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31年,蒋介石30万大军「围剿」3万红军

2024-01-29历史

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出任总司令,调集30万大军直奔中共中央根据地,为了这一战,蒋介石特意高薪聘请了德、日、英军事顾问,决定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战术与红军一决生死。

图|「革命的背叛者」蒋介石

这一战,蒋介石信心十足,在他看来,自己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数十年,什么场面没经历过,这次亲自出马,带领30万大军「围剿」只有3万之众的共军,自然是十拿九稳。

这30万大军中将近10万都是蒋介石的嫡系,作战素质高,武器装备优。反观红军,刚刚经历过第二次反「围剿」作战,武器装备落后。对于这一战,蒋介石抱了必胜的决心。

蒋介石曾在出兵前动员:

「对于剿灭朱毛红军有功者,无论职位高低,均给予晋升一级奖赏,功劳大的另行犒赏。」

毛泽东就没有蒋介石这么急于求胜了,面对蒋介石浩浩荡荡的大军,毛泽东始终明白一个道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图|伟大领袖毛主席

面对蒋介石的锋芒毕露,毛泽东决定带领部队暂避锋芒,四处寻找新的战机再作打算,蒋介石不一样,他对于眼前的得失非常在意,当宁都、瑞金都被国民党占领后,蒋介石内心十分高兴,甚至有些飘飘然了。

此时的红军队伍丝毫没有慌张,毛泽东此前指挥过许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遇到过更加险恶的战局,虽然因为战略性后退丢失了一些阵地,但是大家都相信毛泽东会带领大家再次夺回丢失的阵地的!

为了应对蒋介石的30万大军,毛泽东提出了「磨盘战术」,那么何为「磨盘战术」呢?

图|伟大领袖毛泽东

我们在使用磨盘的时候,会将粮食一把一把地分开放进去磨,用在战术上就是利用地形诱敌深入,再一点点地将敌人消磨掉。

对于地形的了解,国军远远不如红军,红军可以灵活地寻找到敌军薄弱处穿插进去,将30万大军瓦解掉,化整为零的一点点消灭,再找准机会向敌人的后面发动奇袭,这个时候就算敌人发现了,来回奔波必然疲惫,到了那个时候,胜算就很大了

战斗开始前,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书】中,蒋介石得意地向社会宣告:

「我们将在一个月内,消灭所有共军,以消除国家的根本大患。」

然而,后续的发展并没有按照蒋介石的期待开展,毛泽东的巧妙战术让蒋介石再次吃了亏。

图|红军时期的毛泽东

自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起的第二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就迫不及待地发起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大规模「围剿」。虽然毛泽东早已预料到蒋介石并不会就此罢休,但他没有想到蒋介石来得如此之快。

蒋介石曾发表讲话:「我们要趁着共军回赣南的时候,出其不意、四面合围,不能给他们喘息之机,务必要全歼灭之!」因此,这一次蒋介石才那么快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

虽然老蒋的这次行动有点出乎毛泽东的意料,但他还是很快地稳定了心态,沉着冷静地与敌人作战。

从这一年7月底开始,毛泽东就带领红军灵活利用「磨盘战术」,巧妙地利用地形优势,凭借高机动性灵活地穿插在敌人之中,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战役,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图|毛泽东和红军战士在一起

3万红军对战30万国军,差距实在是太悬殊了,但是这三次颇有规模的胜利,给予了红军莫大的信心,不仅大大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还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同时,蒋介石受此大辱,内心相当不平静,下定决心要跟红军决一死战!

毛炳文部作战失利后,蒋介石判定红军主力部队仍旧在黄陂(pí),于是带领大军向黄陂进发。

此时的红军状态确实也不好,先不说第二次反「围剿」刚刚结束,光是这一次连日的大战,就让红军疲惫不堪,当侦察部队得知国军正从几个方向朝着红军合围而来的时候,战士们都有点慌了神。

图|奋勇作战的红军战士

西北有陈诚率领的4万多人,西南有蔡廷锴(kǎi)的四万多精兵,东南则有孙连仲……各路大军如洪水般向黄陂涌来,就在此等危急关头,毛泽东却下令:「大军原地休整睡觉!」

红军战士们都感觉十分奇怪,外面是大军压境,眼看就要被敌人「包饺子」了,毛泽东为什么还要下令部队原地休整睡觉呢?虽然战士们都感觉不可思议,但是连日的作战早已让他们疲惫不堪,大家选择了相信毛泽东的指令,留在原地休整睡觉。

于是,在国民党各路大军来势汹汹地朝着黄陂进发的时候,红军却在黄陂原地休息,睡了整整三天。

为什么毛泽东有这个自信,敢在原地休整三天,难道他会八卦演算,提前算好了国民党此次要行军三天么?

