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朱德罕见发火,力挺毛主席

2024-01-30历史

在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和我军仍然处于初创阶段,斗争经验相对较少。因此,许多同志对共产国际派遣来的领导表示出高度的尊重,并且坚决服从他们的指示。

然而,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情况,这些「高高在上的领导」可能无法适应中国的国情,并且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上,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毛主席被解除了他的军事指挥权。回想起那段「至暗时刻」,毛主席感慨良多,他曾经说:「连鬼都不愿意来我家。」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毛主席在我党的领导地位才得以确立。然而,会议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有一名与会者的发言让素来「宽厚仁和」的朱德老总竟然勃然大怒,拍案而起。

那么,遵义会议是如何召开的?会议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朱老总会如此愤怒呢?这一切,都与中央红军出发时的实际称谓——「西征」有关。

中央红军的长征路开始于博古和李德制定的目标——向西到达湘鄂西根据地,并与红2、红6军团会合,然后创建新的根据地。

带着近9万人,中央红军在敌人重兵「围剿」下前行。博古坚持认为根据地的一切都来之不易,因此队伍中充斥着各种物资,包括被多人抬着的机器,骑马的老同志,躺在担架上的伤员和病号,全副武装的战士在拥挤不堪的人流中缓慢前行。

在长征开始前,中央「三人团」决定中央政治局成员全部分散到各军团。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要求与张闻天和王稼祥同行。

王稼祥因疟疾病重,心情低落,对红军前景担忧,毛泽东身体状况不佳,过了于都河后只能靠担架行动。王稼祥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腹部受伤,弹片未取,也躺在担架上。

张闻天则骑马陪伴。在旅途中,三位领导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王稼祥对毛泽东表示了对反「围剿」失利和长征初期情况的担忧。

在一段时间后,毛主席的身体和体力得到了恢复,于是他开始经常跳下担架,去各个军团参观。李德在他的回忆录【中国纪事】中写道,毛主席「无视行军纪律,一会儿去这个军团,一会儿去那个军团,只是为了让他们接受他的思想。」

中央纵队的最前面,是穿着旧军装,踩着草鞋的总司令朱德。尽管他已经48岁,组织上为他配备了担架,但他仍然选择骑马,希望战士们能够全身心投入战斗。

有时,遇到难行的路段,朱老总会亲自爬山,他的灵活身手让许多年轻战士都感到自愧不如。

朱德在中央红军突破三道敌人封锁线后,蒋介石已认识到红军的目标是湘西,于是下令加强第四道湘江防线。当时,追击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有16个师,加上陈济棠的粤军和白崇禧的桂军等非嫡系部队,总兵力超过了20万。

一时间,湘江沿岸敌军聚集,战云密布。在一个农户的家里,朱德老总、周总理、博古、李德开了一个碰头会。朱德老总首先发言:「我认为,我们应该把没有用的家当都扔掉,尽快让全军渡过湘江。」

周总理立刻表示赞同。但博古推了推眼镜,慢条斯理地说:「不行!那些军工、印钞、医疗设备都是革命的本钱,不能丢掉!」

朱老总皱起了眉头,声音里带着一丝怒意:「人,才是最重要的!为了那些物资,我们却要牺牲那么多的战士,你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吗?」

李德骄傲地插话:「革命总是会有牺牲的,为了成功的转移,我们需要付出代价。」朱老总没有理睬他,起身指挥部队继续向湘江进发。

临走前,他还让警卫员留下了一袋大米给农户。1934年11月27日晚,红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占领了湘江渡口,与越来越多的敌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然而,中央和军委纵队的14000多人和1000多幅担架还挤在山间的甬道中,绵延50多公里,前进速度极其缓慢,每天只有20多公里。

白崇禧本来只想让桂军对红军进行尾随追击,但他没想到红军的移动速度如此之慢,结果桂军居然将红军的大纵队拦腰切断。

在这个危急的关头,「军事专家」李德黔驴技穷,而周总理和王稼祥都支持朱老总「扔掉瓶瓶罐罐,快速渡江」的建议。

朱老总最终在博古的同意下,决定放弃辎重,加快渡江速度。

尽管面临着数倍敌军的封锁和追击,中央红军在朱德的指挥下,经过四天四夜的血战,最终艰难地渡过了湘江。然而,红军的人数在此次行动中锐减到了3万多人。

过江后,博古和李德仍然坚持将红军推向更危险的境地,计划前往湘西。然而,面对敌军布下的口袋阵,红军的出路在哪里呢?

