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穿破烂衣吃凉烧饼,道光皇帝为何会如此寒酸?两点让他不得不穷

2024-07-27历史

在清朝那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总共出现了十二位皇帝。

在这十二个皇帝当中,提到道光,大多数人对他都没啥特别深的印象,换句话说,他没啥存在感。

事实上就是这样,跟清朝那一代的同行相比,道光的名气真的特别小。

就像咱们提起清太祖努尔哈赤,还有清太宗皇太极,大家都清楚这父子俩是大清的开国之君,清朝在他俩手里从弱小变得强大,一步步发展起来。

提起顺治,大家都晓得他是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而且他和董鄂妃情意绵绵的事儿,也让他变得众人皆知。

接下来,康熙、雍正、乾隆这爷孙仨,他们的各种文学作品还有影视剧,差不多都拍得没人稀罕看了。

可接乾隆位子的嘉庆,名气虽说不咋大,不过由于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么个历史大事,倒也被挺多人知道。

要说咸丰、同治和光绪这三位,其中一个是慈禧的丈夫,一个是慈禧的儿子,而光绪的死,跟慈禧有着扯不清的关系,所以他们也都有一定的名气。

可末代皇帝溥仪,大清就是亡在他当政的时候,因此他的名气也挺大。

不过就道光,在清朝那十二个皇帝里是名气最小的,甚至好多人只晓得他是清朝的皇帝,再具体点的情况就不了解啦。

为啥道光名气这么低呢?简单总结,就俩原因,一是他真没啥值得一提的政绩,二是他身上也没啥能让人八卦的事儿。

当然啦,道光也不是毫无名气,「勤俭节约」这一点,算是他留给后人最突出的印象了。

道光的节俭可不是后来才有的,他刚登基的时候,就有这「可贵」的品质。就在道光从他父亲嘉庆那儿接过权力的时候,他就打定主意,要让大清变成一个「节省型」的社会。

就因为这,道光皇帝特地亲自写了一道圣旨,叫【御制声色货利谕】,仔仔细细讲了大清搞节俭的必须性,还有达成「节俭型」社会的具体咋做的办法。

在这道谕旨里,道光一本正经地说道,百姓要是不穷,我这皇帝能穷吗?百姓要是不富裕,我这当皇帝的,能独自富起来吗?

百姓要是富足,君主怎么会不富足?百姓要是不富足,君主又怎么能富足?

不光严肃表了态,同时呢,道光还给出了让百姓富起来的具体办法,就一个,那就是节省。

皇帝得节省,文武大臣得节省,各个部的衙门也都得节省,反正就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为了天下,所有人一起节省!

而身为皇帝,道光显然起到了相当不错的带头示范作用。

据史料讲,道光穿的衣服,「非三浣而不易」,这说的是一个月才换一套(三浣就是一个月的意思)。

不光这样,就算衣服破了个洞,道光也不会随手扔掉,而是补补接着穿。

更邪乎的是,有一回道光随口问内务府,衣服补个补丁得花多少钱,内务府这帮家伙,向来把皇帝当冤大头狠宰,居然报了个补丁五两银子的高价。

道光一听就火了,直说补个补丁就得五两银子,这也太费钱啦,往后补补丁这活儿交给后宫妃子得了。

虽说她们补得不太美,可毕竟不花钱呀,反正妃子们闲着也是闲着,多掌握一门手艺挺好的

就这么着,在紫禁城深宫里的妃子们,平常日子里又多了一样活儿。

不光是穿的方面特别节省,在吃的这一块儿,道光也节约得不能再节约了。从刚登基的时候起,他就下诏书不让各省再进贡水果、蔬菜、药材之类的土特产,那些好吃的也不再吃了。

他平常吃的东西,连现代的普通人都比不上。史料记载,道光一般晚饭就是让太监去宫外面买几个烧饼,回来就着热茶吃了,接着就睡觉。

而且呀,就算吃烧饼,道光也是能省则省,尽量不浪费。

说到这呢,可能有人就想问了,道光皇帝咋能寒酸成这样?难道他生来就是个小气鬼不成?

当然不是啦,道光可是个正常的人,他也想享受,然而,实际情况不允许他这么干。

啥现实状况呀?其实挺简单,当时大清财政亏空严重,收进来的钱比花出去的少太多,结果国家就没钱啦。

国家要是没钱,当皇帝的自然也就没法享受啦。

要说大清为啥会有那么多财政赤字,国库里的钱都用到啥地方去了,这里面是有一连串原因的。

首先,特别严重的腐败现象存在。

官吏贪污腐败这事儿,在古代的各个王朝那是常见得很。当初明太祖朱元璋费了老大劲去整治,杀了好多人,可还是没能把问题彻底解决掉。

到了清朝,虽说有各类惩治腐败的办法,可腐败依然有,而且随着日子往前,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啥会这样啊?说到底,就是犯罪成本不高。

虽说清朝开国之后,确实有因为贪污被免职罢官,甚至被流放杀头的情况出现,可这些被惩处的官员数量,跟腐败官员的数量相比,连后者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这样一来,好多官员自然有很大的侥幸心理,觉得不一定会被发现的想法也就冒出来了。

更关键的是,贪污这种手段,钱来得真是太快啦。

所以啊,好多官员都冒险行事,一个个都踏上了贪污这条路。与此同时呢,皇帝还在不知不觉中给这些官员贪污加了把劲。

皇帝咋能助长官员贪污的劲头呢?这就得讲讲古代官僚体制的管理办法。

几千年来,古代皇帝执政,主要靠的是「人治」,也就是拿所谓的道德标准去管官员。

可现代化那种明确的法治,古代差不多根本不存在。

同时,各类监察制度都不完善,这就使得官员没法被有效监督,在这种状况下,想用道德是非观来约束官员的行为,简直是白日做梦。

说白了,古代社会既没有明确的法治制度,也没有配套的监察制度,这就无形中给官员造就了「得天独厚」的贪污环境。

如此一来,大部分官员肯定会忍不住去贪污。

当初嘉庆皇帝把巨贪和珅给处死以后,官员们贪污腐败的劲头却没停下,这其中的缘由,就是贪污的条件太好了。

所以呢,到了清朝道光的时候,严重的贪污腐败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官员,就跟吸血虫似的,死命啃着大清这棵大树。

所以,大清怎么可能不穷?

