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还!必须还!五年之内中国会还清苏联的所有欠款!
毛主席看着小同志递上来的消息既愤怒又无奈, 因为此时正是我国经历最艰难的时刻, 一边是全国各地闹饥荒的消息不停传来一边则是赫鲁晓夫当众为难,要求立马偿还斯大林在位期间86亿债务。
主席深知此时向苏联低头意味着什么,所以只好选择彻底偿还这笔债务,从而实现我国独立自主。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欠苏联那么多钱? 毛主席又是如何在五年之内还清的呢?下面小墨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86亿债务是如何欠下的, 这就要从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开始说起。朝鲜战争始原本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冲突,却迅速演变成一场国际化的战争。当时朝鲜人民军以压倒性的优势迫使南朝鲜军队不断撤退,几乎占领整个半岛。
美国出于战略考虑,介入战争以支持南朝鲜,阻止共产主义的扩张。美军及其联合国盟军的介入,改变了战局。北朝鲜军队开始节节败退,美军更是越过三八线, 进入北朝鲜境内,甚至对中国边境城市丹东进行了轰炸。
这一举动激起了中国的强烈反应。 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坚决决定出兵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充满士气地跨过鸭绿江,开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家建设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军工产业更是落后,国内经济承受着巨大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支持战争的需要, 中国领导层向苏联寻求帮助。
而苏联作为北朝鲜的主要盟友,对朝鲜战争的走向也非常关注。苏联希望有力量能够阻挡美军的进攻,同时也避免直接与美国发生冲突,以免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 在双方多轮谈判后,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 但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需要中国支付。
苏联向中国提供的装备主要是二战期间的旧型号,甚至有些经过简单翻新再使用。这批装备包括了轻重型武器,覆盖了地面到空中的多个领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作战提供了重要支持。 这笔巨额的军事支出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中国来说, 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苏联在旅顺港的行为也加剧了这一债务。1955年苏联军队从辽东半岛的旅顺撤退,旅顺作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港口城市, 曾经历多次外国侵占,包括沙俄和日本。 二战结束后,苏联占领东北地区,并在旅顺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海空军基地。随着1953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苏联承诺将旅顺归还中国,而这一承诺在1955年得以兑现。
在撤离前夕苏联以半价向中国出售了旅顺的全部军事设施, 其中包括码头、仓库、工厂、车辆、船只和飞机等重要设备。这一交易实际上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完备的海空军基地。尽管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政负担,但同时也是建立现代军事力量的关键一步。
在1956年至1960年的五年间,苏联对中国的援助进一步扩展到工业建设领域。苏联提供了304个项目的技术和设备支持,这些项目广泛涵盖了钢铁、煤炭、电力、化工、机械和轻工等多个行业。这些援助对于当时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中国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们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 并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苏联在这些工业项目中不仅提供了先进的设备和材料,还派遣了众多专家和技术人员。部分援助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形式提供,而其他部分则是基于援助或合作协议。 这一举措不仅加速了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也加深了两国在科技和工业领域的合作。
这些援助和贷款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压力。这笔债务在当时几乎相当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 虽然这些投资在长远来看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但短期内的经济负担和偿债压力对国家的财政和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一段极为艰难的时期,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的粮食产量急剧下降, 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巨额的债务,特别是对苏联的债务,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毛泽东主席凭借其深刻的洞察力,意识到苏联对农业物资的迫切需求。 苏联虽然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但其高纬度地理位置限制了其农业生产能力。基于这一点,中国提出了一项创新性的解决方案:用农业产品和矿产资源来抵偿债务。
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开始调整其经济结构, 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优化。政府鼓励农民增加粮食和现金作物的产量,以提高出口收入。这其中,河南省的农产品,如生猪、鸡蛋和苹果,成为偿还苏联债务的重要商品。
郑州市的肉联加工厂成为了这一战略的重要部分。该工厂在冬季的半年时间里,每天加工逾5000头猪。这些猪肉不再进入国内市场,而是被转化为外汇,用以偿还苏联的债务。 这种情况导致当地市场上猪肉供应紧张。
同时为满足苏联对进口品质的要求,中国还制定了严格的出口标准。 例如,苏联对从中国进口的苹果提出了特定的大小标准, 只有符合规定尺寸的苹果才能被接受。这一标准促使中国的苹果生产商提高了果实的质量和规格,以满足出口需求。
在1960年至1965年的五年间, 中国向苏联出口了价值约6.5亿美元的各种物资, 这些物资不仅涵盖了农产品,还包括了工业制品和消费品。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贸易方面的活跃,也显示了其解决国际债务问题的决心。
中国利用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作为还债的另一重要手段。 中国拥有大量的稀有金属矿产,如钨、锑、铅和锡等,这些都是苏联急需的战略物资。其中位于新疆阿尔泰山脉南麓的可可托海矿区,尤其是其三号矿坑,成为中国偿还债务的主力军。这个矿区不仅拥有丰富的金属矿物资源,而且具有重要的地质价值。
可可托海的三号矿坑,因其深度达1200米和丰富的矿物种类, 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1959年至1978年的矿产开采期间,三号矿坑产出的金属矿物价值高达6.6亿美元。这些矿物不仅帮助中国偿还了大部分债务,而且以低于国际市场价格20%到30%的价格出售给苏联。
这些牺牲和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在短短五年内,中国不仅成功偿还了债务,还开始了工业和科技领域的自主发展。 特别是在核技术方面,中国的科研团队投入了大量精力, 最终成功研发了自己的核武器,标志着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重要突破。
经历了这段艰难的历史后,中国逐渐在世界舞台上站稳了脚跟,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在国际政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段经历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中国如何在困难时期通过自力更生和坚定不移的努力, 实现了国家的崛起和发展。
那中苏关系又为何破裂呢?中苏之间的关系曾经是基于共同的意识形态和历史经历而建立的紧密联盟。 在二战期间两国都是抗击法西斯的同盟国,这进一步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尽管苏联对中国提供了许多支持,但这段关系的裂痕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已经显现。
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中,苏联曾派遣顾问如王明、博古等人来协助中国共产党,这些顾问的策略并未带来预期的成功。 反围剿战争的多次失败导致了中国共产党对苏联顾问的信任度下降, 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撤离。
苏联对这一决策感到不满,此举标志着中苏关系的首次重大裂痕。尽管在随后的抗日战争中,中苏两国仍然站在同一战线上, 但是在战争期间和结束前夕的一系列事件进一步加剧了两国间的紧张关系。 特别是苏联与国民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苏联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矛盾立场。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 苏联迅速转变了其立场,与新中国建立了更紧密的关系。 这种转变虽然加强了两国在某些领域的合作,但也暴露了中苏关系的不平等本质。苏联的援助虽然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对中国主权的某种程度的干涉。
到了1958年,随着苏联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 中苏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对于保护自身的独立和主权持有坚定立场。中国拒绝了苏联的这一提议,这一拒绝标志着两国关系的转折点。
随着关系的恶化,苏联开始撤回在中国的专家和技术资料,这一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和科技发展, 这也促使中国加快了自主发展的步伐, 更加注重国内的科技创新和工业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