俄双方的矛盾,通过向双方提供情报、物资甚至直接参与战斗的方式,为自己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和影响力。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让他成为了东北地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战争结束后,张作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深知要想在乱世中立足,必须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因此,他开始在东三省和内蒙古一带剿匪扫毒,有效地维护了当地的治安。他的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使得他的名声逐渐传开。清朝政府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予了他「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的爵位,这标志着张作霖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然而,张作霖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当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张作霖立刻看到了新的机遇。他深知袁世凯的实力和影响力,决定主动向其靠拢。于是,他带着亲信前往北京,向袁世凯表示忠诚。这次进京之行,张作霖不仅赢得了袁世凯的信任,还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权力。从此,张作霖与袁世凯之间的较量也由此展开。

——【·装傻充愣自导自演,·】——»

中国历史上的军阀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路实力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激烈纷呈。其中,袁世凯和张作霖这对来自东北的"雄狮"之间的恩怨情仇,正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最初,袁世凯出于集中力量对付革命党的考虑,在1913年召见了当时奉天军人张作霖。张作霖识时务者为俦佬,在首次会面时便向袁世凯行三跪九叩大礼,将其捧为等同于皇帝的地位。这番恭维之举成功取悦了袁世凯,令他对张作霖印象深刻,托付东三省的重任于其手中。张作霖随即着手整顿军备,赢得袁氏的赞赏。

随着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的企图逐渐露馅,两人的关系也开始出现裂痕。1915年春,袁世凯召见各级将军,探其对复辟的态度。张作霖作为东北地区的实权人物,其态度对袁世凯来说至关重要。在会议上,张作霖出于谨慎,仅表态愿"赴汤蹈火",并未表露真实想法。他深知袁世凯多疑的性格,因此选择了一种模棱两可的回答,既不得罪袁世凯,也为自己留了后路。

同年夏天,张作霖第二次进京会见袁世凯,却故意做出豪爽粗鲁的形象。他包下了当时北京著名的八大胡同等风月场所,大肆挥霍,纵情享乐。张作霖的这一做作表现,无疑是对袁世凯的一种试探和暗示。他通过这种方式向袁世凯传递了一个信息:自己不过是一个粗人,胸无大志,只关心享乐。这一策略极大地降低了袁氏对其的戒心,使袁世凯认为张作霖不过是一个贪恋酒色的武夫,不足为虑。

事实上,张作霖的这一系列行为都是精心策划的。他在袁世凯面前展现出的豪爽粗鲁,并非他的本性,而是为了迎合袁世凯的心理,降低自己的威胁程度。这种伪装使得袁世凯对他放松了警惕,反而更加依赖和信任。张作霖的这种政治手腕,不仅保全了自己在袁世凯面前的地位,也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终,张作霖的这一策略成功,反倒赢得了更多信任。

随着复辟的进程推进,矛盾开始白热化。袁世凯企图调遣张作霖的军队南下平叛,遭到了后者的婉拒。张作霖以装备不足为由搪塞,并借机索要更多军火资源。尽管看穿了张作霖的推脱,但袁世凯为了大局还是妥协了。然而就在装备到位后,张作霖又以东三省局势不稳为由拒绝出征。这无疑是对袁氏权威的公开挑衅。

——【·通过直奉战争走上权力巅峰,被日本人炸死后毁誉参半·】——»

在中国动荡的军阀时代,一股新兴的势力正在北方崛起。这股力量来自袁世凯时期五大亲信"五虎上将"的后裔,被称为直系军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张作霖。

张作霖的野心从未隐藏过。在袁世凯执政时期,他就力图扩大在东北的实力版图。当时东三省由袁世凯的心腹段芝贵掌控,张作霖借助舆论与武力相威胁,最终逼使段芝贵撤离奉天,为自己在东北立足奠定基础。

1922年,直系军阀吴佩孚挑起第一次直奉战争,企图彻底击垮奉系力量。然而,张作霖领导的奉军凭借优秀将领张学良的指挥,最终击退吴军。这场胜利不仅巩固了张作霖在东北的地位,也使张学良成为"少帅"的代名词。

两年后的1924年,中国政局动荡不安,各派军阀势力争斗不休。此时,东北的张作霖,这位出身草莽的军事强人,再次被卷入了这场混乱之中。他之所以再度参战,并非出于个人野心,而是响应了当时皖系军阀卢永祥的号召。卢永祥作为浙江督军,与直系军阀吴佩孚长期不和,为了对抗直系的势力扩张,卢永祥联合了包括张作霖在内的多个地方势力,共同发起了对直系的挑战。

张作霖领导的奉军,以其强悍的战斗力和严密的纪律性著称。在这次战争中,奉军展现了惊人的战斗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山海关,直逼河北的直系军阀老巢。面对奉军的凌厉攻势,吴佩孚不得不采取守势,双方在河北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直系的军队逐渐显露疲态,最终在张作霖的强势进攻下败下阵来。

战争的结果是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奉军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这一胜利不仅巩固了张作霖在东三省的地位,更使得他的声望达到了顶峰。战后,张作霖控制了东三省,拥有了大约30万的大军,成为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之一。他的名声威震四方,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日本人对张作霖的崛起亦盯防有加。尽管张作霖警惕日军的野心,但为了利益,他还是在1924年至1928年间与日方达成协议,容许日军在东北修建多条铁路线。这些线路后来成为日军进攻中国的重要通道。

1928年6月4日清晨,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东北王张作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当时,他正乘坐着他的专列,行驶在沈阳与皇姑屯之间的铁道上。这个专列,被称为「张作霖号」,是他在东北权势的象征,也是他个人安全的堡垒。然而,这一天,这个堡垒被打破了。

据后来调查,此次爆炸是由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并执行的。他们选择在铁道旁的桥梁上安置了炸药,并在张作霖的专列经过时引爆炸弹。这次袭击不仅导致了张作霖的死亡,还造成了包括他的五姨太在内的多人伤亡。

关于张作霖的评价,历史学家和民众之间存在分歧。一方面,他被一些人视为反日英雄。作为东北地区的地方势力领袖,他曾多次拒绝日本的要求,坚持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他的一些决策和行动,如抵制日本的「二十一条」要求、支持抗日战争等,都显示出他对国家主权的坚守。

另一方面,也有批评者指出,张作霖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有时不惜牺牲东北的利益。他与日本保持一定的合作关系,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允许日本在东北进行经济和政治活动。这些行为在当时引起了许多争议,也被后来的历史学者所诟病。

皇姑屯事件的发生,标志着直系军阀统治的结束。张作霖死后,他的儿子张学良接掌了东北的权力,并很快宣布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完成了所谓的「东北易帜」。这一行动意味着中国名义上的统一,但也预示着新的动荡即将来临。不久之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进入了长达八年的抗战时期。

——【·结语·】——»

在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风起云涌,乱世出英雄。无论是直系的冯国璋,皖系的段祺瑞,还是奉系的张作霖,他们都是在那个纷乱时代中涌现出的人物,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改变国家的命运。然而,他们的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

在张作霖的一生中,他的野心和手腕使他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既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又是一个狡猾的军事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他的命运也充满了戏剧性,死在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结束了他的一生。

今天,当我们回顾张作霖的历史,我们不禁要问:在那个充满变数的历史时期,张作霖的选择是否正确?他的崛起和灭亡,又是怎样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这些问题,或许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