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名将哥舒翰:二十万唐军毁于一旦,战败后跪在安禄山面前摇尾乞怜

2024-04-14历史

公元756年6月,潼关外,一场惨烈的战役正在上演。唐军名将哥舒翰率领二十万大军,在皇帝唐玄宗的命令下,不得不出关迎战叛军首领安禄山。然而,这支临时拼凑、缺乏训练的唐军,在狭长的山谷中遭到了叛军的伏击和夹击,仅仅一天,二十万唐军就损失殆尽,只剩下八千人逃回潼关。

一代名将哥舒翰,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战败后,他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面对叛军首领安禄山的嘲讽,曾经的名将又说了什么?这场惨败,对唐朝又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

一、名将哥舒翰的崛起之路

哥舒翰,出身于突骑施族,也就是突厥人。他的家境优渥,父亲曾担任安西副都护,家学渊源,武艺高强。年轻的哥舒翰英姿勃发,却也好大喜功,喜欢喝酒赌博,整日沉溺声色犬马之中。

直到四十岁那年,哥舒翰的父亲去世,他才猛然惊醒,决定到安西从军,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尽管起步较晚,但哥舒翰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很快就在军中崭露头角。

在一次讨伐吐蕃的战役中,哥舒翰率军在苦拔海迎敌。吐蕃军兵分三路,从山上呼啸而下,声势骇人。哥舒翰纵马当先,只身一人,手持一杆长枪,径直冲入敌阵。他枪法精妙,所向披靡,一时间敌军溃不成军,尸横遍野。从此,哥舒翰名震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哥舒翰最拿手的武器,就是那杆威风凛凛的长枪。他的家奴左车臂力惊人,哥舒翰每次用长枪刺中敌人咽喉,左车就会割下敌人首级,配合默契,战无不胜。

凭借一次次的战功,哥舒翰官至河西节度使,还被封为河西郡王,成为一方诸侯。他的军队也是兵强马壮,战斗力非凡。然而,一场叛乱的爆发,却让这位名将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

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举起了反唐的大旗。他拥兵自重,势力强大,很快就攻陷了东都洛阳,直逼长安。形势万分危急,朝廷上下一片慌乱。

就在此时,唐玄宗想到了哥舒翰。他知道哥舒翰是当世名将,若能调其回朝,或许还能力挽狂澜。于是,唐玄宗连发数道诏书,召哥舒翰速速回援。

哥舒翰接到诏书,心中却是一万个不愿意。他深知自己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一旦出征,凶多吉少。更何况,朝中还有那个奸佞当道的杨国忠,处处与自己作对。然而,面对皇命,哥舒翰却又不得不从。

就这样,怀着满腔的不情愿,哥舒翰率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了潼关。谁曾想,这一出,竟是这位名将的最后一战,也是唐军的滑铁卢。二十万唐军,就这样葬送在了潼关外的那个狭长山谷中,一去不复返。

而哥舒翰,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名将,也从此跌入了历史的泥潭,再也没能翻身。他跪在安禄山面前,苦苦哀求,最后还是难逃一死。英雄末路,令人扼腕叹息。

二、安史之乱爆发,哥舒翰面临危机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举兵反唐,挥军东下,势如破竹。朝廷大震,皇帝唐玄宗惶恐不安,急召群臣商议对策。

当时,朝中以杨国忠为首的宦官集团,正处于权力的巅峰。他们专权擅政,排斥异己,将那些忠良之臣一个个打入冷宫,甚至杀害。就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杨国忠先后逼死了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令朝中人人自危。

哥舒翰虽然远在河西,但他的声望和军功,早已让杨国忠忌惮不已。杨国忠生怕哥舒翰趁乱起兵,夺取自己的权位,于是处心积虑地想要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一日,杨国忠入宫觐见唐玄宗,故意将哥舒翰描绘成一个野心勃勃、蠢蠢欲动的反贼。他对唐玄宗说:"陛下,安禄山造反,实乃天赐良机。我们何不假借讨伐之名,调哥舒翰回朝,然后找个由头,将其杀掉,以绝后患?"

