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三大战役顺序

2023-12-12历史

三大战役是指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具备战略性的战役,作战地点位于:东北、华北、华东三个地区。

三大战役历时共142天,人民解放军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共150多万人,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变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三大战役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辽沈战役

辽沈战略决战的序幕是在山东战场上揭开的,辽沈战役是9月12日在北宁路打响的。

作战时间为:1948年9月-11月。

作战双方:由林彪、罗荣桓指挥的东北解放军与范汉杰、廖耀湘领导的国民党军队作战于东北战场。

1948年秋,东北战场上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北解放军控制了主要的铁路干线,对该地区有86%-97%左右的主导权。

国民党军队均分布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孤立的地区内,军队人数规模虽有55万人,但过于分散没有集中,交通运输中断,只能靠空运补给,这是处于被动的状态。

因此,在全国各地东北战场的形势是最占据优势的,具备了战略性决战的基本要素。辽沈战役于1948年9月12日打响,蒋介石从华北及山东紧急海运7个师到葫芦岛,会同锦西、葫芦岛原有的4个师共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自锦西增援锦州,从沈阳抽出5个军11个师组成「西进兵团」,自沈阳西进援锦。

东北野战军在定下攻锦的决心后,其5个纵队及炮兵纵队主力共约25万人,在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的指挥下,于10月9日发起锦州外围作战。

10月10日,阻止了锦西通往锦州的「东进兵团」东进路线,同时,这也就牵制阻止了彰武、新立屯一带的「西进兵团」南进方向。

在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的指挥下,于10月13日,肃清锦州外围守军,次日,开始攻城,10月15日,全歼10万余人,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接着,国民党守军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于10月17日率部起义,19日新七军投诚,10月21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率残部放下武器,解放了长春。

10月18日,蒋介石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第三次飞赴沈阳,企图挽救东北全军即将覆没的命运,命杜律明为东北「剿总」副司令,重新命令「东、西进军团」企图南北夹击,南下抢占营口,以控制从海上撤退的通路。但中共中央军委得到这一情报后,立即批准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提出的建议,放弃对锦西、葫芦岛的战略,将矛头对准廖耀湘的「西进兵团」,采取诱导策略,诱至新立屯、黑山地区予以围歼。

东北野战军经过五天的阻力,在黑山、大虎山,成功地阻止了廖耀湘兵团的前进。并于10月26-28日完成对廖兵团的合围和分割,击溃了号称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俘兵团司令官廖耀湘,于11月2日占领沈阳、营口,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人数47万人左右,并解放了全东北。

自此,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在质量、数量均取得了优势,军事形势也有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差距,1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指出:「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在辽沈战役之后,时间是在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解放军参战部队有:华东、中原两支野战军和华东、中原两军区,以及晋冀鲁豫军区的部队,总人数约60万左右。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对峙国民党杜律明、黄百韬、黄维等人。

济南战役后,国民党在徐州集结大量部队,企图占据津浦、陇海两条铁路为增援路线,阻止解放军南下。11月,杜律明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副司令兼前进指挥主任,指挥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四个兵团,和冯治安、李延年、刘汝明、周碞的四个绥靖区部队,连同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兵力总人数规模多达近80万人,均为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和「精锐部队」,国民党军队人数仍处于优势。

攻占徐州的计划也就成为了中央军委和前线指挥员的重点关注。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即向中央军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主张进攻并歼灭淮阴、淮安和海州、连云港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为夺取徐州创造条件。

中央军委于10月11日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指示,首要歼灭国民党军刘峙集团右翼劲旅黄百韬兵团,其次,牵制加以阻击东面和北面威逼徐州,使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敢全力东援,10月22日中原野战军在攻取郑州后,东进全力配合华东野战军,对徐州采取孤立。

淮海战役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11月6日-22日,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圩地区,击毙兵团司令官黄百韬,击毙人数约10万人。11月8日,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率领2万人左右起义,扭转了局势。11月15日,中原野战军攻克宿县,并联合同华东野战军切断徐蚌线,包围了徐州。

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时间为: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自确山东援的黄维兵团约12万。杜律明的三个兵团,30万人西突围时,被华东野战军主力歼灭了孙元良兵团两个军,约4万人左右。

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时间为: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为了稳住平、津国民党军队,使其不迅速决策南撤,停止了对杜律明采取进攻的策略,进入修整,采取政治攻势。恰逢入冬季节,空运不便,杜律明粮草断绝,饥寒交加,军心动摇,部分人开始投诚,但杜聿明等高级将领仍顽固抵抗拒绝投降。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于1月10日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约20万人,俘杜聿明,击毙邱清泉。到此,淮海战役胜利告终。

淮海战役,历时66天的战斗,歼灭国民党军队55万人左右,是三大战役中在战场兵力对比上敌占相对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次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标志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地区的瓦解,同时,为解放军渡江战役展开了良好的基础。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在1948年11月29日发起的,至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自此,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作战部队是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为主要指挥员领导东北解放和华北解放军对峙国民党的傅作义、陈长捷等人。

参加平津战役的部队有东北野战军约80万人,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约13万人,连同东北、华北军区华北军区地方部队,共约100万人。于11月29日,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和东北野战军率先对平绥路平张段及张家口的国民党守军发动进攻。直至12月15日前后,歼灭了傅作义的「五个师」切断了西扯路线,并围困于张家口、新保安地区。

12月12日-21日,陆续完成了对平、津、塘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阻断塘沽南逃的路线,进一步为歼灭国民党军队创造了优势。

21日往后,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攻克了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歼灭了傅作义的一大部分主力。西线路线顺利的打通,只剩东线的塘沽,因地形复杂,不利于军队的作战开展,重新经过周密的部署攻打天津。

但是,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仍旧顽固抵抗拒绝投降,被人民解放军「四种」联合作战方式击溃,即:步兵、炮兵、工兵、装甲兵联合作战的方式,于1949年1月14日对天津发起总攻,全歼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俘获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天津由此得到解放。

天津解放后,孤守北平的傅作义部25万人已完全陷入绝境。最终通过多条渠道的沟通,傅作义接受并采取了北平的「和平解决」方案,1949年1月21日,双方签订【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1月31日国民党撤离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至此,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人左右,解放了华北全境。并使华北、东北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平津战役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这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此,国民党的主力军队基本被消灭,这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