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俗人随笔: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的四大决策,无一不是败笔

2024-07-27历史

后人论及淮海战役的失败,多骂蒋氏三改决策,招来全局皆败,而对于杜聿明,似乎成了大户人家的小媳妇,可怜而同情之,似乎淮海战役的失败,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其实不然,仔细分析杜聿明的四次决策,无一不是败笔,甚至是置队友于死地。

其一、「佯攻济宁、攻击济南」计划是杜聿明在淮海战役开始前的一大决策,甚至已经开始付诸实施了,可却受到刘峙的掣肘。因为刘峙、李树正等人觉得,杜聿明掌管的部队,实在太多了。主力第2、第7、第13、第16兵团全部被他抓走机动作战了,还要第9绥靖区的李延年当他的总预备队,给自己留下守徐州的,仅仅是一个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刘峙感觉到,杜聿明不是在打仗,而是在争夺兵权。

而当时就徐州方面的作战,是有三个计划的。第一个便是杜聿明提出的收复济南战役计划;第二个是何应钦等人提出的淮河战略,放弃徐州,退守江淮;第三个是刘峙、黄百韬等人提出的「乌龟战术」,退守济南。如果说何应钦的计划,是保残守缺,刘峙的计划是坚守自保,那么,杜聿明的计划无疑是让粟裕再来一次南征北战,寻找机会,歼敌一部,最终铩羽而归。

其二、置黄百韬第7兵团于不顾,出动主力去打中野,被后世诸多「兵家」称之为「奇谋良策」。且不说杜聿明找不到中野主力怎么办,就说黄百韬,在没了救援部队的情况下,是不是灭亡得更快些、粟裕强大的打援兵团,不可能去睡大觉吧。那就成了强大的机动兵团,他们要么加入攻击黄百韬兵团的行列,要么去端了徐州老窝,要么去揪着杜聿明的尾巴打,无论哪一种打法,杜聿明都受不了。

其实,杜聿明这一计的高明之处,和刘汝明一样,只要让我执行,徐州不保的责任,不在我,黄百韬兵团灭亡的责任,不在我,找不到中野,打不成仗,那是情报部门没有侦察好。至于我们机动兵团,是不可能再退回徐州了,老杜以徐州和黄百韬第7兵团的牺牲为代价,率强大的机动兵团全身而退,最少是想功过相抵吧。

其三、打通津浦路的「上策」,是有条件的。黄百韬第7兵团被歼灭后,杜聿明又提出他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和李延年兵团南北对进打通津浦路;中策是舍弃徐州会合黄维逃回淮河以南;下策是丢了徐州城在运动中被歼灭。猛一听,杜聿明的上策极富感染力,其实,他是有条件的,他要蒋介石再给李延年派五个军。到了这个时候,蒋介石到哪儿给他派五个军过来啊。顾祝同说,老头子那边,连一个军也不可能给你了。

杜聿明说,不好意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名将难打无兵之仗,这责任,全在老头子一人啊。

其四、「撤而不打」是逃跑之计,更是陷黄维兵团于死地之计。不要光看「撤而不打」几个字,就夸赞杜聿明计策的「英明」,他的原文表达是:让黄维守住,牵制敌人,将徐州的部队撤出,经永城、涡阳、阜阳间地区,以淮河为依托,再向敌人攻击,以解黄兵团之围。

杜聿明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让黄维在双堆集给自己牵制着中野部队,自己的部队跑到安全地带后,再回头救他。黄维要是真的提前灭亡了,那也是为了救朋友而死的,死得其所啊。其实,依黄维当时的状况,突围出来一部,是极有可能的。因为,又打了近二十天,粮弹两缺之时,人家还是突围出来一部分的。

杜聿明是个实诚人,但实诚人心中想些什么,也就不得而知了。沈醉曾经说过,杜聿明的回忆录是字斟句酌的,有些时候,还要多次修改,至于他修改掉些什么,我们就更不知道了。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