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开国少将秘密回乡,发现哥哥正准备出门要饭,当地官员却富得流油

2024-02-05历史

1959年冬天,开国少将(1988年被授予上将)尤太忠接到了家乡的来信。

信中称他的老母亲病重,让他赶紧回来看一看。

尤太忠得知立马往家赶,没想到到家看到后的一幕却让他惊呆了——他的哥哥竟然准备出去要饭。

恰巧不久后尤太忠见到了当地官员,一看到他们,尤太忠就怒不可遏,转身离去。

尤太忠一家为何沦落至此?他见到当地官员后,又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呢?

革命期间,将士们为了保家卫国,不得不背井离乡,尤太忠将军也是一样。

战争年代他在外征战多年,新中国建立后,又有职务在身,一直没有机会回家。

1952年冬天,从朝鲜战场回国汇报工作时,难得有休假的时间,趁这个机会,尤太忠紧赶慢赶地回到了老家河南省光山县砖桥镇。

他与家人阔别多年,这次见面都格外开心。

当时尤太忠母亲的身体还不错,哥哥嫂子的生活也能过得下去,尤太忠心里才踏实一些。

听闻尤太忠回家,邻里乡亲们都来看望,尤太忠热情地同他们交谈着,并计划下午去镇上的小学看一看。

学校校长请他为师生们做一场报告,给他们讲讲革命事迹,尤太忠欣然答应。

在报告会上,尤太忠不止向大家讲述了以往的革命征程,还就当下正在发生的抗美援朝,为师生们分析了国际局势。

他告诉孩子们,只有好好读书学习,将来才能和自己一样保家卫国。

尤太忠将军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全校师生做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报告,大家热烈的掌声一阵又一阵响起。

这掌声既是给尤太忠将军的,也是给无数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的。

晚上,尤太忠与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一起用餐,席间他屡次提到教育的重要性,还说教师责任重大,理应受到社会的尊敬。

尤太忠将军的随和谦虚让众人印象深刻,饭桌上欢声笑语不断,尤太忠也发自内心地觉得亲切。

第二天,尤太忠还见了自己的小学老师,两人一起吃了晚饭,还畅聊到深夜。

公务在身的他,很快就离开了家乡,他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家人和乡亲们,并在回到部队后,给镇上的小学送了竹花篮和一个白瓷和平鸽。

有人说离别时为了更好的相遇,想必尤太忠也是这么想的。

虽然离开了「小家」,但他一直在为新中国这个「大家」做贡献,他相信只要国家好起来了,他的家人也会越来越好。

而他这一走就又是七年,直到1959年,他收到了一个坏消息——母亲病重了。

心急如焚的尤太忠立马踏上了回家的路程,一路上他都十分着急,恨不得插个翅膀飞回去。

一到家乡,他就迫不及待地朝自己家走去,可他刚到门口,就看到几个衣衫褴褛的人从家里出来,手里还都拿着碗。

为首的男人看到尤太忠后,当即愣住了。

尤太忠仔细辨认了一下面前这个瘦骨嶙峋,衣衫破烂的男人,才发现这竟然是自己的哥哥尤太俊,他身旁的是嫂子和孩子们。

尤太忠震惊不已,他问兄嫂这是要干什么去,怎么会成这个样子?

兄长这才告诉他,家里实在太困难了,他们这是准备出门去要饭。

尤太忠没想到家里的情况糟糕至此,他赶紧让人去准备了饭菜,将兄嫂和孩子带回家。

母亲正卧病在床,整个人病恹恹的,骨瘦如柴。

尤太忠既心疼又自责,问过母亲的情况后,他问起了哥哥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尤太俊告诉他,不仅是他们一家,整个村子的情况都一样。

这两年闹饥荒,他们还算幸运的,好歹有口吃的,能活着,还有一些人被活活饿死。

原本村子里还有200多人,现在走的走,死的死,也只剩四十多人了。

尤太忠听着心如刀绞,他在外拼搏多年,就是为了让人民安宁和乐。

可现在,这么多村民蒙难,让他怎能不心情沉重?

很快,饭菜都准备好了,大家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看着家人这个样子,尤太忠忍不住红了眼。

饭后,尤太忠又到乡亲们家里走了走,看到百姓们这样,他十分痛心地握着他们的手,哽咽道:「你们受苦了。」

他自掏腰包,给了每家每户五元钱,身上带的仅有的200元全部都发完了。

随后他又回家陪在病重的母亲床前。

不久后,尤太忠将军回乡的消息传到了县长马龙山耳朵里,于是他就邀请尤太忠来吃饭。

尤太忠正好想向当地政府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就答应了。

但是一见面,尤太忠将军就怒不可遏,直接转身离去。

原来他看到一起吃饭的人都是肥头大耳,桌子上都是美味佳肴,一看过他们得就是富裕生活。

百姓们吃苦受饿,这些领导却一个个过得有滋有味,这怎能不让他气愤!

