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0年,王季范到北京参加观礼,毛主席却流着泪道歉,究竟为何?

2024-07-26历史

1950年9月22日, 毛主席 在中南海丰泽园招待一名「特殊」的客人,这个客人有4个身份,分别是:老师、表哥、恩人以及学者。见到客人的那一刻,主席抓起身边人的手,激动地说道:「 这是我九哥,如果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

毛主席口中的「九哥」名叫王季范,两人的母亲是亲姐妹,因此他们的关系从小就非常要好,他也曾经多次在毛泽东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所以毛主席对他的感情十分深厚。

国庆节的时候,王季范应毛泽东的邀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活动。此时,王季范十分激动,毕竟长这么大自己还是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呢!但,相对于王季范高涨的情绪,毛主席的情绪反而有些消沉,脸上还露出了悲伤的表情。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会让毛主席在这么重要的日子里,露出这样的表情呢?

这边王季范还看得十分起劲,毛泽东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他的身边,拉起他的手,流着泪道歉:「 九哥,我有件事今天必须告诉你,你将德恒交给我,可是我没有保护好他……

刚刚还一脸笑容的王季范,瞬间脸就垮了下来,他颤抖的双手和微红的眼眶都证明他现在很不好。但是,他还是强压下悲伤,安慰着主席:「 德恒是为了光明而死,也算是死得其所,和你没关系,你不要再自责了。

因为,自从他将 德恒 送到延安的那一刻起,其实他的心中早已经做到了思想准备,如今收到德恒已经牺牲的消息,他知道就算悲伤也解决不了问题,毛主席被王季范的深明大义感动了。

其实,毛泽东这么在乎王季范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有王季范的两次帮助,才让主席有了改写命运的机会,因此他才会对别人说,没有王季范就没有他。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九哥」和毛泽东之间的故事:

毛泽东的「九哥」——王季范

1885年,王季范在湖南湘乡出生,家境殷实。因为在同族中他排行第九,所以有时会被称之为「九哥」,当时王季范是毛氏族人中最有文化的人,他从小就接受 萧竹轩 先生的教导,对史书、古典文学以及政治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

王季范小时候就非常聪明,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从小就学习优异,深受先生们的喜欢。那时,王季范在外公家里上私塾,而当时3岁的毛泽东也正好寄养在这里,二人的缘分自此开始。

面对这个只有3岁的小团子,王季范非常喜欢,因此他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带着毛泽东去玩。当然了,王季范一般只带他到私塾里面玩,渐渐地王季范发现毛泽东对读书也很感兴趣,便时常会教给他一些幼儿古诗。

除此之外,他还会在空余的时间里,手把手地教毛泽东读书识字,在王季范的教导下,毛泽东开始对古典文学感兴趣,毛泽东愿意学,王季范自然也非常愿意教他。

后来,经过王季范的努力,他考进了「长沙优级师范学堂」(湖南大学前身)。这也就意味着自己要离开外公家,临行前,他将自己最宝贵的书籍都送给了毛泽东,并叮嘱他一定要好好读书。

就这样,毛泽东依依不舍地送走了王季范,而王季范在学校里接收到了新的思想,这让他受益匪浅,此时毛泽东已经到了读私塾的年纪,但因为家中的情况,他除了要上私塾,还要承担起家中的农活。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依旧没有打磨掉毛泽东对学习的热爱,一有时间他就会埋头苦读,吸取书中的知识。但是家人只需要他认识一点字就可以了,因此当毛泽东13岁时,就被强行终止了学业。

无奈,年纪轻轻的毛泽东只好在家中务农,有时还会做些买卖,但他的心里其实还是想读书,他不想将时间都荒废了。他知道他没有办法说服家人,让他重新回到学校上课,因此他将希望全部寄托在表哥王季范身上。

很快,他就找到了王季范说明了自己的情况,王季范听后表示一定会帮助他,听到表哥的保证,毛泽东的心安了下来。随后,王季范找到了族中其他有学识的人,同他一起去毛泽东家中,说服他的家人让他读书。

就这样,乌压压的一群人来到了毛泽东的家中,但因为家中除了毛泽东以外,没人在家,他们只好在那里等着他们回来。良久,毛泽东的父母终于回来了,他们看见自己家中一下子多了这么多人,都有些慌张。

难道是自己犯了什么错了吗?为什么大家都来到自己的家中?只见一身青衣布衫的王季范从人群中走了过来,对着毛泽东的家人说道:「 现在正是读书的时候,我们今天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劝说您,让毛泽东继续上学。

毛泽东的家人听后,依旧坚持原来的态度,连连摆手说道:「 不行,不行,我们是不会同意的,他都这么大了,读的书已经够多了。如果现在让他去读书,万一以后他不回来了怎么办?