图|毛泽东

这个当然不靠谱了,毛泽东不是提前算到了,而是他对蒋介石的判断太准确了。毛泽东自信蒋介石对红军的战术十分了解,红军历来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所以蒋介石此次围攻黄陂,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红军可能会想方设法逃跑。

果然,蒋介石下令各路大军,在前进过程中要进行严密的搜索,堵住所有通道,务必不让红军逃跑。一边行军一边搜查,速度肯定就慢下来了,这也就正好给了红军3天时间养精蓄锐,恢复精力。

毛泽东对蒋介石了如指掌,但蒋介石显然对不按套路出牌的毛泽东并不了解,要是让蒋介石知道自己的部队在行军的同时,红军竟然在原地休整,又会被气得如何吹胡子瞪眼?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军事指挥天赋确实异于常人,对于战术的灵活掌握更是远远凌驾于蒋介石之上,对敌人的心理把握更是让人叹服!

图|崇山峻岭遍布的黄陂

除了对敌人的了解以外,毛泽东对黄陂的地形地势也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他发现黄陂全是无穷无尽的大山和丛林,敌人就算想要包围他们,也只能把守大道和村庄,无法形成密不透风的包围圈。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抓准机会,想要突破敌人的封锁并不是一件难事。

果不其然,天亮以后,毛泽东让战士们隐蔽在一处峡谷之中,将大家召集在一起,商讨良策,就在这个时候,外出侦察的侦察兵发现敌人的外层包围圈有一个将近20公里的缺口,这就是毛泽东在等待的「良机」!

找准突破点后,毛泽东决定使用「调虎离山」之计,防止敌人将这个突破点封锁,于是他下令罗炳辉率领部队佯攻,吸引敌人火力,将敌人的注意力引到突破点相反的方向,掩护主力部队跳出包围圈。

图|罗炳辉

罗炳辉收到命令后率领红十二军向东进发,主力部队则静静等待着夜色的降临。就在罗炳辉成功将敌人吸引到东面战场的时候,天也黑了下来,红军主力趁着凌晨的夜色悄无声息地向西挺进。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安全撤离,罗炳辉又率领部队向北进军,还弄出了很大的动静,搞得蒋介石一头雾水。

蒋介石不知道毛泽东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派出侦察机,悄悄地从密林上方跟在罗炳辉的后面。罗炳辉一面行军,一面担心蒋介石发现自己不是主力部队,一路上命令战士们扬起尘土,营造出很多人行军的样子。

之后罗炳辉又在一些岔路口留下了一些路标,比如「第三军团过此地」,「第四军团由此北上」等等,搞得就好像许多部队从这里经过,又从这里分开一样。

图|蒋介石

这一夜,蒋介石一宿没合眼,苦思冥想地琢磨毛泽东这是要干什么,最后还是没琢磨出个所以然来,最终彻底失去了耐心,立即集结部队向北追赶。

罗炳辉发现敌人在后面追赶自己的时候,高兴极了,对战士们说道:

「我们和敌人比比爬山,看看谁更厉害?大家记住,哪座山高,就往哪里爬,哪里道路险峻就往哪里去。」

国军不擅长夜间行军,更不擅长夜间作战,再加上江西地形复杂,群山连绵,道路崎岖,密林遍布,哪怕是在大白天都容易迷路,更何况是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时间一长,国军的行军速度便逐渐慢了下来。

另一边的毛泽东带领着红军的主力向西挺进,从这个突破点成功地回到了革命根据地休整。

图|毛泽东与红军战士

就这样,敌人一直被毛泽东吊在后面,追得精疲力尽,被折磨得疲惫不堪,最重要的是敌人的士气一降再降,丝毫没有打仗的心思了。这个时候,就是红军反攻的时刻到来了!

