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看了沈醉的回忆录才明白:余则成有两大靠山,吴敬中谁都得罪不起

2024-07-17历史

在苍茫的历史长河中,那座孤寂的雪山仿佛永远背负着千年不化的冰霜,唯有那巍峨的峨眉峰,如同岁月的守望者,独自傲立。当我们翻开凯申先生的【游峨眉口占】时,不由得对那幕历史长剧中的隐秘人物吴敬中产生了深深的疑惑。这位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保密局天津站站长,是否真的如同传说中的那样,是余则成这位峨眉峰在黑暗中的守护者?

倘若没有吴敬中的巧妙庇护,恐怕余则成这个身负使命的峨眉峰早已在腥风血雨中露出了马脚。那行动队的两任铁血队长马奎和李涯,手中明明已经握有确凿的证据,却在吴敬中的一手操纵下化为泡影。余则成,这位吴站长手中的善财童子和招财猫,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仔细思索,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少将站长,又怎会轻易对一个充满疑点的下级百般呵护?

在历史的长卷中,军统的作风素来是 「宁枉勿纵」。就连吴敬中这位留学归来的少将,也因其曾经的红色经历而被戴笠和毛人凤疏远。与他有类似背景的余乐醒和文强,虽军衔显赫、能力超群,却只能在特训班担任教官,或被派往对日暗战的火线,远不如一个中学毕业的沈醉那般受到信任和重用。

而在蒋系特务中,不少人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校友。军统最后一任局长、保密局第一任局长郑介民,与吴敬中、余乐醒、小凯申(蒋建丰)同出一校。然而,小凯申因为有老蒋的庇护,而郑介民则始终紧抱老蒋的大腿,从未改变过立场。他们与余乐醒和吴敬中的命运截然不同,后者均因各自的原因被戴笠和毛人凤关进大牢。

当我们翻阅沈醉的回忆录和相关史料时,不难发现余乐醒和吴敬中在戴笠心中的地位并不高。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戴笠的猜疑并非空穴来风。沈醉在回忆中提及,余乐醒后来选择了回归正途,脱离军统,甚至对沈醉进行了策反: 「你要清楚,老蒋的党已经失去了民心,这才招致了民众和内部人士的反对。你如此为毛人凤效力,将他捧上局长的高位,而他又是如何回报你的?连南京都不让你待。现在需要你替他们卖命,才又想起你。

这些你都想过吗? 」这番话,如同历史的回声,让我们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沈醉的内心世界如同翻涌的江水,波澜起伏。当余乐醒,这位既是他的姐夫,又是他特务生涯的引路人,站在他面前,轻声细语地传达着那沉重的消息:「毛人凤已对你有了猜疑之心,你得更加小心行事了。」 换做旁人,沈醉或许早已拔枪相向,但面对余乐醒,他心中的那份信任与敬畏让他选择了倾听。

余乐醒的策反行动,像是一颗种子,悄然在沈醉的心中生根发芽。沈醉开始深思,开始动摇。最终,在云南起义的关键时刻,他痛快地在起义通电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命令手下的特务们全部投诚,这一决定,无疑是受到了余乐醒的深远影响。

多年后,当沈醉恢复了起义将领的身份,享受着副部级待遇时,他深知这一切的得来不易。他回想起余乐醒在上海解放后,回到人民行列,依然没有忘记他这个曾经的弟弟。余乐醒曾向党组织反映沈醉的情况,希望组织能够派人去联系他,引导他弃暗投明,立功赎罪。

而事实上,党组织也确实派了人。三野联络部部长陈同生同意了余乐醒的建议,派遣了在临澧特训班受训过的张珂带着余乐醒的亲笔信去昆明寻找沈醉。但当时,沈醉正忙于奉蒋介石之命进行大搜捕,张珂在旅馆中躲藏,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机会与沈醉会面。

倘若张珂真的与沈醉成功会面,那昆明的军统特务中,或许就不会只有徐远举、周养浩、郭旭、成希超等几位少将了。毛人凤的命运或许也会因此改变,他或许会被沈醉毒死,或许会被秘密绑起来送给卢汉。

余乐醒,这位军统临澧特训班的副主任,他的转变不仅影响了沈醉,也影响了整个军统的局势。沈醉和吴敬中作为教官,他们也都感受到了余乐醒改弦更张的影响。而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的我党早期党员吴敬中,在军统中的地位更是显得扑朔迷离,这让戴笠和毛人凤对他的猜忌达到了顶点。

沈醉回忆起,吴敬中在军统中一直游走在边缘地带,想见戴笠一面都困难重重,想见代理主任秘书毛人凤更是需要沈醉的通融。这一切都让戴笠和毛人凤对吴敬中产生了深深的猜忌。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蒋介石和郑介民那层关系,吴敬中或许早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了。在隐秘的历史长河之中,吴敬中,这位传说中的人物,绝不会如常人所想,轻易地降临在天津这片富饶之地,成为那个举足轻重的站长。

更别提他能够轻易地获取玉座金佛和斯蒂庞克轿车的奢华。艺术,这个源自生活的精灵,总是在不经意间以超越现实的姿态,为我们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电视剧【潜伏】与【特赦 1959】便是这样,将历史的碎片巧妙地串联起来,让人不禁思索:这其中的种种,究竟是真是假,是虚是实?

