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6年中央为啥让山野、华野合并?粟裕一语中的:吃大亏要长记性

2024-01-30历史

1946年9月22日,两淮保卫战刚刚结束之际,身为山东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和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共同接到了来自中央军委的命令。

在这份电报中,毛主席是这样指示的:

「统一指挥,向淮海行动,打开战局,望即按此方针坚决执行。」

这份命令让人一目了然:山东和华中的这两支野战军部队,要兵合一处、统一指挥,打破我军在江苏、山东这片地区的不利局面。

要知道,当时的山东野战军下辖两个纵队、两个师(第1、第2纵队,第七师、第八师),共计7万多人。而华中野战军下辖四个纵队(第6、第7、第8、第9纵队),总兵力约3万多人。

而且,山东野战军活动范围大概在山东省境内、而华中野战军活动范围则是在江苏省一带。虽然从地缘上来说,两军互为友邻。

但是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时候,出于对「战略防御」的需要,这两支野战军基本上就是在各自的活动范围内与国民党部队周旋,鲜有交际。

那么为什么毛主席突然下令,要将山东、华中两支野战军合并呢?

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还要从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说起。

1

1946年7月上旬、一直到8月底,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汤恩伯率领15个旅、总计12万兵力进攻淮河地区,企图把华中野战军彻底消灭掉。

好在国民党部队还没有发起行动,汤恩伯就被老蒋召回了南京。原因是汤恩伯被提拔为了陆军副总司令、兼任南京警备司令。

要知道,汤恩伯是黄埔六期学员、黄埔系的骨干将领,更是蒋介石的心腹之一。

既然是心腹,而且履历也十分漂亮,汤恩伯自然就被列入了「提拨名单」。

但是,蒋介石在提拨心腹的同时,忽略了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

汤恩伯回到南京任职之后,第一绥靖区司令官的位置被李默庵代替。

此人是典型的「两面派」,黄埔军校时期曾加入过共产党,因为意志不坚定,渐渐脱离了组织。后来又响应蒋介石的号召,参加过多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作战。

李默庵接手之后,便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

先用手中的12万大军占领如皋、海安这两个地方,等到长江沿岸的阵地得以彻底巩固之后,再继续挥师北上,沿着通榆公路(南通与赣榆之间的公路线)直逼淮阴,配合同一时间进攻淮南、淮北的国民党部队,一举吃掉华中野战军。

如此看来,李默庵的胃口确实不小,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自己连同第一绥靖区的幕僚们敲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后院却失火了。

粟裕先发制人,派出6个团的兵力攻打宣家堡。将驻守在这里的整编第83师击败,消灭了2个团、外加2个营的敌人。

要知道,李默庵手里的五个整编师中,数整编第83师的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眼下竟然被粟裕轻而易举地打残了,李默庵当然是难以接受的。

在之后的一个月多月时间里,粟裕在苏中战场的内线上以变应变、声东击西,歼灭了国民党部队6个旅和5个交通警察大队,共计5万3千多人。

这场战斗结束之后,作为「苏中七战七捷」的总指挥,粟裕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

而吃了败仗的李默庵可就不好过了,他回到南京之后,就遭到了蒋介石劈头盖脸的一顿呵责,从此以后退出了指挥一线。

那么这个时候问题来了,「苏中七战七捷」真的只是粟裕一个人的功劳、或者说是华中野战军一支部队的功劳吗?

其实并非如此。

要知道苏中战役,只是当时整个华东战场上的一场局部战役,在整个华东战场上,分布着蒋介石的46万国民党部队。

正是因为山东野战军在陈毅的带领下,火速赶到徐州地区,阻拦企图南下的国民党军,才给华中野战军创造了能够全力对付李默庵兵团的条件。

正是因为在苏中战役中,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里应外合,一个在内线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一个在外线阻拦敌人援军,才造就了这场胜利。

再加上江苏与山东毗邻的地理条件,让中央军委以及毛主席,乃至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高层们萌生出了一个念头:或许两支部队合编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这仅仅只是个想法,真正催生这个想法付诸实践的,还是在两淮保卫战结束之后。

2

刚刚经历过一场大战,无论是华中野战军、还是国民党部队,都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休整,双方也由此进入了短暂的对峙阶段。

