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盗墓贼挖出「天书」,记载了上古89位帝王,考古家:史记诸多疏漏

2024-04-28历史

一. 盗墓贼意外发现上古文物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夜晚,一伙盗墓贼蓄谋已久,终于在河南偏僻的一处村落里开始了他们的盗掘之行。这个村子背靠着一座小山,山上有一片古墓群,村民们都知道那里埋藏着战国时期的贵族陪葬品,可惜无人知晓具体位置。

盗墓贼们蒙着脸,悄悄潜入墓地。借着月光的一线曙光,他们在山坡上挖掘了一夜,可终究一无所获。就在他们灰心丧气准备离开时,其中一人无意中在地上发现了一些散落的竹片。

"这是什么东西?"为首的盗墓贼捡起一片竹片仔细端详,上面密密麻麻刻着一行行小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他皱着眉头,对这些看似无用的竹片并不感兴趣。

"老大,这就是些破竹片而已,没什么值钱的,我们还是快走吧!"另一个盗墓贼焦躁地说。

老大点点头,他们这一次是彻底失望了。可就在这时,一个小孩子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妈妈,那些人在挖坟墓!"

"快跑!"老大急忙招呼手下人迅速逃离,他们狼狈地离开了这片陷阱般的古墓群。

谁也没有料到,那些被盗墓贼们抛弃在地上的竹片,竟然是一部隐藏了两千多年的珍贵史书!第二天一早,村民们发现了这批散落的竹简,立刻报告了当地官府。

二. 竹简难解难破

当地官府获知这批珍贵发现后,立即派人将散落一地的竹简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运送到了洛阳的国家典籍馆。随行的还有那些最先发现竹简的村民,他们被要求详细描述发现经过。

典籍馆的学者们对这批出土文物十分重视,因为从字迹来看,这显然是一批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籍。可当他们打开竹简仔细查看时,却发现上面所书写的都是小篆字体,而且已经模糊不清、残缺不全。

"这些文字实在是太古老了,我们现在恐怕很难完全解读。"一位学者皱着眉头说。

"不过从字迹形体来看,这批竹简应该出自战国时期。"另一位学者分析道,"我们先从这个角度着手破译,说不定能有突破口。"

于是,典籍馆的学者们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破译之旅。他们仔细辨认每一个残缺的小篆字形,查阅古籍,不遗余力地寻找线索。可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却让他们绞尽了脑汁。

"这简直就是个谜!"有学者愤愤不平地说,"我们已经破译了其中几段内容,但其中所记载的许多事情,都与我们所知的历史出入很大。"

"难道这些竹简记载的,是我们从未听闻过的全新历史?"另一位学者困惑地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场面一度十分混乱。就在这时,一位沉默多时的老学者开口了:"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入手。"

"这批竹简虽然出土地点在河南,但从字体和内容来看,它们很可能出自当年的魏国。"老学者缓缓说道,"如果我们能确定它们的出处,说不定就能解开这个谜团。"

大家听了,豁然开朗。于是,学者们开始查阅魏国的历史文献,并对竹简上的内容进行逐字对照和分析。经过一番艰难的工作,他们终于初步确认,这批竹简出自战国时期魏王的陪葬墓葬!

"原来如此,难怪上面记载的内容与我们所知有出入,因为它记录的是魏国的历史!"有学者恍然大悟。

从此,学者们对这批被称为"竹书纪年"的珍贵文物有了新的认识,破译工作也终于有了突破口。虽然过程仍旧曲折,但他们对于最终能完全解开这个谜团,重现上古文明的真实面貌,充满了信心。

三. 多个版本流传

经过数年的努力,典籍馆的学者们终于初步整理出了一个【竹书纪年】的初步版本,被称为"出释本"。这部按年纪编排的编年史书,记载了从夏朝一直到战国时期魏国的历史,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可就在大家欢欣鼓舞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乱却给这项工作带来了严重阻碍。永嘉之乱爆发,洛阳一度陷入战火纷飞的境地。典籍馆的学者们被迫中断了对【竹书纪年】的考订工作,原本已经整理出的"出释本"也在战火中散佚无踪。

就在人们以为这部珍贵的史书就此失传时,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出现了。原来在永嘉之乱爆发前,有一批学者已将"出释本"中的部分内容抄录下来,并加以校勘考订,形成了一个新的版本。这个版本被称为"考正本",它虽然内容不如"出释本"完整,但却幸免于战火的洗劫。

"考正本"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重大发现,它为后世研究【竹书纪年】提供了宝贵的线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史书的版本也渐渐出现了分歧。

永嘉之乱过后,中原地区一度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五代十国时期,【竹书纪年】的抄本在不断的战火中损毁凋零。到了宋代,对这部史书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知晓它存在的人几乎没有。

直到明代嘉靖年间,一位名叫范钦的学者才重新发现了【竹书纪年】的存在。他根据所能找到的残缺抄本,辑录整理出了一个新的版本,被后世称为"今本"。可就在不久后,清代学者们却对"今本"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它与先前的"考正本"有太多出入。

为了还原【竹书纪年】的本来面目,清代学者们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搜寻和辑校工作。他们不遗余力地搜集各种残卷佚简,并加以考证校勘。最终,朱右等人编撰出了一个被视为最接近"出释本"的新版本,被称为"古本"。王国维等人则在此基础上对"古本"进行了进一步的辑校。

就这样,【竹书纪年】在明清两代学者的努力下,终于重新焕发出它应有的光芒。虽然"出释本"的原貌或许永远无法完全复原,但"古本"和"今本"的出现,却为后人研究这部上古文献提供了可靠的版本

四. 内容与史记出入大

随着对【竹书纪年】的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这部上古文献与我们所熟知的【史记】在记载上存在着诸多出入,这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古代史实的激烈讨论。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竹书纪年】对历代帝王的记载了。在这部编年史书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杀戮、阴谋和权力斗争的细节,与儒家经典中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理念有着天壤之别。

以夏朝的中宗祖乙为例,【史记】记载他是一位圣明君主,但【竹书纪年】却说他"即胜位,是为中宗",用武力夺取了王位。更有甚者,甲骨文出土实物上也记载着"中宗祖乙"的字样,看来【竹书纪年】的记载更加接近史实。

另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是关于商朝宰相伊尹的故事。在【史记】中,伊尹被塑造成一位忠臣,他曾囚禁商王三年,但最终还是将大权重新移交给了商王。然而,【竹书纪年】却记载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伊尹并非忠臣,而是一心想要篡位,他囚禁商王后便自立为王,甚至还想置商王于死地。最终是商王在外逃亡七年后,才重新夺回了王位,并将伊尹赶尽杀绝。

这样的记载无疑与我们对伊尹"贤相"形象的认知产生了巨大冲突。难道历史上流传千年的"伊尹囚尚书"故事,只是一个被美化了的谎言?

除此之外,【竹书纪年】对周朝"共和行政"时期的记载,也与【史记】存在明显出入。按照【史记】的说法,当时周厉王被诸侯推翻后,是由周公与卫武公共同执掌朝政。但【竹书纪年】却称,真正稳定局势的人是一位名叫"共伯和"的人物,他最后甚至登基称王。可惜关于这个"共伯和"的身份,【竹书纪年】并未作过多记载。

面对如此巨大的分歧,学者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知。一些人认为,【竹书纪年】作为一部更加接近当时的史书,它的记载更加真实可信。但也有人坚持,【史记】毕竟是儒家经典,更能反映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内核。

这场争论一直延续至今,双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不过,无论如何,【竹书纪年】的发现无疑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拓展了新的视角,揭开了历史上被遗忘的一个个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