1934年12月12日,中央在湖南通道县紧急召开军事会议。在这个关键时刻,毛主席提出了放弃前往湘西的计划,转而向敌军薄弱的贵州挺进,以期打几个胜仗。

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表示支持毛主席的决策。

随后,中央红军突袭贵州,国民党重兵被甩在后面。12月15日,红军进驻黎平,获得了宝贵的休息时间。中央再次召开会议,在讨论下一步行动方向时,朱老总、周总理、王稼祥和张闻天坚定地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计划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新根据地。

虽然博古和李德失势,但仍坚持错误的去湘西路线。11月20日,军委纵队抵达乌江岸边。在一个橘子园里,也上了担架的张闻天和王稼祥躺在一起,两人在交谈中,不约而同地认为「

在黎平会议决定召开的遵义会议中,王稼祥提出了一个重要议题:请毛主席出来指挥,进行人事变动。这个议题的提出,标志着遵义会议的核心内容已经确定。

在「担架碰头会」后,毛主席、王稼祥和张闻天组成了反错误路线的「三人团」。 博古认为发言内容已经准备妥当,计划在1月14日通知参会人员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

周总理则建议将会议扩大,邀请前线各军团的将领进行发言。博古对此没有反对,于是周总理立即派人通知了不在遵义的刘少奇和李卓然两位同志。

尤其是李卓然,他是红5军团的政委,在长征开始后,周总理亲自将他和原政委朱瑞进行了对调。 红5军团被称为「铁流后卫」,自始至终负责大军垫后的重任,与敌人一路打得血肉横飞。

当时,李卓然正在和董振堂军团长一起镇守乌江,保卫遵义会议的召开。接到参会通知后,李卓然立刻策马狂奔,直奔遵义而去。

1月15日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老城的「柏公馆」正式召开。

「这不就是在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吗?」当博古发言完毕后,周总理立即起身做了报告。他客观地分析了失败的前因后果,并明确指出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决策问题。

同时,他还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并主动承担了责任。

在红军时期,周恩来总理发言结束后,张闻天立即站了起来进行发言。然而,他的发言与周恩来总理相比显得更为直接。

张闻天批评博古过于崇拜李德,盲目听从其命令,并且质问博古:「如果敌人太强大,那么前四次反「围剿」是如何取得胜利的呢?」

他还指出,李德并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只是凭空想象,胡乱指挥。」张闻天的这份「反报告」让博古和李德感到十分震惊和尴尬。

在那个特殊的时刻,毛主席从容地掐灭手中的烟蒂,开始了他深情而又犀利的演讲。他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博古、李德在战斗和长征中的种种错误,包括「冒险主义」、「保守主义」以及「逃跑主义」,并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影响。

他同时,还阐述了自己关于中国革命和红军未来的战略和战术构想,引发了一旁的朱老总连连点头,以及在场领导们的热烈掌声。

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周总理提议请毛主席重新进入中央领导核心。王稼祥也站了起来,表示他完全同意洛浦和毛主席的观点,认为红军应该由像毛主席这样有经验的人来指挥。

他还提议解散「三人团」并取消博古和李德的指挥权。会场上的热烈掌声再次响起,而博古则显得有些尴尬,红着脸说他需要「考虑考虑」。

会议期间,关于中国革命和红军命运的两种观点已经非常明确,针锋相对。博古一看情况不对,看看表已经到了1月16日零时30分,于是提议会议休会,让大家各自回去思考。

尽管当时毛主席得了重感冒,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参加这次会议。就在他刚刚回到屋里休息的时候,一位重要的「客人」突然来访。

这位客人是谁呢?他就是李卓然,赶来了参加这个重要的会议。

毛主席不顾医生的反对,坚持起身接见李卓然。李卓然直率地汇报了红5军团的艰苦战斗和指战员们对博古、李德错误路线的不满。

毛主席听后笑着说:「卓然,你这说真话的习惯真是没变啊!你说的情况非常重要,希望你在接下来的会议上详细讲述部队的真实情况。」

1月16日晚,会议继续进行。这次,何克全(凯丰)第一个发言,他态度坚决,质问毛主席是否读过马列主义,是否上过苏联的军事院校。

然后,他又冷嘲热讽地指出,毛主席只看过【水浒传】和【孙子兵法】,凭此就要指挥红军,这是不合适的。最后,他引经据典,把马克思、列宁的著作都提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支持博古和李德。

新文案的核心思想是毛主席听取了李卓然的汇报,对其观点表示赞同,并希望他在会议上详细讲述部队的真实情况。

而何克全则对毛主席进行质疑和批评,支持博古和李德的观点。

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凯丰以前的错误得以改正,并坚定地站在了毛主席的一边。当时,毛主席正在悠闲地抽烟,而博古则充满了感激之情地看着他,而李德却对这位「土包子」主席充满了轻蔑。

就在凯丰激动地发表观点时,一声巨响打破了平静。朱德,这位平日里宽厚仁和,几乎从未发过火的总司令,却拍案而起,让所有人为之一振。

朱老总面带微笑,目光深沉而坚定地揉了揉眼睛,然后平静地说……

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同志们的叫好声。凯丰感到有些着急,他指责朱老总反对共产国际。然而,朱老总并没有生气,他冷静地笑了笑,说:「我说话的出发点是实事求是,针对的是问题本身,而不是针对任何人。

朱老总的发言震撼人心,极具启示意义。」接着,李卓然发言,详细地报告了战场和前线的情况,最后,他也坚定地支持毛主席进入中央。

「真是太好了!」

感谢在遵义会议上坚定支持毛主席的每一位我党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