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第三次反「围剿」大获全胜,蒋介石30万大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只能匆匆退兵,战后蒋介石感慨道:「我们十个人不能当一个人用,30军大军却没打赢他们3万人。」

毛泽东军事指挥思想和风格一向灵活多变,不论是有重武器傍身的日本侵略者,还是人数多、装备优的国民党大军,毛泽东从不慌乱,更不畏惧,以少对多、以弱胜强,一次又一次地谱写战争奇迹,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军事家!

图|伟大的军事家毛主席

毛泽东一生指挥战役无数,由他领导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被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盛赞为「可以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不过在毛泽东心中,「四渡赤水」才是他的得意之笔!

图|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

这一次,毛泽东面临的敌人依旧是我们的老朋友蒋介石,自遵义会议后,蒋介石就调集了湘军、川军、滇(diān)军和嫡系中央部队共40余万兵力对我军展开了围追堵截。这一次,红军仍旧只有3万多人,不仅人数上相差巨大,装备对比也非常悬殊。

面对蒋介石浩浩荡荡的40万大军,中央红军准备北上渡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但就在红军准备渡江的时候,于土城与敌人遭遇展开了战斗,这一次由于敌情侦察有误,敌人的援军不断赶来,再这样下去,红军的处境只会越来越危险。

图|红军与敌人进行战斗

危急关头,毛泽东当机立断,果断放弃渡江计划,决定西渡赤水河,由此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1935年1月28日晚,毛泽东留下少数部队阻击国民党,主力部队一律轻装简行,开始一渡赤水,毛泽东此举顺利地将本来陷入被动境地的红军转向主动地位。

事实证明,毛泽东这一决断有多么正确,敌人果然在长江沿岸加强了防御,凭借着兵力的优势不断向我军逼近,中革军委于2月7日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

一渡赤水河后,红军在滇北扎西集结整修,此时的国民党军队马不停蹄地直奔川、滇边境而来,导致其黔(qián)北兵力空虚,毛泽东抓住机会二渡赤水,杀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图|遵义战役

2月24日,遵义战役拉开序幕,红军在短短5天内就迅速击溃和歼灭了国民党2个师8个团,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遵义一丢,蒋介石立马就坐不住了,太注重眼前得失的蒋介石又一次亲临战场,来到重庆坐镇指挥,这一次蒋介石决定采用「堡垒推进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术,企图再一次将红军歼灭在遵义地区。

这一次,毛泽东不躲也不跑, 而是来了一出将计就计,指挥红军故意在遵义附近徘徊,引诱国军前来围攻。在红军的这一番操作下,各路国军精锐云集而来。

3月16日,红军在茅台镇附近三渡赤水,进军川南,这一次为了能够充分调动敌人,红军大张旗鼓地行军,还故意选择白天渡河。

图|红军三渡赤水

国民党果然成功被毛泽东调动,紧随其后跟着来到了川南地区,这个时候的敌人尚未形成新的合围态势,毛泽东决定再杀一个回马枪。

3月21日,毛泽东下令红军的一个团伪装成主力诱敌西进,主力部队却在这一天晚上隐蔽起来,悄悄地从各路敌人中间穿过,来了一出四渡赤水!

蒋介石见红军东渡,以为红军又要奔着遵义去了,着急地飞回了贵阳督战,红军却突然调转方向向南急行直指贵阳,这可把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吓了一大跳,赶忙召集各路人马回来「救驾」,没想到红军仍旧是虚晃一枪,朝着云南去了。

图|蒋介石

1935年4月,红军主力顺利进入云南,四处宣扬准备进攻昆明,蒋介石信以为真,为了保住昆明,临时改变部署,从滇北和金沙江地区紧急抽调兵力防守昆明,没想到,红军这次仍旧是虚晃一枪。

趁着金沙江南岸防守薄弱,毛泽东当即指挥红军兵分三路日夜急行,全军成功强渡金沙江,再一次从蒋介石40万大军的包围圈中跳了出来,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里写道:

