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夜读|游宇明:自以为灯

2024-01-30历史
明人符验当过常州太守。赴任时,不携家人,仅带两只旧竹筐和一名童仆,每天吃的都是青菜,常州人敬称其「符青菜」。嘉靖二十四年(1545),也就是符验上任的第三个年头,常州大旱,又遇蝗灾,符验下乡察看灾情,自带米数升、木柴数捆,不劳百姓供给。他深怀悯民之心。一些土豪劣绅趁灾年囤积居奇,符验强令开仓放粮;一些人横行乡里,即使逃匿,符验也要千方百计将其抓捕归案。嘉靖二十七年,他受劣绅诬告被贬为福建福安知县,依然不计个人得失,尽心政事,整治铁冶矿,驱逐无赖;创儒学置学田,选贤任能,最后官升广西按察司佥事,正五品。
人的一生需要一盏灯照亮自己,有人的灯是别人给的,别人给不给、给的灯亮不亮,会直接影响其一生的行走;有人的灯是自己给的,无论面临怎样的情境,他们都会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不会产生丝毫犹豫。符验显然属于后者。
一个人在操守上可以自以为灯,在性情、才华上也可如此。曾国藩刚进京城时待人傲慢、说话硬邦邦的,常跟周围的人发生争吵,狠狠反省一番之后,他变得谦和、宽厚、温情,朋友也越来越多。他后来平定太平天国,靠的主要不是个人的军事才能,而是「和人」的性格。因为「和人」,大批指挥能力比他强的将领聚集在他周围,他因而能化众智为己智。
上世纪20年代,有位在地方部队供职的湖南小伙子决定去北平另谋出路,向长官陈渠珍辞行。陈渠珍善解人意地对他说:你到外地上个学校,三两年可以毕业的,这里可以给你付学费;在外面混得不开心了,这里依然有你吃饭的地方。年轻人没有留恋这种有「老母鸡」呵护的生活,只希望靠一支笔闯天下,于是带着长官给的27块大洋走向了身影依稀的未来。在北平,他的创作之路很不顺利,投出的许多稿子一点响声都没有,冬天买不起棉衣、生不起火炉,有时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然而,他坚信自己在文学上的实力,也相信时间终不会辜负愿意努力的人,没有走回头路。后来,他写出了小说【边城】【萧萧】【丈夫】等杰作。
提倡自以为灯,并不是说别人给的灯一定不行,学习古代圣贤和当今好人、才俊,不就是为了让别人的灯盏照亮自己吗?只是别人的灯毕竟外在,受阅历、情境等限制,远不如我们生发出的心灯便捷。
人本质上有点趋利,完全无价值的事,一般人会拒绝去干。但什么叫利益、价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与判断。有人觉得金钱、美色是利益、价值,有人认为对社会产生影响、获得长久的生命意义是利益、价值。在我看来,自以为灯的人并非不懂得做事要求利益、要显价值,只是他们更有格局,明白生命必须超越庸常的感官享受方能走得长远,不甘心让生命陷入动物性的生存。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形,有的人开始并不懂得自以为灯,但走到半途,觉得毫无主见的东闯西窜可能掉下悬崖、落进深渊。对此类人,我们要鼓励他们「幡然悔悟」「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当然没有始终明智辉煌灿烂,但它至少代表了一个人改过自新的勇气,呈示了他对高尚、智慧的致敬,能够凝聚尽可能多的人心。
一个人做到了自以为灯,再多的黑暗也不会使他迷路;当大家都能自以为灯,我们这个社会的光亮就会越来越多。(游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