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太平天国最后阶段的城市保卫战,时间长的历时数月至一年,如本号之前写过的常州与杭州。时间短的半个月到几天时间即被攻陷,如无锡,宜兴。无论时间长短,这些城市的守军都进行过相当英勇顽强的抵抗,敌人每前进一步都是步履艰难。
然而浙中金华的失守,却显得相当轻率窝囊,以致率军攻取该城的浙江巡抚左宗棠也是喜出望外,在奏章里报喜:
此次乘胜而克,实非愚臣意料所到。此皆仰仗皇上天威,诸文武将士殚忱竭力,得以迅速奏功。
难道金华地位不重要?当然不是,当时的人这样描述金华:
金华上通衢、处,下接绍兴之诸、嵊,西与严州紧连,其东阳隔台州之仙居,不过数岭。前明太祖取浙,由金华浦江入诸暨以定绍兴,实东浙之腹心也。——许瑶光【谈浙】
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正是看中了金华的山川形胜,将此地做为自己统治分地——浙中浙南七府的核心所在,城内侍王府保存至今。而且金华地处盆地之内,所谓「三面环山夹一川」,地势易守难攻。左宗棠奏章前边写得明白:
金华府城最得地势,城垣坚固异常,考历代浙中兵事,均以此为关键,攻取之难,十倍他郡。
一座无论在政治与军事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的城市,为何说它丢得窝囊?到底是什么原因做成?是左宗棠能力太强?李世贤能力太弱?还是又要怪罪天京那位洪秀全在瞎指挥?
金华周边地区地图(点击可放大)——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
围绕金华的争夺
1861年5月28日,正在进行浙江攻略的李世贤势如破竹攻占金华,城内知府与清兵作鸟兽散。
在稳定周边局势后,李世贤下令将金华城关之东、清时进行府试的试士院修茸成侍王府,又扩展附近的千户所旧址为西院。侍王府即成为李世贤办公与居住的地方。
金华对于侍王,就如同安庆对于英王、苏州对于忠王,都是各自分地核心,可以看作「首府」。
按照太平天国避讳制度,金华因为要避天父「爷火华」名讳改为金花,为叙述方便,下文照旧使用金华。
当时的侍王,正是最春风得意的时候,浙中浙南七府除了衢州、温州两座府城与少数县城,都已经是他的地盘,其实力在太平天国中仅次于堂兄忠王李秀成。
就是那座一直未能攻破的衢州府城,在1862年3月迎来援军——左宗棠率领的楚军。
当年3月至6月,围绕衢州的争夺,楚军与李世贤部进行过多场较量,李世贤能力确实不如左宗棠,连战连败,得益于李世贤兵力雄厚,本人亲自坐镇前线,又得浙江多山地利,还能勉强维持住战线。
一切的改变源于5月30日,当天江苏布政使曾国荃率湘军万余人,猛插到距天京城不到4里处扎下营寨。 城内的洪秀全慌了神,急令四处太平军回京勤王,包括正在猛攻上海的李秀成与正与楚军死斗的李世贤。
李世贤于6月20日收到勤王诏旨,于情于理、于公于私他都不想现在回京,回复必须先击败左宗棠。
从7月到10月,楚军与李世贤部又进行多场战斗,同样是李世贤败多胜少,左宗棠未能突破防线,双方还处于相持阶段。
左宗棠影视形象——电视剧【太平天国】剧照
同宗重于能力?
这段期间,天京多次严旨催促,已经率军回京的李秀成也来信盼望李世贤尽快增援 , 李世贤实在没办法,只得在10月上旬亲率浙江精锐约7万人回援天京。
在回援前,他对浙江防务作了一番布置:
以金华为中心及后援基地,由部将刘政宏驻守。金华以西的龙游、汤溪、兰溪三县互为犄角,是防守金华的前沿阵地。再以严州为金华右翼。 各处太平军加起来有十余万人,防务由守卫汤溪的 忠裨天将 李尚扬总体负责。
李世贤出发前与李尚扬约定,坚守50天,50天后他就回来(50天时间是根据李尚扬供状,也有资料称约定时间为40天,未知出处)。如果到时他回不来,丢失城池也不是李尚扬的责任。
李世贤的布置看上去严密,却有三个致命问题。第一浙江太平军精锐都被抽走,留下的虽然有十万之众,比楚军人多,但质量普遍不高,不少是收编的天地会与地方会党,例如金钱会会众,战斗力堪忧。
第二个问题是原本应该是金华防守左翼的处州在8月14日被福建清兵林文察部攻陷,处州守将谭体元退守汤溪。温州处州台州三地全部被清兵控制。福建清兵与楚军会师,一起加入对金华的进攻。
第三个问题最为严重,就是李世贤选择李尚扬为守军统领。
李尚扬是什么人?李尚扬很早就追随李世贤,成为其部将,其才干只能用很一般来形容,却深得李世贤信任,担任忠裨天将一职。
为何获得信任?因为与李世贤同姓,被认作王宗自己人。
太平天国早期专门有「国宗」这个编制,授予领导人亲人族人。如韦昌辉亲兄弟韦滨、韦俊。石达开族人石凤魁、石祥祯等。
就算没有血缘关系,为壮大声势,只要是同姓都认做国宗。如杨秀清的「大国宗」杨元清、「七国宗」大名鼎鼎的辅王杨辅清,都是因为与东王同姓而改名引为国宗。
这股风气在太平天国后期仍然存在,名称从「国宗」变成「王宗」。英王陈玉成军中,就有幼弟陈聚成、堂兄弟陈仕荣、叔父陈时永等一批陈家人,忠王李秀成军中也有他弟弟扬王李明成。