「毛泽东故伎重演,而蒋介石却像巴甫洛夫训练出来的狗一样,毛泽东要他怎样,他就怎么样。」

图|索尔兹伯里

不得不说,索尔兹伯里这句话形容得十分贴切,不论是第三次反「围剿」作战还是「四渡赤水」,毛泽东都极其擅长化被动为主动,在战场上灵活地牵制着敌人,用少量的兵力与敌人的大军抗衡,以较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四渡赤水」的战略意义极高,自红军长征以来,长期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就宏观而言,始终被国民党压制着,但是「四渡赤水」后,红军的被动局面被打破,取得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第一个重大胜利,为我军后续的北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图|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再一次被确认,组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班子,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而事实也向我们证明,毛泽东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领导人。

历史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军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不仅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还成功解放了全国各地,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时刻!

被蒙哥马利高度称赞的「三大战役」,也是毛泽东军事指挥生涯中的一大杰作,这一次,我们的对手仍旧是老朋友蒋介石。

辽沈战役结束没多久,淮海战役便打响了,这一次的「舞台」非常广阔,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一次超大规模战役。

图|粟裕

淮海战役中,粟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有了粟裕的支持,毛泽东对于本次作战的胜利也更有信心了。

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的张震曾这样说道:

「毛主席高瞻远瞩,制定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又博采众长,使这个方针得到补充和进一步完善。战役第一阶段的进攻方向选定在徐州以东,歼灭对象是黄百韬兵团。中野主力直出徐蚌线,协同华野作战。在总的战略意图下,最高统帅部和前线指挥员之间经过酝酿磋商,使战役的具体部署更加缜密。」

这一次解放军有60多万,蒋介石和杜聿明手里则有80多万兵力,敌人牢牢掌握交通线,机动性极强,叶剑英曾指出:

「敌人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若要攻歼其任何一部,必须首先拦住敌人的援兵,才能赢得时间,保持主动。」

图|叶剑英元帅

叶剑英的这段话简洁明了地说出了敌人的优势,也说出了淮海战役要想取胜的关键。

第一阶段的作战,毛泽东选择了开放式的指挥方式,他致电粟裕表示完全同意他们的指挥,没有硬性规定任务,打成什么算什么,毛泽东将战场的一线指挥权最大限度地放给了粟裕等人。

毛泽东的这一步棋成功打乱了蒋介石的步伐,老谋深算的蒋介石早已多方面地估算了毛泽东的每一种可能性,但是毛泽东的这一招「开放式作战」却让蒋介石完全没想到。

蒋介石认为解放军会从西边对徐州发动奇袭,于是将李弥兵团和孙元良兵团都部署在徐州附近。

没想到这一次解放军偏从东边来,华野主力立马趁虚而入,直接将东边的黄百韬兵团包围,一下子就打乱了蒋介石的整体布局。

图|黄百韬

黄百韬带领部队仓皇西撤,企图撤回徐州,就在这个紧急关头,我党地下党员,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fēng)、张克侠迅速在贾汪、台儿庄起义,国民党瞬间乱作一团。

黄百韬逃回徐州的计划被彻底粉碎,心急如焚的蒋介石立马派遣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支援。

图|杜聿(yù)明

同时期中原野战军迅速占领宿县,这是徐州的重要补给基地,占领了宿县,基本上已经奠定了淮海战役胜利的基础。

鉴于战局的变化莫测,毛泽东决定让「刘、陈、邓、粟、谭」组成一个总前委,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大大增强了作战的灵活性、及时性。

早在1947年毛泽东就曾在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其中毛泽东的一句话让粟裕运用得十分灵活,当时毛泽东说道:

「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在于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采取了应付主义。」

图|淮海战役

在淮海战役中,粟裕充分地利用了这一原则,以切割、阻击的方式击溃敌人,即俘即补,随着战争的进行,我军反而越来越壮大!

淮海战役的胜利,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和高超的战略战术,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作战方针和作战指导原则,成为了克敌制胜的根本依据。

图|伟大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其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其富有浪漫主义的军事战略指挥思想,成为了中国军队在诸多战役中取胜的关键,其高瞻远瞩的政治目光,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向了胜利!

在无尽黑夜之中,毛泽东成为了一簇烛光,并且将这点点光芒洒遍了中华大地,形成燎原之势,为中国人民指引了一条通向光芒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