说完,他们又加上了一句:「 最关键的是,读书不要学费吗?我们家的情况你们也知道,哪出得起这个钱哦?我们只要他能认些字,会算账就行了,读那么多书干什么?

原来如此,毛泽东的父母就是不想出学费的钱,找到了问题所在就好办了。王季范上前一步,说道:「 关于这点不用担心,表弟以后的学费都由我来出,您觉得怎么样?

既然人家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他们也不好再阻拦,只好同意让毛泽东继续回到学校读书。这就是毛泽东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王季范的鼎力相助,他就不可能有机会读书,很有可能下半辈子就在家中务农了,因此毛泽东打心眼里感激王季范的帮助,并将王季范当成自己学习的目标。

其实,毛泽东的家人最后之所以会改变想法,并不只是因为王季范等人的劝说和承诺,而是因为前段时间,他们家和另一家店铺打官司,本来他们是受害的一方,属于有理的那一方,结果因为辩论口才不行,对方毫不费劲就赢得了官司,他们家赔了夫人又折兵,吃了大亏。

他们这才意识到学问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最后才同意让毛泽东去上学,之前不同意也只是因为学费太贵了,他们出不起。如今,有人愿意出钱让毛泽东上学,对于这种好事自然是没有理由拒绝的。

后来,在毛泽东读书期间,王季范还会经常写信给他,在信中询问他最近的状况后,又叮嘱他一定要好好读书,要把握住学习的机会。并且还多次赠送书籍给毛泽东,每次毛泽东都会认真地读完,在回信时,毛泽东还会和王季范分享书中的问题,一来二去之下,他们俩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毛泽东遇难,王季范鼎力相助

1911年,王季范从长沙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受聘到湘乡驻省中学,那时毛泽东因为想要到省里学习,便写信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了王季范。王季范对此表示支持,后来,毛泽东考进了 湖南省第一中学 ,但好景不长,因为缴纳不起昂贵的学费,他被强制退学了。

最终,通过王季范的帮助,毛泽东进入了一家不需要学费和住宿费的官办学校——「 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

1914年,王季范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担任学监,而毛泽东就读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被合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院」。就这样,王季范和毛泽东成为了师生关系,他们之间的接触也更加密切了,几乎到了无话不说的程度。

有一天,毛泽东找到了王季范,先是简单地寒暄( xuān )了几句,之后便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九哥,我没有钱了,又要请你帮帮我了! 」王季范一听毛泽东有难处,二话没说就拿了一些钱给他,并说道:「 以后你要用钱就找我,我从薪水里匀点给你。

后来,王季范为了给毛泽东交学费,特地向学校预支了薪水,一部分用来交学费,另一部分用来当毛泽东的生活费。不过,学费的问题解决了,可又迎来了新的问题,最重要的住宿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在毛泽东为难的时候,王季范将他带到了家中,腾出了一间房间让他住进去,而自己则和一家人挤在一个房间里。甚至,连家中唯一的桌子都用来给他做功课,王季范身为一个老师,每天都要批改学生的作业。

因此,这张桌子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平常他都会在这张桌子上批改作业,如今他只能等毛泽东做完了功课,才可以批改作业,因此,王季范每天都会工作到很晚,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反而一直关注着毛泽东在自家住得是否适应。

王季范除了在经济上帮助毛泽东以外,在学习上也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因为,王季范熟读古典文学,毛泽东经常会到他的办公室去看古典书籍,有的时候一看就是一整天,遇到不懂的地方,毛泽东就会请教王季范,王季范也会经常提点他。