这让我想起了一则与陈赓大将有关的故事。

30年代陈赓大将曾被国民党抓捕,蒋介石为了拉拢他,就跟他打感情牌,说他瘦了,陈赓道:「瘦吾貌而肥天下。」

随后陈赓说蒋介石也瘦了,蒋介石却说是为国事烦忧,寝食难安,所以瘦了。

陈赓毫不客气地拆穿他的小心思,说:

「校长瘦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

陈赓之意就是点明了蒋介石未将百姓放在心上,他只顾自己的利益,所以才会「他肥而百姓瘦,他瘦而百姓更瘦」。

尤太忠将军老家的这个县长,自己过得有滋有味,却没想过考虑百姓的死活。

百姓将他高高捧起,他却并未将百姓放在心里。

尤太忠将军这才愤然离席,并向上级汇报了群众的真实情况。

尤太忠将军的行为与那位县长简直是云泥之别,他征战多年,即便身居高位,也没有以权谋私。

得知家人和乡亲们的困境后,他首先想到的是用自己的钱去资助他们,尽管杯水车薪,但他在自己可帮助的范围内尽了最大努力。

他的兄嫂即便困难成这样,也没有去麻烦弟弟,只有在母亲病重时,才会通知他回来。

可见这一家人都是淳朴善良之人。

其实尤太忠向来如此,他不仅侠肝义胆,还重情重义。

1947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时,过汝河时,前有阻敌后有追兵,尤太忠负责率领十六旅坚守河南大、小雷岗,还直接把指挥所设在了大雷岗。

这里距离敌人只有两公里,期间刘伯承和邓小平来打到了大雷岗前线。

尤太忠怕他们有危险,让他们先撤离,刘邓二人不肯,尤太忠一咬牙,让人将他们强行送进了指挥所。

就在这时,敌人的一发炮弹落了下来,直接将尤太忠的帽子都掀翻了,他们刚刚站的地方被炸得黑黢黢的。

尤太忠一阵后怕,幸亏刘邓二位首长已经进入指挥所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自那之后,只要刘邓首长来前线作指示,不管他们说啥尤太忠都说「好」,为的就是让他们赶紧离开,别在这危险之地。

看尤太忠这着急「赶人」的样子,刘伯承哭笑不得,只能边走边再三跟他叮嘱指示内容。

解放战争时期,尤太忠率十六旅攻打榆台,却久攻不下。

他的战友杜义德知道后,就给尤太忠打电话问他怎么回事,怎么大半天都打不下来?

尤太忠这暴脾气一上来,脱下军帽就冲到了前线,与战士们一同作战。

将军亲临阵地,战士们顿时士气高涨,很快就攻下了榆台。

尤太忠也在这次战斗中受伤,但对他来说,能打胜仗就是硬道理。

解放重庆时,尤太忠已是三十四师师长,有一天下雨,刘邓二位首长看一圈没发现尤太忠的身影,就问王近山他人去哪儿了?

王近山很了解尤太忠,答道:

「部队还在街上淋雨,他肯定也在街上。」

杜义德也附和说:

「没错,只要有一个士兵在街上,他就不会进房子。」

他们派人去街上找尤太忠,最后发现果如王近山和杜义德所言,他就和战士们在一起。

尤太忠虽然身为将领,却愿意与士兵同甘共苦,共同进退,这样的将领怎能让人不信服敬重?

建国之后,尤太忠因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于1955年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他这一生严于律己,兢兢业业,从不徇私舞弊,也不滥用特权。

出门时,有人给尤太忠将军送东西,他即便收下了,也会自己出钱买下来,既不拂了对方的好意,也白拿对方一针一线。

1998年将军逝世后,有人发现他的书桌上有一对黄山镇石,上面写着:

品在竹之间,格在梅之上。

这就是尤太忠将军人生的真实写照,他是军中猛将,也是家中孝子。

他时常会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要勤恳踏实,一步一个脚印,靠着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职位。

如果有工作人员离开,他也会给他们一些宝贵的建议,让工作人员们关怀备至。

如今虽然尤太忠将军已经逝世多年,但他这高尚的品格与精神,依旧在后人心中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