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指挥南昌起义,身为八路军主力师长的贺龙,解放战争为何不见踪影

2024-07-21历史

贺龙作为新中国的元帅,带兵打仗的能力十分突出,当时的蒋介石为了拉拢他,曾派了不少人去游说。 蒋介石先是许下高官厚禄,又是威逼利诱,但贺龙却铁了心要跟着共产党。

贺龙说: 「站在共产党一边,还是站在蒋介石一边,如今是刀头见血,硬碰硬的。我贺龙听共产党的,有人就要我的脑袋啊!如何处置,我听共产党的。」

贺龙作为八路军三大主力师长之一,指挥了南昌起义,带领战士们打了很多胜仗,是一位英勇善战的英雄。 可是解放战争时期,贺龙却很少露面,没有指挥过大的战役。

贺龙为何在解放战争中「隐身」了?他又去了哪里?

坚守后方,协助彭德怀

1945年9月,解放战争开始了。解放战争能否胜利,对摧毁国民党反动政权、结束中国劳动人民压迫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毛主席知道,解放战争中,牵制国民党兵力、夺取全国胜利十分重要, 但稳定大后方、进行支援也很重要。

但关于这个 稳定后方的 人选,毛泽东纠结了很久。

这个人既要有前线工作经验,又要稳重能扛事,并对党十分忠诚。 思来想去,毛泽东和几个领导人商议,大家都觉得贺龙就很不错。

经过慎重的考虑,毛泽东等人最终决定让贺龙负责陕甘宁、晋绥两个边区的大后方工作,协助前线同志进行支援。

贺龙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挥斥方遒, 打算大战一场。

听说上级决定要让他在后方做支援工作,他感到有点突然,不过作为一名共产党,他必然要听从指挥,因此他只问 :「那我所属的部队,怎么交接呢?」

中央回复:「 其他部队就不用了,你只把野战部队交给彭德怀同志指挥。」

因此,贺龙在解放战争中,让出了部分兵力,更多把精力扑在了后方。 他带领将士进行后勤供应、兵员补充、做好士兵的宣传工作,从而带动中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

作为一个能打胜仗、敢打胜仗的将领,贺龙历经沙场、百战生还,却在万众瞩目的解放战争时,留守在了后方,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但是贺龙却安之若素。

对贺龙来讲,他先是一个共产党,再是一个将军。 解放战争是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的,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彭德怀了解到贺龙这种大公无私的行为,感叹道: 「贺龙他这是不顾一切支援西北解放战争啊!」

而在战争中,总有很多突发情况。

1947年,国民党改变策略,将兵力集中到了山东和陕北两个地方,定点攻破。

蒋介石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攻破,在兵力、粮草上的供应更是不足为惜,派出34个旅25万人,从三个地方进攻陕甘宁边区。

胡宗南作为蒋介石的头号拥护者,更是大放厥词,要「活捉毛泽东。」

形势严峻,必须有兵力进行反击。按道理,贺龙作为陕甘宁、晋绥后勤负责人,本来也能打仗,陕北部队有不少士兵也是他带出来的,完全可以组织反击。

但当时,贺龙正在晋绥,离得太远,远水难救近火。因此,解放军总参谋长彭德怀主动请缨,暂时指挥陕北部队。

陕北部队本来是归贺龙指挥, 很多老部下都跟着贺龙十几年,他们都替贺龙鸣不平。有人觉得把野战部队交给彭德怀指挥就算了,不该再把联防军的部队让出去。

贺龙明白,这些士兵很多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都是在枪林弹火中打出来的交情。如今把自己带了十几二十年的部队交出去,他心里也很不舍,可贺龙牢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

贺龙动员自己的老部下说: 「我们要讲党性,听指挥!军队是党的军队,不是个人的!」 正是在贺龙的动员下,部队里的战士们明白了上级这么做的意义,都服从了命令。

全国解放后,「借用」贺龙联防军的彭德怀也当面称赞他说:

