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瞬间就掀起了盛世,他怎样做到的呢

2024-08-01历史

明朝有位皇帝,他担任皇太子达九年之久,在太子位上历经近二十年的风雨,然而登基后不满一年便突然驾崩;这位皇帝文雅而具有卓越的策略,施行仁政,赢得臣民的敬仰,他短暂的统治期间便开创了明朝罕见的盛世——他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明仁宗朱高炽。

首先来看一段历史记载:

他的母亲,仁孝文皇后徐氏(徐达之女),在怀孕期间梦见一位头戴礼帽、手持白圭的人来朝见,醒来后不久便生下了朱高炽。朱高炽自小就表现得沉稳而庄重,行为举止典雅适宜。随着年岁增长,他开始练习射箭,箭无虚发。他热爱学习,常与儒士共论古今,讨论不休。

一言以蔽之,他天生吉祥,博览群书,文武双全,综合才能卓越。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他被册封为燕王世子,从此踏入明朝的政治舞台。

册封后不久,朱元璋命他与其他几位王位的世子一起检阅军队。朱高炽因为做事考虑周到,总是最后一个完成任务。

朱元璋对此不太满意,询问其原因。朱高炽解释说:「冬晨极寒,将士空腹,我让士兵先行用餐,然后再检阅,因此稍有耽搁。」朱元璋听后十分高兴。

这一点便显出了他的仁心。

此后,朱元璋让他近侍左右,参与审阅奏章——这对一个藩王的世子来说是极大的荣耀。

朱高炽的处事方式成熟稳重,他会将文武奏章分类,根据内容的重要性调整顺序,摆放在朱元璋的案头。对于文字有误的奏章,他要么亲自校正,要么就不呈递。

朱元璋得知后,询问他是否有所疏漏。朱高炽回答说:「不敢有任何疏漏,只是考虑到官员们可能有小失误,不愿因此触怒陛下。」朱元璋听后感到意外,不太能看透这位年轻人的心思,但感受到了一种君主的气度。

这就是朱高炽的人品与才干。

当朱元璋去世后,他将皇位传给了太孙朱允炆,即建文帝。建文帝上位后立刻着手削弱诸王的权力,在全国引起一场大动荡。不久,这场风暴也波及到了燕王朱棣。

次年,朱棣起兵反抗,掀起了长达四年的壮阔战役——靖难之役。

朱棣提出的反叛口实,恰好给了朱允炆一个机会。于是他派大将军李景隆率领大军包围北平。

当时,朱棣正忙于筹集兵力,远在数百里之外。北平城危在旦夕。

朱高炽作为燕王世子,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领导责任。

他首先发动士气,召开军事会议,发誓与北平共存亡;他分配燕王府的武器和火枪,命令将士们昼夜守护城墙;他让母亲安排后勤和医疗,用弱小的力量激励士气;他本人手持长剑站在城墙之上,以必死的决心激励战士们。

李景隆的军队如潮水般攻来。

朱高炽的智谋和勇气,加上北平的寒冷气候和朱允炆的时运,都为燕军所利用。

朱高炽命令士兵连夜往城墙上浇水,寒冷的气候使得城墙变得滑不留手,燕军因此多次击退李景隆的进攻;李景隆将大军驻扎在北平城外十里,仅派少量兵力进攻——他并不真心想战,担心朱棣的援军突然到来,全歼他的部队。他认为北平城难以攻下是因为朱家父子坚不可摧,朱高炽更是非凡人物。第二天,他竟带领主力撤退,留下了靖难之谜。

无论如何,朱高炽赢得了这场保卫战,北平城得以奇迹般保住。这成为朱高炽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奠定了他未来的帝王之路,尽管前路仍充满挑战和艰难。

接下来的几年,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取得胜利,带领大军包围南京。李景隆开城迎接燕军,自此,朱棣登上政治舞台的顶端,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永乐大帝。

1404年,朱高炽正式被立为太子。

据我个人看来,虽然朱高炽正式执政不满一年,但在其作为世子和太子的期间,已开始涉足国政——他的父亲更多地忙于保持实力,发起靖难;忙于迁都和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投身于对抗蒙古和亲征北伐。

在这段时间里,朱高炽经常以世子或太子的身份监国,处理民间政事,救济各地水旱灾情,声望大增。

但他与两个亲生兄弟朱高煦和朱高燧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继承权的激烈斗争。

汉王朱高煦因在靖难之役中屡建战功,多次救助处于危机中的朱棣,朱棣对朱高煦的战功念念不忘,在战场上曾暗示他可能成为继承人。因此,朱高煦与朱高燧的争斗变得更加激烈,他们在朱棣面前挑拨离间,使用各种策略对朱高炽发起挑战。

一次,他们与宦官黄俨等人串通,计划诬陷朱高炽。当时,朝廷正好下发给燕王世子的诏书。黄俨急忙骑马去向正远征中的朱棣报告,称朱高炽与朝廷内部有秘密勾结,意图背叛燕王,且有确凿证据。正因为燕王刚出征,朝廷的使者便立刻赶到。

朱棣闻此大怒,准备废除朱高炽的世子身份。正当此时,由朱高炽安排的信使也到达,呈上完整无损的世子册封诏书,朱棣打开一看,深感羞愧,意识到自己的冲动差点导致大错。

永乐十年,朱棣从北伐返回,因朱高炽安排的迎接使节由于种种原因延误,朱棣愤怒之下将接待官员黄淮等人全部投入监狱,严厉斥责朱高炽。这一系列的事件成为对朱高炽的最后警告。

朱高炽在朝中以端庄沉稳、行为有礼著称,他的忠诚大臣如胡濙、夏原吉、三杨等,都愿为他赴汤蹈火,共赴国难。朱高炽多次代行皇帝职责,关心民生,成功化解了许多政治陷阱,几乎与一国之君无异,这也是他能开创盛世的主要原因。

1424年九月,朱高炽正式登基,颁布大赦令,推翻了前朝的部分苛政,定下次年为洪熙元年。

他上位的第一天,便接受了户部尚书夏原吉的建议,取消了朱棣原计划的郑和第八次下西洋;停止了边境一带的茶马交易,将其纳入中央控制;终止了向云南和交趾(今越南)采购黄金和珍珠的使团,以减少不必要的财政开支。

接着,他赦免了建文朝和永乐时期受牵连的旧臣及其家属,允许他们回到故土,并恢复了一些大臣的官职,为他们平反昭雪。这一政策不仅化解了两朝的积怨,更让新旧臣子融合,展现了政治的开明。

他还下令减轻沉重的税收和劳役,让农民重新看到希望,返回田间耕作。

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宣布将北平的所有政府部门迁为行政中心——他更喜欢南京。

然而,国家刚刚步入繁荣时期,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在位不满一年便在钦安殿中突然去世,享年四十七岁。他的死留下了继建文帝后明朝历史上的又一谜团。

有传言称他因肥胖和过度劳累而猝死;也有传言说他的兄弟汉王朱高煦仍心怀篡位之志,在宫中安插内线,谋害了他;还有说法是他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识破了朱高煦的阴谋,为了国家的稳定,提前终结了他的生命。

当然,这些都只是传言,真相仍然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中。

之后,他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继位,继续了这个盛世。父子二人的治理时期合称「仁宣之治」,成为明史上独一无二的盛世。

参考文献:【明史】【明仁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