不过,毛泽东的读书生涯,并不是平平静静地度过的,很快他又遇到了新的麻烦,这次还有被开除的风险。1915年的时候,湖南省议会向各大高校公布了一条新规定: 每名在校学生都要额外缴纳10元学杂费 ,其中就包括毛泽东就读的这所学校,并且校长 张干 极力支持。

要知道,当时这所学校的学生家中条件普遍都不优越,承担学费就已经够呛了,如今还要加上10元学杂费,这叫他们家中如何生活啊?毕竟,10元在当时那个年代可不是小数目,那时的东西都是按「角」来算的,10元可不是随便就能够拿出来的。

因此,学校的学生都非常气愤,毛泽东也不认可校长这样的做法,所以由毛泽东领头发动了「 驱张运动 」,一开始的时候有位同学写了一篇 【讨张檄文】 ,但是毛泽东看完后,觉得文章的内容不够完美。

最后,毛泽东在君子亭写了一篇 【驱张宣言】 ,该文章尖锐地批评了校长张干的思想落后、教学无方等问题。很快这篇文章就在学校里面传开了,大家都纷纷加入其中,就这样,校长张干一时间成为了学校的笑柄,威信全无。

这让校长张干十分愤怒,他不知道究竟是谁写出了这篇文章,让自己的名声一落千丈。正当他四处寻人的时候,有位学生来到了他的办公室告诉他,「驱张运动」是毛泽东和其他十几名学生挑起的。

这下可不得了了,张干原本就看毛泽东不顺眼,如今又被他知道,自己这么惨都是因为毛泽东,心中的怒火顿时就压不住了,扬言道:「 一定要将他们全部开除! 」很快,以毛泽东为首的17个「闹事」学生,要被开除的消息就传遍了学校。

王季范知道这个消息后十分担心,他认为毛泽东他们做得是对的,但他们的对手毕竟是位高权重的校长,他的话说出来肯定就不会轻易收回了。现在,自己也只是一个学监的身份,没有什么权力,要想让校长收回成命,只能去找有话语权的人。

当即,王季范就想到了 杨昌济 先生,于是他饭也顾不上吃,就敲响了杨昌济的家门,一进屋他就对杨昌济说:「 【驱张宣言】中列举的事实并不是没有依据,再怎么样也不能作出开除学生的决定,而且他们只是想为贫困的学生出头,并没有任何私欲。

杨昌济听后,赞同地点了点头,说道:「 学校如果连毛泽东这样的学生都要开除,那学校还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 」随后,杨昌济告诉王季范,让他去找学校其他的老师,一起联手开一个「 教职工大会 」,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让校长张干收回成命,留下毛泽东和其他十几位学生。

此次「教职工大会」上,王季范联络到了徐特立、方维夏、符定一等先生,在他们的帮助下,张干迫于压力,只好收回成命,撤除了对毛泽东等17名学生开除学籍的处分。

1918年,毛泽东和 蔡和森 等人成立了「 新民学会 」,引起学校的注意后,还是王季范挺身而出,这才使得毛泽东能够顺利渡过难关。毛泽东在校期间,发生的很多事情,基本上都是由王季范出面解决的,可以说他能够顺利毕业,背后少不了王季范。

1925年8月,毛泽东在韶山养病,但这个消息却被湖南省省长 赵恒惕 知道了,因此他下令对毛泽东展开抓捕。之后,毛泽东在共产党员的帮助下偷偷来到了王季范家中,一进门,他就说道:「 九哥,我现在正在被赵恒 惕追捕,长沙已经容不下我了,我现在打算前往广州,希望你能够帮我准备一些衣物和盘缠。

之后,毛泽东又委托他通知妻子 杨开慧 ,让她带着孩子去广州与他会合。当王季范帮毛泽东收拾行李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不少人都知道我和毛泽东关系好,没准赵恒 也知道了,甚至有可能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这样一想,王季范惊出一身冷汗,当即他就将毛泽东带到了 乐古道巷颜子庙的湖南私立平民女子职业学校 ,之后制定了毛泽东的离开事宜。