李世贤身边亲人寥寥无几,就将同姓的李尚扬引为王宗亲信,对他平庸才能分外包容,现在还把守卫金华的重担交给他。
这个任命当然不能服众,无论才能、职务,比李尚扬高的也不是没有人,凭什么要听你命令?就凭你姓李? 李尚扬难以驾驭留守的众多将领,也统合不了不同会众,这些都为金华的防守埋下很大隐患。
补充一句,某度百科中称李尚扬为宗王,但根据其供状以及左宗棠奏本,只是忠裨天将,并未封王。「宗王」一说源于李秀成自述,有研究者认为应该是「王宗」的笔误。
金华侍王府照壁,侍王府是现今保存最完好的太平天国王府建筑群
「爱打便打,不能催我」
左宗棠得到李世贤大队援京的情报,马上发动大规模攻势。楚军猛扑龙游,龙游因为是防线重心所在,有守军二万九千人,又得到汤溪、兰溪、金华、严州等地太平军的有力支援,楚军折损甚多,未能破城。
左宗棠眼见龙游难破,作出调整,将突破口放在防线右翼的严州上。
守卫严州的是当地天地会首领谭富、谭星两兄弟,具有一定独立性,与太平军之间的作战配合并不紧密。
左宗棠派出知府魏喻义进攻严州,同时再派浙江按察使刘典牵制兰溪守军。1863年1月2日午夜,魏喻义趁夜潜至严州府城,架云梯攻城,谭富麻痹大意,未及严防,楚军得以入城。经过巷战,谭富只得率败兵退出严州。
至此金华防线的左右两翼都被打掉,左宗棠对龙游等三城严密封锁,打算长久围困。
李世贤约定50日后返回,从10月中起算,50日早过了,李世贤仍然不见踪影。
当时天京城外战斗已经结束,二李多次进攻仍然难撼曾国荃大营。李秀成回了苏州,李世贤去了什么地方?他在洪秀全严令下,为打通天京粮道去攻打皖南金柱关,被湘军水陆师所败。
由此至终,李世贤都未能依约返回金华,眼巴巴看着自己地盘完全丢失,这也是他日后怨恨洪秀全,对沦落到江西的幼天王见死不救的原因之一。
李世贤本人未能返回,还是尽量派出援军,1月5日,原本在浙东的戴王黄呈忠、首王范汝增、梯王练业坤三人率军增援汤溪与龙游,连营数十里,金华守军的力量大大加强。
奇怪的是,三王对救援并不热心,与左宗棠手下的浙江布政使蒋益澧打了几场之后,就徘徊不肯深入。
李尚扬见状曾经发文苦求,得到的回答却是: 「爱打便打,不能催我」 。
李尚扬官职只是天将,还没有封王,却凭着与侍王同宗的关系,节制十万军马与一郡数县地盘,三王自然不能心服,来增援只是看在侍王份上,出工不出力是肯定的。
作战中的太平军——电视剧【太平天国】剧照
浙中防线全面崩溃
眼看金华守军处境艰难,左宗棠开始加紧诱降,「时复射示城中,晓以祸福」,谭星手下有部将率500人首先投降,马上引起连锁反应。
2月26日,汤溪守将彭禹兰遣人乞降,蒋益澧开出条件,要投降就拿李尚扬来当「投名状」。
彭禹兰想出一计,假意劝李尚扬投降,让他前往清营。李尚扬不察其中有诈,又走投无路,居然中计。
2月27日,李尚扬与其他7名太平军将领外出谈判投降时,被楚军抓获。
主将被擒,汤溪士无斗志,蒋益澧乘夜攻城,彭禹兰作为内应打开城门,楚军迅速入城。
守军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巷战,只是敌众我寡,最后汤溪失守。黄呈忠、范汝增、练业坤三王只得率军返回金华。
龙游守军眼见后路已断,再守毫无意义,有一部分人投降,其余的在3月1日弃城而走,遭楚军前后夹击大败,左宗棠上奏称无一人漏网。
同一天,楚军猛攻兰溪,守将谭星见汤溪失守,同样弃城。
三城失守 , 3月2日 , 楚军兵发金华。 三王并没有进行抵抗,在派出部分兵力反攻楚军虚晃一枪之后,率主力向义乌、诸暨方向撤退。被丢下的金华守将刘政宏,根本不敢对抗左宗棠大军,只能跟着从东门一起跑路,楚军随即进入金华。
左宗棠兵不血刃攻占李世贤苦心经营、城防工事一再加固的金华,连他自己也颇感意外。
府城一失,金华府剩下5县守军也是迅速败走,武义、永康、东阳3月2日同一天弃城,义乌迟了一天在3月3日放弃,浦江坚持到3月7日。
还不到十天,整个金华府都落入楚军手上。加上宁波亦被中外联军攻陷,李世贤大半个浙江省的地盘全丢,楚军兵锋真逼杭州。
金华的失守,看上去窝囊轻率。究其原因,首先是李世贤被强令援京,导致战场形势恶化。其次留守的主将资历、能力不能服众,各处守军与援军都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配合。最后一些将领经不住引诱投降左宗棠,连主将最后都被出卖,人心全散了也没有人站出来挽救危局,整条防线终于在仓促间土崩瓦解。
那位李尚扬被清军抓住,还幻想自己是出来投降可以免死,在供状里卑词乞活:
逆犯造了弥天大罪,与其困死城中,意不如出来投降,或求大人们饶了我也未可知。
在左宗棠的上奏中却压根没提他是出来投降的,只说是被 「诱至濠边……出其不意,擒解回营」 。李尚扬最后的下场,则是 「提讯后召集各将士,数其罪状磔之,人心称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