国民党方面,对于苏中战役的失败,老蒋自然是怒不可遏地,他痛定思痛之后,决定改派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挑起攻打苏中的大旗。

相比较而言,薛岳比李默庵的名声要响亮得多,能力自然也要高出不少。

在抗日战争时期,薛岳就在湖南首府长沙与日军对垒过四次。

前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带领部队积极抗日,共计歼灭日伪军队10多万人。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三次会战中,薛岳的对手可绝不是泛泛之辈,他们分别是岗村宁次、阿南惟几,都是日军中一顶一的军事家。

1946年9月10日,薛岳派遣整编第74师、第28师、第7军直扑两淮地区(淮阴、淮安)。

淮阴是华中军区的首府,而两淮地区又地处抗敌前线的大后方。薛岳采取的正是「直捣黄龙」、「毒箭刺心」的战术。

一旦两淮地区失守,那么敌人就能肆无忌惮地分兵,一点一点将江苏、山东蚕食掉。

此时,驻扎在淮阴防守的是陈毅率领的山东野战军主力。而粟裕的华中野战军主力,仍然分布在长江沿岸、与敌人对峙。

那时候,粟裕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长江南岸的国民党部队身上,并没有料到徐州的敌人会冒着被前后夹击的风险、出击淮阴。

中央军委的一封电报,令他惊出一身冷汗。

敌六个旅南下,两淮危急。

粟率苏中主力立即开两淮,准备配合陈宋主力彻底歼灭该敌。但陈、宋现应独立作战,务于粟、谭到达前歼灭南下之敌一个至两个旅,顿挫敌之前进,争取时间,以待苏中主力到达,协力歼敌全部。

虽然在接到命令之后,粟裕火速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向北急行军。

但是两地之间距离500多里,而且又多是山路、水网遍布,再加上连日的大雨,华野主力部队前进十分缓慢。

9月18日,国民党部队发起了总攻,在敌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的亲自督战下,一个营的兵力趁着夜色攻入了淮阴县南门,与城外的敌军里应外合。

虽然陈毅依旧沉着指挥着战斗,但他已经意识到,如果继续坚守下去,恐怕整个山野主力都要全军覆灭。

在权衡利弊之后,9月19日,陈毅只好下令放弃淮阴,全军紧急撤离。

三天之后,淮安也相继失守。

3

两淮保卫战为什么失败呢?

究其原因还是华野和山野两支部队没有配合好,当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开始出动的时候,华中野战军还没有接收到这个重要的情报。

而且,两支部队分散指挥,兵力无法集中,也就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兵团作战。

所以,当淮阴失守之后,粟裕就痛心疾首地向陈毅提出了意见:要集中华野、山野一起作战,改变当前的局势。

毕竟,他们就因为两支部队协同不利,吃了一个非常大的亏。

以至于当时的山野参谋长、也就是后来的开国上将宋时轮,顶不住巨大的质疑压力,选择了引咎辞职。

而身为山野司令员兼政委,同时又是新四军军长的陈毅,也在不久之后的军区大会上遭到了严厉的批评。

甚至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饶漱石直接向中央提出了「以粟代陈」,让粟裕代替陈毅的建议。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当粟裕提出要将华野、山野集中作战的建议之后,立即得到了陈毅的支持,并且将这个想法以电报的形式提交给了中央军委。

对于华野、山野联合提报的这个请求,毛主席看后也是深表赞同的。

两淮失守之后,我军在华中的局面变得十分被动,薛岳在北面虎视眈眈、而李默庵在长江南岸也伺机而动,一旦他们南北夹击,华野、山野恐怕很难应付。

唯一能够扭转局势的办法,就是将两支部队合二为一,集中兵力打一场大规模兵团战役。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毛主席给陈毅、粟裕等人回复了电报。

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

接到命令之后,华野、山野两个指挥部合并为华东野战军指挥部。

但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虽然组建起了统一的军事指挥部,但华野和山野仍是两支独立建制的部队,只不过在同一个指挥部的领导下,配合得更加紧密罢了。

直到取得了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的胜利之后,1947年1月23日,华野、山野才正式取消各自建制、合并为华东野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