唐玄宗听罢,将信将疑。他问道:"哥舒翰是朕的爱将,且军功赫赫,若无确凿证据,朕又怎能轻易杀他?"

杨国忠阴笑道:"证据嘛,臣自有办法。只要陛下您准奏,其余的,就交给臣来办吧。"

唐玄宗犹豫再三,终是点了点头。于是,杨国忠便快马加鞭,送去了召哥舒翰回朝的诏书。

哥舒翰接到诏书,心中大惊。他隐隐觉得此事有诈,但又不敢违抗圣旨。无奈之下,他只得率军启程,向长安进发。

一路上,哥舒翰心事重重,夜不能寐。他的身体本就因为多年征战而大不如前,如今更是每况愈下,常常咳嗽不止,气喘吁吁。

与此同时,杨国忠也没有闲着。他暗中派人散布谣言,说哥舒翰与安禄山里应外合,意欲谋反。一时间,长安城中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就在哥舒翰率军抵达潼关时,杨国忠又使出了新的阴招。他劝说唐玄宗下达了一道新的圣旨,命哥舒翰率军出关,迎战安禄山。

这道圣旨,无异于判了哥舒翰的死刑。他手下的二十万大军,大多是临时征召的乌合之众,根本无法与安禄山的精锐之师抗衡。更何况,哥舒翰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根本无力指挥若定。

然而,面对皇命,哥舒翰却无法违抗。他只能硬着头皮,率军出关,赴向那个必死的战场。

在潼关外的山谷中,哥舒翰终于与安禄山的大军狭路相逢。双方兵力悬殊,唐军士气低落,而叛军则斗志昂扬。战斗一开始,哥舒翰就知道,大势已去。

果不其然,仅仅一天之内,二十万唐军就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只有哥舒翰和区区八千人,侥幸逃回了潼关。至此,哥舒翰这个昔日的名将,已经身败名裂,再无翻身之日了。

而杨国忠,却暗自庆幸。他终于除掉了这个最大的心腹大患,自己的权位,也更加稳固了。至于那二十万将士的性命,在他眼里,又算得了什么呢?

三、潼关惨败,二十万唐军覆没

公元756年6月,哥舒翰率领的二十万唐军,在潼关外的灵宝县西原,与安禄山的叛军展开了一场惨烈的决战。

战场位于潼关以西七十里处,南依山岭,北临黄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安禄山的军师崔乾祐,早已在此布下天罗地网,伺机待发。

哥舒翰虽然身经百战,但他深知这支仓促集结的唐军,根本无法与叛军抗衡。然而,皇帝的命令摆在那里,他不得不硬着头皮,率军出战。

战斗打响后,叛军首先派出了五万先锋部队,与唐军前锋展开激战。双方你来我往,战况胶着。就在唐军渐渐占据上风之时,叛军却突然撤退,往山谷深处退去。

哥舒翰见状,心中顿时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连忙下令停止追击,但为时已晚。就在唐军追至半路之时,山谷两侧的叛军突然发动伏击,万箭齐发,唐军顿时大乱。

与此同时,崔乾祐又命人在山谷出口处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柴草。顷刻间,烈火熊熊,滚滚浓烟直冲云霄,将唐军的退路彻底封死。

唐军士气大溃,军心涣散,转眼间就变成了一盘散沙。士兵们抛盔弃甲,四处逃窜,却无一处可逃。有的被烈火吞噬,化为灰烬;有的被乱箭射成刺猬,倒毙当场;更多的,则在惊慌失措中,被践踏成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尸体。

哥舒翰眼看大势已去,也是心如死灰。他身边的亲兵们或战死,或逃散,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在尸山血海中茫然站立。

就在此时,叛军统帅崔乾祐率领主力部队,从背后包抄而来。哥舒翰虽然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很快就被叛军生擒。

崔乾祐得意洋洋地来到哥舒翰面前,冷笑道:"哥舒翰,你不是号称'河西王'吗?怎么今天就这么不济了?"