「贺龙啊,你领导的晋绥部队真是好啊,能打仗,听指挥!」

由此可见,贺龙将军是一位有经验、对党忠诚的好同志,让他坚守在大后方的决定是正确的,他在大后方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彼时贺龙刚到河东,就收到毛泽东的来电,来电表示: 「速筹粮食7000石至1万石。」 1石粮食300斤,这便是一千吨到一千五百吨左右。这对当时的贺龙来说,是笔不小的压力。

陕甘宁、晋绥两个区的人口加起来,不过400余万,存粮不多,农民自己还要吃饭,就算现在去种地,也怕是来不及。

何况这两个区属于黄土高原,土地贫瘠、缺水多旱,多是种植以粟为主的农业,当年没有良种、没有科学的种植方式,产量更是可怜。

贺龙随机应变,先是向刘伯承、邓小平求援,调了10万石粮食去西北,可是这么多粮食,运输也是一个大问题。

贺龙知道,粮食对军队十分重要,没有粮食,军队就会乱。

因此,贺龙为了保障前线粮食的供应,从其他解放区抽调了大量粮食,很多运粮的人,在当时接力送粮,给战士们支援供给。

在晋南,就常年有数万人的队伍,背着粮、赶着车,千里送粮。

解放战争后期,共产党深入群众,得到了劳动人民的支持,很多国民党将士意识到国国民党大势将倾,顽固抵抗只是自寻死路,纷纷投降。

解放大西南时,国民党投诚、被俘官兵就有34万余人,这么大的人数,如何对待也是一个难题。

贺龙琢磨,要是把这些人养起来,消耗太大;如果遣散,对社会也是一个负担。

因此,贺龙提出「分成几类,区别对待」,将这些官兵按照各自的经历和思想进行改造,使他们各得其宜。正是在贺龙等人的努力下,大家才能坦诚相见,达成思想上的一致。

贺龙不仅在后方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党的忠心,也是天地可鉴的。

对党忠心,为人民服务

1896年,贺龙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他见识到农民在旧社会的艰苦,就想要一个「人人平等,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的社会。

抱着这种朴素的想法,贺龙参加了哥老会,贺龙想通过这种组织,探索一条可以让普通民众也能吃饱的道路。

可是很快,贺龙就发现,哥老会这种组织,根本不能帮助他。

因此,他把目光转向其他地方,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党派——中华革命党,这个党派的核心成员都比较有文化。

贺龙在中华革命党看到了一些成功的曙光,他积极汲取知识,也参与了一些运动,如响应蔡锷护国军。

但是很快,袁世凯死后,中华革命党也开始内斗了。 他们不再为了理想奋斗,而是为了权力互相倾轧,更令贺龙不齿的是,很多人打着革命的旗号,拉帮结派、建立自己的势力。

贺龙有些迷茫,中国正确的革命道路,他还没有看到。

1924年,柳暗花明又一村,贺龙收到了一封来自好友周逸群的信,周逸群在信中描述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理念,还给贺龙寄来了一些关于马克思列宁的书籍。

贺龙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他隐隐感到,这才是他一直在追逐的东西。

从此,贺龙明确了自己此生的追求,整个人焕发新的生机。他在心里认定,自己一定要跟随中国共产党的脚步,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哪怕还没有入党,贺龙还是坚决表示,自己一定要跟着中国共产党的步伐,坚决和工农兄弟站在一起,走革命的道路。

贺龙的入党经历材料,有的写着贺龙七十几次找党,想要入党。

具体多少次,贺龙也记不清了,但他说没有七十次,也有几十次了,可以说,贺龙这种坚持证明了他对共产党的向往,他本人坚定的革命信念。

贺龙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更是牢记为人民服务,联系群众,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