除了贪腐这一因素,让大清没钱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平定农民起义所产生的耗费。

农民起义,在古代封建王朝那可是躲不开的事儿,差不多所有的封建王朝里,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农民起义。

有人可能就会说了,为啥古代的农民老是动不动就起义呀?

其实对于古代农民这个阶层来说,他们的目标和期望没多高,就是农妇、山泉、有点田,用当下通俗的话讲,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外加几亩能养活全家的地。

再往深了说,只要有口吃的,哪怕吃得不太好,可只要能活下去,基本上就不会去起义造反。

毕竟起来造反起义,那是会丢了脑袋的。

然而,实际情况通常都很糟心,虽说广大农民的要求不高,就是想能活下去罢了,可在古代王朝的中后阶段,他们这点愿望都很难达成。

为啥?就因为有个「厉害」的对头,叫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的原因挺简单,古代社会结构主要靠农业经济,土地当然就是最珍贵的资源啦。

不过当一个政权建立起来,社会逐渐稳定了,不管是那些官僚,还是商人,在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以后,他们都会一起做一件事。

就是买土地,而且不停地买。

这么一弄,好多土地慢慢从广大农民手里,都集中到贵族阶层那儿了,结果农民没地能种了。

有人可能会讲,农民要是不卖地不就没事了吗?这种看法,纯粹是瞎想。

在古代,官僚和地主获取土地的办法各种各样,当中有不少是用巧取豪夺这种下作手段,如此一来,农民只能转卖土地,有的还是低价转卖,另外还有大量农民白白失去了土地。

这样一来,好多土地慢慢都集中到少数人那儿了,农民没地种,就得给地主干活,成为佃户。

但麻烦在于,你要是做佃户,那就得给地主交租。

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叫朱五四,他是个佃户,天天没黑没白、勤勤恳恳地种地,可到收获时,大部分收获都得交给地主,留给自家的特别少,也就刚够一家人填饱肚子。

这得是年景好,地主还不涨租子的时候,要是碰上灾年,就古代那落后的生产技术,能把租子全额交齐就很好啦。

就算是赶上好年景,可地主随时会涨租子,到头来一家人还是吃不饱。

要是不够吃咋整?那农民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不就被饿死,要不就起来造反,把土地从地主那夺回来。

实际上,古代几千年里所有的农民起义,说到底,就是冲着一块地来的。

到了清朝,虽说雍正的时候颁布实施了像摊丁入亩这类政策,让农民生存环境好多了,可乾隆一登基,就把这些政策全给推翻了。

所以,土地兼并又冒出来了,还变得越来越厉害。

特别是到了乾隆后期,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得不得了,所以出现了好多没地可种的流民,数量能有百万呢。

这些流民想要活下去,只得离开家乡,然后逐渐汇聚到川、楚、陕交界的南山和巴山老林那一块儿。

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备受压迫、遭剥削的穷苦人,所以对朝廷有好多不满。在这种情形下,有一种说能让他们过上幸福日子的思想,就被他们特别欢迎和支持。

这一思想有个称呼,叫白莲教。

清朝的白莲教起义,头一回是在乾隆四十年(公元 1775 年)爆发的,后来在乾隆五十八年(公元 1793 年)又爆发了一回。

然而,这两回起义的规模不算大,所以在朝廷的围追堵截下,最终都没成功。

不过在乾隆六十年,也就是公元 1795 年,白莲教又冒出来了,而且规模特大,就连乾隆到死都还记挂着这事。

乾隆去世后,白莲教依然存在,还老是起义,在之后挺长的一段时间里,白莲教一直是清廷统治者害怕的大麻烦。

为了把那此起彼伏的白莲教起义给平定喽,清政府花了老多钱。据不完全统计,从乾隆那时候到嘉庆末年,光在这事儿上花的银子,就有两亿两还多。

虽说雍正给子孙后代攒下了丰厚的家业,可再多的钱也经不住这么折腾,特别是当中还有个讲究排场的乾隆,所以到了最后,地主家也没存粮啦。

除了官员腐败、平定起义带来的亏空,应对各类天灾,还有维持那种奢靡的生活,这些都是清朝缺钱的重要原因。

反正就是,道光接手的时候,大清那是真穷。

虽说道光明白开源才是正理,就是得想办法多弄些钱,这样才能让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可当时是农业社会呀,赚钱的法子少得可怜。

而且道光没这个本事,所以啊,没办法赚钱的他,就只能在节省方面使劲儿了。

说实话,单说个人品德,道光绝对是个好人,特别是他带头勤俭节约,在古代皇帝里那可是很少见的。

不过,道光的节省也就只限他自己,他虽然颁布了【御制声色货利谕】,还在全国广泛发布,可并没达成他期望的那种成效。

下面的官员,明面上都称赞道光的这个做法,可背地里,该贪污腐败的还是照样贪污腐败。

要说为啥会这样,不是道光说话没分量,而是当时的大清,就跟一个重病得不行的人似的,早就腐朽得不成样子了。

所以啊,虽说道光一心想靠着节约来改变状况,可无奈没办法挽回,大清就像一只快撑不住的骆驼,就等着那能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