哥舒翰默默无语,只是用悲愤的目光,瞪视着眼前这个得意忘形的叛将。

崔乾祐见状,更加放肆地大笑起来。他一脚将哥舒翰踹翻在地,喝道:"来人,给我把他绑起来,带去见主公!"

就这样,哥舒翰被五花大绑,狼狈不堪地押解到了安禄山面前。而他身后,二十万唐军的尸骨,已经堆积如山,血流成河。

潼关外的这场惨败,彻底葬送了哥舒翰的军事生涯,也让唐朝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此以后,唐玄宗再也无力阻挡安禄山的铁蹄,只能仓皇逃往四川,任由叛军在关中肆虐。

而哥舒翰,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名将,也从此沦为阶下囚,再无翻身之日。他那耀眼的军功章,那赫赫的威名,都随着潼关的失守,化为乌有,被永远地埋葬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四、战败投降,哥舒翰的悲惨结局

当哥舒翰被押解到安禄山面前时,这位昔日的叛将已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自封为燕王。他端坐在高高的王座上,居高临下地打量着跪在下面的哥舒翰,脸上露出一丝讥讽的笑容。

"哥舒翰,没想到堂堂河西王,居然会有今天这般下场啊。"安禄山慢条斯理地说道,"当初在河西之时,你可是一副趾高气扬的模样,现在却要跪在我的面前,求我饶你一命。"

哥舒翰默默地跪在地上,一言不发。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任何筹码,任何反抗都是徒劳。

"说吧,你有什么理由,让我不杀你?"安禄山问道。

哥舒翰咬了咬牙,说道:"主公,我虽然战败,但毕竟是大唐的名将,若您能饶我一命,我愿意为您效力,助您平定天下。"

"哦?"安禄山饶有兴致地挑了挑眉,"你想为我效力?凭什么?"

哥舒翰连忙说道:"主公,我在河西多年,熟悉地形,了解军情。只要您肯信任我,我一定能为您出谋划策,助您攻下长安,扫平关中!"

安禄山听了,却只是冷笑一声。他缓缓站起身,走到哥舒翰面前,居高临下地说道:"哥舒翰,你未免也太天真了。你以为,我会相信一个战败投降的俘虏吗?更何况,你可是大唐的名将,朝廷对你可是寄予厚望啊。我若留你性命,难保你不会反水,到时候,我岂不是自取其祸?"

哥舒翰闻言,顿时面如死灰。他知道,安禄山说的没错。自己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价值,留着不过是个隐患。

见哥舒翰不再言语,安禄山冷哼一声,挥了挥手,示意身边的侍卫将他拖下去。

就这样,哥舒翰被拖出了大殿,来到了行刑的场所。他跪在血泊之中,看着周围密密麻麻的叛军士兵,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悔恨。

他悔恨自己为何如此轻率,轻易就接受了出征的命令;他悔恨自己为何如此懦弱,面对敌军的伏击,竟然不能奋起反击;他更悔恨自己为何如此天真,居然妄想凭借一己之力,去改变既定的命运。

行刑的号角吹响,哥舒翰缓缓闭上了眼睛。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一柄锋利的长刀,划破了长空,斩断了哥舒翰的头颅。鲜血喷涌而出,在阳光下闪烁着刺目的光芒。

哥舒翰,这个昔日叱咤风云的名将,终究还是落得了个不堪的下场。他的头颅,被安禄山悬挂在城门之上,以儆效尤;他的尸体,则被弃之荒野,任由野兽啃食。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提起哥舒翰的名字。这个曾经无比耀眼的名字,就这样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再无人问津。

而安禄山,却凭借这场大捷,一举奠定了自己的皇权基础。他率军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最终攻入长安,逼得唐玄宗仓皇出逃。

大唐帝国,就这样在安史之乱中,走向了分崩离析的命运。而这一切的起点,都要追溯到潼关之战,追溯到哥舒翰的失败和投降。

也许,历史从来就没有如果。哥舒翰注定要成为时代的牺牲品,注定要被历史的洪流无情地吞没。他的悲剧,早已在冥冥之中,被命运女神写好了结局。