次日,毛泽东就打扮成商人的模样离开了长沙,在韶山地下党的护送下,毛泽东躲过了反动军阀赵恒 惕的追捕,随后顺利抵达了广州。就这样,在王季范的帮助下,他又逃过一劫。

1928年,毛泽东带领红军多次打退了国民党军队,这让 蒋介石 非常气愤,正当他苦于没有地方下手的时候,了解到了毛泽东表哥王季范的情况,认为可以从他入手,找办法痛击毛泽东,但由于王季范在湖南省院校的声望极高,蒋介石便没有拿他怎么样。

王季范和毛泽东虽然很久未见,但他们之间的联系也没有断过,常常都会以书信的形式来往。而他本人也会经常邀请一些进步学生和进步老师到家中议事,因为国民党当局不敢检查王季范家,这里反而成了共产党最安全的地方。

王季范白发人送黑发人

因此,有不少的地下工作者都会将王季范的家,当作秘密的联络地点,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在这里开会、组织计划等。期间有很多的共产党员都说:「 王先生家里,就是我们革命者的保险柜,敌人没有允许就进不来。

就这样,王季范一直在背后支持共产党的革命事业,而他的儿子 王德恒 也对革命充满了向往,当时他不确定父亲是否会支持自己,只好将这份心思埋在了心底。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不少院校的学生都准备到延安参加抗日,王德恒也非常想去。

于是,他敲响了父亲的房门,问道:「 父亲,现在抗日战争爆发,不少的有志青年都准备前往延安抗日了,就连我们学校昨天也走了好多人,我真想有一天,我也能去延安看看啊! 」知子莫若父,王季范一听就知道儿子的想法。

他问道:「 儿子,你为什么想要去延安呢? 」王德恒眼神坚定地回答道:「父亲,因为延安有共产党在,有民主的地方就有光明,他们一直在坚持抗日,我也想去那里,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您允许吗?」

王季范没有正面回答儿子的问题,而是又问了一句:「 你确定了吗?你是真的想去延安吗? 」王德恒知道,父亲不会反对他去延安了,于是他坚定地回答道:「父亲,我是真的准备好了,您看,就连行李我也早准备好了。」

见状,王季范没有再阻拦,他点了点头,说道:「 儿子,我支持你的决定,你要去延安,我不拦你,但在那边不比家里,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就这样,王德恒通过长沙办事处 徐特立 的安排,踏上了前往延安的旅程。

来到延安后,王德恒拿出了父亲的亲笔信交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完说道:「 你父亲向我推荐了你,我很相信你!

1940年,王德恒从抗大毕业,经过毛泽东的推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4年,中央组建八路军南下支队,奔赴 湖南、广东 等地开辟新的根据地。王德恒收到消息后,立即请求加入支队,部队到达湖南的时候,他忍着思念过家门而不入,但他不知道的是,这是他最后一次站在自家门前了。

工作没多久,王德恒就因为行踪暴露被特务杀害,牺牲的时候只有30岁,当毛泽东收到这个噩耗后,当场就泪流满面,但因为事关机密,毛泽东下令将这个消息压了下来,自然王季范也没有收到王德恒牺牲的消息。

在往后的10年里,王季范一直以为王德恒还活着,常常会给儿子写信,叮嘱他要聆听教诲,为国争光。直到1950年,他才知道儿子已经不在了,心中悲痛万分,也就是说,毛主席担心王季范悲伤过度,将这个消息瞒了8年。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毛泽东,怎么会不知道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因此在说完王德恒已经过世的消息后,他自己也哽咽得不行,甚至眼角还流着泪。虽然,王季范听到这个消息后很难过,但其实他的心中早已经做到了准备。

看到毛泽东这么自责,王季范的心中也很不是滋味,他安慰道:

「润之老弟,快莫这样讲!为了革命,你这几十年东奔西走,又将岸英大侄送到了朝鲜战场,论牺牲谁都没你大!德恒虽然牺牲了,但他是为了天下人的幸福牺牲的,我们都为他感到光荣。」

1972年7月11日,王季范因病在北京逝世,几天后,在全国政协礼堂上为他举办了追悼会,毛主席知道后,特地命人制作了一个花圈送过去,花圈的飘带上写着:「 九哥千古,毛泽东敬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