对于吴敬中与余则成之间的关系,我们似乎需要重新审视。或许,并非是吴敬中在暗中庇护余则成,而是余则成的存在,本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烟雾弹,他的每一个行动,每一次策略,都在巧妙地转移着旁人的视线,其终极目标,实则是在保护那位深藏不露的吴敬中。

吴敬中的贪腐,或许只是他的一层外衣,他明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太过清廉的潜伏者,往往会成为别人怀疑的目标。而潜伏在蒋家国防部,担任第三厅厅长的郭汝瑰,便是因为家中的一处小破洞,被杜聿明心生疑虑。这一事件,令老蒋都为之侧目,不禁冷笑: 「难道清廉就是我们的敌人,腐败才是我们的本色?」

余则成在吴敬中的庇护下,看似赚得盆满钵满,但与他相比,吴敬中的收入可谓是天文数字。然而,这位权倾一时的站长,生活却并不奢华。他的家中,除了一架旧风琴,再无其他昂贵的乐器。每当他闲暇之余,他总喜欢弹唱那首【满江红】,而不是那些彰显权势的曲目。

而当我们回顾那些历史上的站长们,如沈醉之流,他们拥有的是大片的山林、土地,每一次 「巡视」都能为他们带来无数的财富。那么,吴敬中在天津这片富饶之地,又是如何处置他那数之不尽的财富呢?

至于余则成与吴敬中之间的关系,或许并非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吴敬中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对余则成和李涯表达了他的厌战情绪,他的言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他告诫他们: 「战争,并非是靠几个偷偷摸摸的军官,或是几个偷鸡摸狗的间谍就能决定的。那么多重兵把守的大城市都丢了,我们又能如何呢?」这些话,或许并非只是在表达他的情绪,更是在暗中提醒他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眼前的胜利所迷惑。

在这个充满了阴谋与斗争的世界里,谁又能看清真相,谁又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呢?这一切,都如同那深沉的夜空,让人无法窥视其中的奥秘。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战功如云的整编军为何接连丢失?背后到底隐藏着何种深层次的原因?当我们仍执着于搜罗琐碎情报、追踪内奸的蛛丝马迹,企图以此保卫大天津这座堡垒时,是否察觉到了其中的滑稽与无力?试想,那几十万、上百万装备精良的战士,在战场上成建制地溃败,岂是几个暗探偷鸡摸狗般的情报所能扭转乾坤的?

一位久经沙场的军长,甚至是兵团司令,在战场上都需留有余地,所谓 「黄雀计划」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想。这场战争若再拖延一年半载,胜负已不言自明。

若吴敬中这番话传至那神秘的督察室,黑衣人必会如影随形,不请自来。但吴敬中对余则成却毫无忌惮地坦露心声,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对余则成的真实身份有所察觉,更可能是因为他深知余则成的底细。在这谍影重重的天津站,吴敬中选择了让马奎和李涯去暗中调查余则成,这样的策略既是祸水东引,又是移花接木,巧妙地转移了众人的视线。

而在那些余则成未曾掌握的情报中,不少都悄无声息地从保密局天津站泄露出去。比如李涯精心策划的绑架钱思明计划,在吴敬中的 「指点」下,余则成「巧合」地进行了「劝说」,最终竟让李涯计划落空,从箱子里爬出来的竟是一个名为刘闪的笨蛋,让李涯大跌眼镜。

而冈村老鬼子的行踪,也在吴敬中的巧妙安排下,有意无意地透露给了余则成。余则成因此 「保护」了携带天津城防图的钱斌,而这一切都在吴敬中的掌控之中,仿佛他只是一个旁观者,却让每件事都按照余则成的意愿发展,这等高明的手段令人叹为观止。

尽管吴敬中掩饰得极为巧妙,但他的行径也引起了怀疑。行动队的两位队长,马奎和李涯,都曾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他的不信任和不理解。马奎直言 「我对一些人不信任」,吴敬中则笑着自嘲:「这是说我呢!」但吴敬中岂会留下这些不信任他的人?他与陆桥山联手,制定了一个精心的计划:「火车押运,路遇解救,双方交火,中枪身亡。」陆桥山负责安排「解救」的人,即便牺牲几个押运者也在所不惜。

这一手,足以让人见识到吴敬中的狠辣和决绝。在天津站的暗影里,吴敬中如一位精妙的棋手,巧妙利用陆桥山这颗棋子,逐步消耗着特务们。那些被他悄然削减的力量,如若细查,定能发现背后无不见他的手笔。不是卧底的言辞,连与他敌对的毛人凤也不禁质疑几分。

李涯,这个执着的追捕者,曾经因为吴敬中对余则成的庇护而愤怒到口无遮拦: 「我若再见到这样的纵容,我便直接赴南京面圣!我绝不信,一位堂堂的中校副站长的妻子若是匪谍,他能置身事外!」但李涯的算盘终究打得过于乐观。吴敬中,这位老谋深算的站长,早已在陆桥山的阴影消散之际,便巧妙布下一局。

他命余则成采用严苛手段,逼迫陆桥山的余党供出 「李涯派人行刺」的真相。李涯还未启程,那份证据已悄然落在郑介民的书案上。郑介民,那位由国防部专员晋升为国防部次长的老人,看完那份口供后,毫不犹豫地下了命令:「将李涯就地正法!」

保密局,作为国防部三#深度好文计划# 级单位,直属二厅管理。在这严谨的体制之下,郑次长的话语具有决定性的分量。即使是权力巨大的毛人凤,对此也无能为力。更何况,李涯并不是毛人凤的得力助手,他们的关系只是职场上的疏离与疏离。

马奎与李涯的疑虑,都源于余则成。这让人不禁猜想:若非余则成吸引了所有火力,吴敬中是否会成为两面夹击的目标?这背后是否有更大的真相等待被揭开?关于吴敬中的身份,有传闻称他与余乐醒一样,早已回归人民的怀抱。但这一切都只是传闻,没有确凿的证据。他究竟是一个厌倦内战、心存良知的反战者,还是一个深谙官场之道、自保为上的老狐狸?这一切,都需要读者们用智慧的双眼去洞察,去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