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另起炉灶」,「三三制」周恩来与新中国的外交干部制度

2024-03-04历史

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犹如洪流一般汹涌而来,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寻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成为了许多人需要面对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队伍的创建是按照「另起炉灶」的方针进行的,周恩来总理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

他强调,创建外交队伍要明确方向和原则,建立一支真正为国家利益服务、立场坚定、纪律严明、富有战斗力的队伍。

他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截然不同,因此,新中国决不能依靠国民党旧外交部的一套人马办外交,必须「另起炉灶」,按照无产阶级的思想原则创建一支全新的具有独立自主风格的人民的外交队伍。

周恩来把这支外交队伍形象地比喻成一支「文装的解放军」,即不穿军装的解放军。这支队伍的创建,标志着中国外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的外交干部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部队中的将军和师团级干部;二是建国前就从事外事工作及在各大城市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统战工作的干部;三是从大学里挑选的优秀毕业生。

他们政治素质较好,懂外语,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在选拔方面,周恩来提出了‘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十六字方针,成为全体外交人员身体力行的基本准则和座右铭。

这一方针的贯彻实施,为外交队伍的发展壮大和优良作风的形成发挥了重大作用。」

外交工作需熟练掌握政策,严格按政策行事。早在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就对外交人员说:「外交工作比其他工作更难,不能冒昧、轻敌、无纪律乱出马。」

周恩来还反复强调掌握对外方针政策和国内政策的重要性。外交工作是一门涉及业务知识领域十分广泛的科学和艺术,外交人员需要应对各种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因此要求外交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素质。

外交人员要像军队一样,需要假想一些问题,进行政策教育,熟悉业务知识,掌握专门的外交业务和国际知识,成为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古博今」的通才。

此外,还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化功底。为此,周恩来向外交干部提出要做到「五勤」「四多」「一化」。

「三三制」原则的成功实施为外交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通过国内外干部的轮换和储备培训制度,使外交干部既熟悉国内事务,又有国外工作经验,为外交事业的发展储备了高素质的人才。

在提出「三三制」原则后,周恩来还建立健全了具体的外交干部管理制度,如人事工作、干部管理等规定。这些规章制度具有普遍的真理性和长久的生命力。

随着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与我建交国家的增加,对外交干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此,周恩来指示外交部制定培养外交干部的长远规划和措施。

其指导原则是: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在提高全体干部素质的同时,重点培养新人,尤其是年轻干部和女干部。

根据这些原则,外交部制定了一系列培养外交干部的规划和措施,包括【培养外交干部十二年规划】、【培养外交干部七年规划】等。

同时,还通过建立外交学院等培养基地,为外交队伍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为满足外交工作的知识补缺与更新需求,从年轻有前途的在职干部中选拔高政治、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培养具有写作和调研能力的外交专业人才。

自1953年起,外交部与高教部合作,每年选拔在职外交干部出国学习、进修和深造,提高专业和外语水平。

为准备出国的外交人员提供短期培训,让他们学习外交方针政策和基本业务,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适应驻外工作。

设立外交部机关业余学校,举办各种业余学习班和在职外交人员专业课程普及班,帮助他们根据实际需要提高业务素质、专业和外语水平。

综上所述,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方式,实现了长期与短期、脱产与在职、派出去与请进来的结合,有效提高了外交队伍的素质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