贺龙自己出身贫农家庭,他的愿望就是解救劳苦大众,因此,不论他带着部队去哪里,都会关心当地贫苦老百姓。

1931年,有些群众家乡发生水灾,忍饥挨饿。贺龙在会议上提出,将部分红军的口粮让出来,给老百姓吃饭。

这一提议遭到了很多人的不理解,遭遇水灾的百姓几百万,当时红军的军粮都短缺,根本没有余力供应这么多人吃饭。

贺龙却坚决地说:

「老百姓都要饿死了,我们共产党就应该管他们,这不就是我们革命的意义吗?」

在贺龙的坚持下,部队分出粮食资源,然后运到灾区,帮助很多群众渡过了难关。

还有一次,贺龙带领部队去汉水附近,行军路上,他突然说:「买一担藕。」

战士买了藕,一路行军逮到了京山附近,却发现,贺龙将军并不吃这个藕。战士有点疑惑,将军买了藕,竟然不吃!

原来,贺龙买藕,并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种。

京山附近的群众,没有莲藕这种作物,贺龙把这担藕种在当地荒废的池塘里,这样一来,等明年莲藕繁殖,当地百姓就都能吃上莲藕了。

这一切都说明,在贺龙心里,群众有很高的地位,也正是因为贺龙将军的示范,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也给更多红军将士做了引领作用。

初心不改,崇高的风范

贺龙一切都是为了党、一切忠于党,他拥有崇高的风范。因此,不管是在前线,还是大后方,他都能勤勤恳恳,亦能把一切做好。

有些人说,贺龙更多是打仗,能够做好大后方工作实在令人惊讶。贺龙战绩非常突出,但是在贺龙身上,他的精神最令人敬仰。

关于贺龙的战绩,最出名的,就是贺龙、周恩来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

北伐战争开始时,贺龙的队伍曾被编入国民革命军,有些人看贺龙就像看「穿皮鞋的」,但是贺龙却自己从穿皮鞋变成穿草鞋的将军。

贺龙一直向往中国共产党,只因为他想帮助劳苦人民的初心。在长征途中,他就曾和劳苦群众共甘同苦、生死与共。

1934年,贺龙看到一个村寨被土匪烧掉,村里的百姓流离失所,贺龙便带着自己的官兵停下来,给村里的百姓搭房子。在他们离开的时候,贺龙还给每户村民发了「20块钱」。

贺龙密切联系群众,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爱戴。

新中国成立后,贺龙作为开国元勋,国家有一些补贴,但是他本人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美德。贺龙也要求自己的子女,要节俭,不要搞特殊,要把自己当普通群众。

有一次,贺龙的儿子贺鹏飞在踢足球时不慎受伤,腿部骨折。贺龙曾经定下一条严格的家规: 决不允许任何人打着自己的旗号,向学校要求额外的照顾。

因此,当贺鹏飞休养好可以上学的时候,贺龙不准贺鹏飞坐自己的专车去学校。没有办法,家里人只能租了一辆三轮车送他去学校。

贺龙对子女的教育是十分严格的,尤其是长子贺鹏飞,严格要求、决不搞特殊化。

1963年,贺鹏飞高考落榜,灰心丧意,贺龙告诉他,不能使用自己的权利给他搞特殊化,他要读书,就要自己努力。

因此,贺鹏飞努力了一年,重新复读,靠自己能力考上了清华。在对子女要求上,他不搞特殊。

革命时期,贺龙为老百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到了和平年代,不再有战乱,百姓不再流离失所,贺龙就积极倡导体育运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贺龙就兼任国家体委主任,大力发展国家体育,增强人民的体质健康。

贺龙自己从小习武,深感武术对人体质的增强作用,也想将中华传统武术融入群众生活。

他开始简化武术,在贺龙的推动下,中华传统武术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之一。

可以说,贺龙从始至终,做到了「初心不改」这四个字。有这种精神的人,不管做什么,都能做成,都能做得好!

谨以此文,向贺龙元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